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聽AI播客
閱讀全文需5分鐘
暮秋時節,廣袤田野遍地金黃,10億畝高標準農田托起1.4萬億斤糧倉!
成績單很亮眼,但問題也不容小覷——
設計不合理、施工不達標、設施老化損毀,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質量問題時有發生。
“耕”基不容動搖,整治利刃出鞘。
4月24日,農業農村部重磅出擊,對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質量“回頭看”和專項整治行動再動員、再部署,成立由精干力量組成的高標準農田整治部級專班,一場刀刃向內揭短亮劍的重大行動在大江南北的田疇阡陌間全面鋪開。
![]()
安徽省蕪湖市繁昌區新港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豐收圖景。
亮劍!打響“農田保衛戰”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我國高標準農田建設從2004年起步,黨的十八大加速,二十大作出戰略部署,政策資金雙管齊下,一路快馬加鞭發展。截至2024年底,我國已建成高標準農田超10億畝,農田變良田的嬗變在多地上演。
- 甘肅省定西市
,傳統“二牛抬杠”耕作方式退出歷史舞臺,機械化作業讓種植效率大大提升;
河南省夏邑縣
的農民“一刷碼就出水”,一個電話就能報修;
- “世界屋脊”西藏
,貧地變沃土,畝均增產5%以上。
黑龍江省巴彥縣
的萬畝玉米基地,農機手一人就能管控幾千畝地,高架噴灑車一掃就是30多條田壟;
湖南省桂陽縣
的“巴掌田”連成了片,大型機械終于能開進田間;
浙江省蘭溪市
的農民再也不用為搶水發愁,四通八達的水渠讓稻田實現了“用水自由”。
江蘇省南通市更是把智慧農業玩出了新高度。在該市通州區金沙街道萬畝智慧農場,無人插秧機、智能收割機成為標配。農場負責人黃建介紹,依托物聯網設備,田間氣象站、墑情監測儀實時采集數據,22臺智能機具實現全程托管,10人即可管理整個農場。
然而,從審計、財政監督檢查、媒體反映情況看,工程質量不達標、驗收管護不到位等問題仍然存在,監管形勢依然嚴峻。高標準農田建設利國惠民,開展“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治”,不僅是對農田質量的提升,更是對糧食安全防線的加固。
土地是最誠實的史官,它用龜裂的田畝記錄敷衍,用干癟的稻穗書寫問責。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質量“回頭看”和專項整治直指問題要害,對2019年以來的項目逐項“過篩子”。
在洞庭魚米之鄉的三湘大地,對2019年以來立項項目開展“地毯式”排查,運用混凝土回彈儀、無人機航拍等先進技術全面排查;位于華北平原腹地的河北邱縣,組建4支巡查組,對1043.18公里田間管網、217.33公里田間道路、272臺變壓器等設施徒步排查,建立145個問題臺賬;處在中華糧倉的黑龍江省尚志市,實行部門分工查、舉一反三查、審計拓展查、分組包片查、舉報復核查、群眾參與查的“六查”工作法。
![]()
高標準農田整治部級專班調研組在黑龍江省尚志市開展工程質量抽測,圖為工作人員使用回彈儀檢查溝渠強度。 農民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金平 攝
良田一畝,責任千斤。“回頭看”是為了更好地向前進,當秋后算賬變成秋后算“糧”,那些清倉見底的問題清單,終將在整治過后兌付成沉甸甸的收獲。
硬核!整治放大招
這場整治,不是紙上談兵,手段相當硬核。
“農田110上線”,全民監督。農業農村部與各省份公開并及時更新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訴舉報電話,有網友稱贊這是開通了“農田110”舉報專線,以此為契機,“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常態化機制逐步建立健全。
邊查邊改,立行立改。對發現的問題分類施策,形成“發現—整改—驗收—銷號”的工作閉環,既有雷霆手段,又有繡花功夫,彰顯了整治工作的系統性和精準性。
各地亮出實招。福建省漳浦縣官潯鎮2022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發現灌溉設施不好用,當地立即組織清淤疏浚、修復損毀道路,并重新優化灌排系統設計;四川省大英縣回馬鎮夏家溝村建設項目土地平整后出現鵝卵石、排水不暢等問題,當地投入88萬元專項管護資金,清理整治;江蘇省灌南縣、漣水縣針對曝光的農橋質量和渠道問題,迅速組織維修加固,并舉一反三加強工程管護。這些案例生動詮釋了“即知即改、立行立改”的整治要求。
創新舉措層出不窮。寧夏實行“一項目一責任人”制度;內蒙古創新“四會兩確認六簽字”機制;河南省推行“五真”工作法;甘肅省建立“六位一體”管理機制;安徽省六安市將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與農業生產需求、水利項目、村莊治理相結合,推動項目建設有效性、農民土地收益和社會治理效能的“三提升”;山東建立“以圖巡田”聯動檢查機制,整治各類問題1763個。這些創新實踐猶如星星之火,正在形成燎原之勢,為高標準農田建設專項整治提供堅實助力。
紀委監委同向發力。河南省成立5個調研組,赴5個市縣調研,組織所有市地級紀檢監察機關開展“推磨式”交叉互查,黨紀政務處分434人;河北省結合紀檢監察工作要求,省市縣三級累計問責111人。誰在農田建設上動手腳,誰就要“挨板子”!
“黑科技”齊上陣,亮點頻出。電子招投標、機器管招投標、人工智能評標等技術創新為整治工作注入智慧力量。湖南推行“機器管招投標”,實行“三盲評標”(盲選專家、盲評標段和標書);江蘇泰州通過“制度規范+標準文本+智能平臺”三位一體,構建起標準化、規范化的線上交易環境。
資金撥付“提速度”。福建省三明市推動11個縣級國庫賬戶下設立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子賬戶,實行專戶管理。
“保險+維修”機制強化高標準農田管護。河南省開封市引入保險公司,2021年以來,累計管護13.9萬眼機井,維修1.7萬眼機井。
立規!治標又治本
“倉廩實,天下安。”高標準農田建設是關乎國家糧食安全的長遠大計,專項整治行動則是確保這一大計落地生根的關鍵舉措。
今年4月以來,全國31個省(區、市)均成立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或工作專班。截至10月底,已啟動摸查項目近5萬個,解決了一大批群眾關心的突出問題。
農業農村部下沉調研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累計播放3期警示片,投入1500多萬元組織第三方專業機構抽測工程質量,部省兩級投訴舉報渠道有效運轉,種種舉措都彰顯出整治決心。此外,農業農村部還于10月10日成立了耕地質量和農田工程監督保護中心,給良田配上了“專屬管家”。
![]()
技術專家下沉一線現場查閱吉林省白城市 鎮賚縣高標準農田項目圖紙。農民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金平 攝
當前專項整治工作仍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期。越是這種時候越要咬緊牙關,把“壓實責任”四字化作手心的繭、褲管的泥。對整治不力的,農業農村部及各級黨委政府動真格約談、通報、曝光,堅決啃下“硬骨頭”。
“農田質量決定著大國糧倉的成色”,建章立制是確保長效的關鍵。為此,農業農村部全面查找制度短板和漏洞,加快構建“1+N”的制度體系。同時,建立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訴舉報線索受理工作機制、問題快速發現響應處置工作機制、約談通報暗訪3個工作機制。
各地也陸續出臺了一批管理制度和政策文件。甘肅省形成了以《甘肅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條例》為統領的“1+1+6”政策體系;安徽省構建“12345”制度標準體系;貴州省制定了《貴州省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十嚴禁”》。
整治成效已經寫在田間地頭。河北邢臺,老李的一個舉報電話喚來了農田維修隊;天津寶坻,問題發現后及時更換了故障閥門,加固了疏松的橋路;貴州鳳岡,垮塌的田坎和受損的排洪溝在第一時間得到修復。
河北省黃驊市一位合作社理事長感慨道:“以前一下暴雨,老百姓就睡不著覺,生怕莊稼被淹。”現在,高標準農田旱能灌、澇能排,再也不用提心吊膽了。
在寧夏石嘴山市平羅縣,種植大戶馬志龍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聯合收割機一天一夜就能收400畝!采用滴灌技術后,青貯玉米畝產能達到4.6噸,比傳統漫灌高出一噸多。”在這里,科技與土地實現了深度融合,高標準農田正成為“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堅實載體。
更令人振奮的是科技在農田監管中的應用。廣東省引入人工智能監管,AI模型平均5分鐘產生一個評審報告,較傳統人工審查效率提升約30倍,AI審查發現問題準確率超70%。
“不破樓蘭終不還”。這場專項整治行動,以最嚴格的標準立規矩,以最有力的監管抓落實,通過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不僅治愈了高標準農田的“隱疾暗傷”,更重塑了農田建設的“筋骨血脈”。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煒 唐亞華 李金平
![]()
【版權聲明】本文著作權歸農民日報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原標題:揭短亮劍筑“耕”基
音頻:AI生成
監制:張燕 編輯:李憶寧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