金秋十月,山東德州的果園里正是熱鬧的時候,可程木興家的果園卻有點不一樣。
走進他家的果園,幾株挺拔的“樹木”格外扎眼,它們不是果樹,而是“棉花樹”。
這“棉花樹”巨高,程木興身高1米68,想夠到樹頂的果子,得搬來4米高的梯子爬上去才勉強夠著。
![]()
其中結果最多的那棵棉花樹,數了數,一枝竟然有136
大家可能會好奇,棉花不都是矮矮的、一株結十幾個棉桃就夠農民樂呵的了嗎,為啥程木興果園里的“棉桃樹”這么奇特?
其實這事兒還得從2019年程木興的一次意外發現說起。
![]()
培育過程
在2019年的某一天,程木興像往常一樣,在自家種魯棉37號的大田里薅草。
就在他蹲在地里拔草時,一株比旁邊的同類高出30厘米的棉花苗突然闖進了他的視線。
![]()
程木興憑著多年和土地打交道的直覺,認定這株“異類”不一般。
于是,他把這株雜株挖出來,移栽到自家果園的角落,想用它培育出更好的苗子。
不過讓棉花從“小苗”長成“大樹”,靠的不只是程木興的耐心,還有他摸索出來的育種法子。
![]()
其實他用的方法并不復雜,就是農業上常見的“雜交”和“回交”的土方法。
簡單說,雜交就是讓兩個不同品種的棉花“配對”,把雙方的優點結合起來,比如一個抗病、一個高產,后代就有可能既抗病又高產。
但雜交代的性狀不穩定,有的好有的壞,這時候就需要回交,讓優秀的后代再和“父母輩”配對,把好基因牢牢固定下來。
![]()
程木興就用“雜交、回交、篩選”這種普通的育種方法,反復試驗,終于長出了幾株同樣高品質的“棉花樹”。
程木興為了觀察這些“棉花樹”,每天天還沒亮,他就拿著他的本子往果園跑,然后測量高度、觀察葉片情況,這些數據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十幾個本子。
![]()
就這樣,程木興整整觀察了7年,可光是記錄還不夠,程木興還得進行一場又一場的篩選。
長得慢的棉苗,拔掉,結桃少的植株,淘汰,葉子上有病害、抗病性差的,也不行,只留下那些長得壯、結桃多的“優等生”繼續培養。
![]()
慢慢地,這些棉花從最初的一米多高,長到了兩米多,后來又突破了三米、四米,最終變成了現在這種需要爬梯子才能摘到棉桃的“棉花樹”。
最高的那株足足有4.26米,主干直徑接近三厘米,光是一棵樹上就有38個果枝,結了92個棉桃。
果園里一共種了六棵這樣的樹,每棵都超過四米高。
其中結得最多的那棵,程木興特意留了四個分枝,最后數出了136個棉桃,數量是普通棉花的幾十倍。
![]()
要說這“棉花樹”的價值,那就得聊聊棉花本身。
棉花本身就是個“全身是寶”的作物。
棉絮能做衣服、被褥,棉籽能榨油,棉殼能用來種蘑菇,棉稈能加工成紙板或生物質燃料,就連棉短絨都能用來做鈔票紙和高檔銅版紙。
![]()
這么看來,程木興的“棉花樹”要是能規模化種植,能帶動整個棉花產業產值的發展,好處可不止一點。
![]()
雖然“棉花樹”已經成了“網紅”,但程木興心里清楚,這還只是開始,要讓它真正走進普通農民的田里,還有很多關卡要闖。
比如在不同土壤、氣候條件下種植,看看會不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
![]()
不過好消息是,程木興的“棉花樹”已經引起了當地農業部門的關注。
有消息說,已經有科研機構主動聯系程木興,想和他合作開展品種改良和特性檢測工作。
如果能借助科研機構的技術力量,解決穩定性、機械化和纖維品質這三個問題,“棉花樹”有望成為鹽堿地農業的新亮點。
![]()
即便“棉花樹”已經初見成效,程木興也沒有停下腳步。
直到現在,他的日常依然圍著果園里的這些“寶貝樹”轉。
早上記錄每棵樹的生長數據,中午趁著陽光好觀察棉桃的長勢,傍晚篩選下一輪要留種的植株,一點都不敢松懈。
他說,還想再培育幾年,讓“棉花樹”的特性更穩定,別今天結得多、明天結得少,等穩定了就早點推廣,幫到更多種棉花的農戶。
![]()
未來,當“棉花樹”真正走進更多農田,當鹽堿地變成豐產田時。
我們或許會想起,這一切都始于2019年夏天,一位老人在田里發現的那株“怪苗”,和他七年如一日的堅持。
而這,正是中國農業最動人的模樣。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