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源按:2011年3月,吉林鐵中六二級(六五屆)畢業生的回憶錄,在崔長琦、郭新斌等校友的共同努力下,結集刊印。這本名為《往事悠悠 真情切切——同窗往事回憶錄》的文集所收入的文章紀念著母校,紀念著恩師,也紀念著整整一屆同學穿越數十年的共同難忘時光。作為九三屆畢業生,由于時代不同,我對老校友們的回憶既熟悉又不乏陌生,但他們在筆尖流露出對鐵路子弟學校的脈脈真情,卻直讓我覺得親切。之前,本賬號發布過張艷茹學長所寫《我家住新建》一文,引發了許多校友的共鳴和共情,現經王泰勤學長的同意,發布文集中的這一篇文章——此文字里行間洋溢出的不畏艱辛、樂觀積極之精神,曾照亮過去的歲月,也堪為無數后來者啟迪未來人生旅途。
作者王泰勤,畢業于天津大學。
不久前劉雅忱和我提起我們在一起勤工儉學的事,這已經有50年了,最近我一直在努力地回憶勤工儉學這件事。
記得第一次參加勤工儉學那還是在1958年的大躍進時期,當時我們還是剛剛11-12歲的孩子。一天班主任老師說:“今天下午咱們班有一項勤工儉學活動,需要抽七個男同學參加,具體任務就是用一輛手推車到吉林陶瓷廠將產品運送到吉林站貨場倉庫。”那個年代街面上很少有貨運汽車,貨物運輸主要就是馬車和人力手推車。吉林市陶瓷廠的位置現在隱隱約約地記得是在鐵道東的橋洞子過去后向東走,經過鐵路住宅后轉向東南(東局子方向)大約再走3里路吧。
我就是七個人之一。我們七個小學生下午在鐵路局后的中心小學集合后出發,走到陶瓷廠時已經有兩點半多了,一看還沒裝車呢,幾個同學就借機會跑到生產車間去參觀,也是出于好奇的原因,平時在學校也沒機會出來到這種場合。廠房(準確地說應叫作坊)很低矮,過道上堆滿了半成品(也就是我們那時吃飯常用的“二大碗”坯件),房間里有兩個大缸里面裝滿白色的液體,兩個工人把坯件放到里面蘸一下就拿出來,這可能是在上釉子吧。
那邊搞包裝的工人將燒制好的成品瓷器用草繩子捆好,裝滿一手推車以后就喊我們。我一看裝了滿滿一車,本來這個車就比那種帶斗拉煤的手推車寬而且長,還裝了這么多,估計能裝有700多斤,走吧!小孩子懂啥!人家大人裝的什么樣,咱們都得拉。三個同學在前面拉(駕轅),兩個在后面推,兩側各有一個幫助推的,就這樣上路了。鐵道東那段路是凸凹不平的土路,真難走(那時吉林市柏油路非常少,只有中興街是剛修的柏油路),小車在坑坑洼洼的路上晃晃悠悠的,左晃一下,右晃一下地向前蹭。
我們這七個小孩可從來沒吃過這樣的苦,一個個都出汗了,走一走換一換,走一走歇一歇。最難走的要算是機務段門前的那個橋洞子大坡,又陡又長的,我們鉚足了勁一口氣推上去,生怕推不上去半道滑溜下來就再也上不去了。過了橋洞子經過鐵路商店和吉林站前廣場,又一直向南走。到了貨場大門口,靜悄悄的一個人也沒有了,原來人家早在5點鐘就下班了,而現在都已經6點了。等了一會來了一個人,指引我們將車推到一個倉庫里。這時我們大家都松了一口氣,可算完成任務了!一個個都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了。
這是我參加的第一次學校組織的勤工儉學,而且從來沒有干過那么累的活,所以印象非常地深刻。
第二次參加勤工儉學是在三年困難時期的1961年暑假,那時我們也就是15歲。就在快放暑假的前幾天,我們幾個同學正琢磨著暑假怎么玩呢,其中一個同學說:“今年暑假咱們能不能搞點勤工儉學呀”。晚上回家我和我爸說:“今年暑假我想和我們同學搞勤工儉學,能不能幫幫我們?”,我知道我爸和鐵路的幾個工廠都非常熟悉,到了早晨我爸說,行不行晚上回來我給你答復。等了一天,到晚上我爸回來說聯系好了,告訴你們同學后天早晨7:30分到鐵路材料廠。我挺高興,第二天中午放學時我在教室喊了一句:有愿意勤工儉學的,明天早上7點半到鐵路材料廠集合。
早晨到鐵路材料廠,大約來了有26-27個人,其中我們班同學就有15-16個(現在能記得起來的同學有劉雅忱、沙義廉等同學,其他同學怎么也想不起來了)。兩人為一組,任務就是跟一位管理員去整理收拾他所管理的材料物資等,這種工作不錯(每個人都能干,都會干),也不累,也不緊張,可以邊干活邊聊天。我和雅忱被一個管理員領走,原來這個師傅是管理“大五金”的,我倆的具體的任務就是整理那些在露天放置的角鋼、鋼筋和生鐵棒料等。
中午吃飯就在單位食堂。在那個困難的年代里,做飯是采用增量法:面食是發糕,做得很暄,里面摻有榆樹葉子,米飯是在鐵盒里放好米和水熬出來的,因此做得很軟、很澇。但是飯量還是足稱的,4兩糧就是4兩糧的制成品,不過長時間肚子里沒有油水,吃多少也沒有飽的感覺。每個人都不用帶飯,都在食堂吃,談不上吃得飽不飽,不餓就行。
我問了問其他同學都干什么活,這才知道我和雅忱倆的活比較起來算是最累的,他們都在庫房里干活,只有我倆在露天室外搬鐵塊。早晨開工時就已經說好,我們的報酬是按臨時工的工資即一天一元三角二分發給,想一想能有活干就不錯了,哪能挑三揀四的。
我們干了三周共計18天的活,每人領了23元7角6分的工資。第一次拿到自己的勞動報酬,每個人都非常高興。算了算,這些錢夠我們三年上學用的了。那時的學雜費才收3元5角錢,一本課本不到2角錢,練習本1角多點。
這次勤工儉學雖然是自發的,但我們卻感覺體現了它的真實含義。
(2010/5/21)
![]()
![]()
![]()
![]()
文章取自《往事悠悠 真情切切——同窗往事回憶錄》原標題為《我是怎樣混入文藝界的》,發布已獲作者同意。
本文為王泰勤先生的原創文章,其他自媒體轉載,請與作者聯系
特別鳴謝王泰勤先生、郭新斌先生、邴赫先生對吉林烏拉永昌源的信任與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