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歲張大爺最近常和老鄰居聊起健康話題。一次,他顫巍巍地掏出厚厚一沓藥袋,抱怨道:“這藥,一個月換幾次,手術也說要做,下半年光醫藥費就四萬多。”鄰居好奇:“可是你身體好了沒?
”張大爺苦笑:“癥狀沒啥改善,倒是錢包越來越癟。”現實生活中,“無效醫療”困擾著成千上萬的普通家庭。醫生一句“多做幾項檢查”“多吃點藥防萬一”,很多人就自然而然地全盤接受。可你知道嗎?
![]()
其實許多手術并非必需,很多藥物根本用不著長期服用,還可能因此拖延了真正有效的治療窗口,讓小病變大,甚至招致嚴重副作用。
醫學界有句話:“能用最簡單辦法解決的問題,不要上升到用藥、手術。”在看病、用藥這件事上,相信權威的大眾常常掉進了“越多越好”“越復雜越安全”的思維陷阱。這真的是對的嗎?
無效醫療的背后,到底隱藏著怎樣的健康殺機?為什么醫生會如此提醒:“有些藥不該吃,有些手術其實根本不用做”?
尤其是第三點,很多人往往沒意識到,但卻深受其害。如果你家里也有人被反復建議做檢查、換藥,請一定認真看下去,答案或許會顛覆你的認知。
“無效醫療”,說白了,就是那些對健康沒有實際改善效果的治療、檢查、藥物或手術。這種現象其實早被鐘南山等權威專家多次痛批有的心臟病患者原本情況很輕。
最后莫名其妙加裝了5個心臟支架;有的人只是輕度高血壓,“預防性”開了一大堆、吃了兩三年,副作用卻更明顯。
![]()
哈佛大學2017年的一項回顧性調查顯示:國內外患者中,約15%~30%的住院手術屬于“低必要性”操作,也就是可以不用做。
而在中國,每年藥品支出占醫療負擔的40%以上,世界衛生組織多次指出:濫用抗生素、保健品成為百姓健康的“隱形殺手”。
這背后既有部分醫生對指南理解不透徹、技術依賴,也存在某些醫療機構“跑量創收”的經濟驅動。一些常見“無效醫療”現象有:
小感冒、輕微咳嗽就靜脈輸液,殊不知90%呼吸道感染系病毒感染,多休息自愈更好;
風濕、關節痛反復吃激素,副作用大于收益;
血脂、血壓、血糖等“三高”患者,明明飲食和運動能控制,卻首選大量藥物;體檢發現小結節,小息肉就催著做手術,多數隨訪、追蹤觀察就足夠。殊不知,這些“無效醫療”,不僅耗掉了錢,更侵蝕著身體健康。
![]()
經濟損失和心理壓力激增。據數據顯示,一份家庭醫療支出的80%可被歸咎于不必要的治療,人均藥費高出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的30%以上。
本該花的錢沒有少付,卻沒買到健康的回報,還經常為“檢查數值不穩”憂心,焦慮情緒反而加重慢性病癥狀。
藥物和手術的副作用不可小覷。以“防慢性病”為由吃降脂藥、保護心腦血管,卻忽略了部分藥物可導致肝腎損傷、消化出血、肌肉酸痛。
一項針對“多藥并用”的回訪發現,中老年人連續服用5種以上藥物,藥物不良反應風險提升40%以上。
手術更是一把雙刃劍,美國一項長期隨訪記載:60歲以上椎間盤突出患者中,采用保守治療的一年后生活質量并不比手術組差,但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卻高出無手術組近18%。
誤信“無效醫療”常拖延了真正的有效治療窗口。比如盲目多開抗生素,最終導致細菌耐藥率激增,一旦真的需要救命時,藥物反而失效;腫瘤患者明明應盡快精準干預,卻被反復防守性”換藥、過度檢查拖延了治療進度,結果貽誤病機。
尤其不能忽視的第四點:改變病人行為習慣的原動力被消磨殆盡。相信藥物萬能、手術萬能,很多患者忽視生活方式管理和疾病自我監控,無形之中把健康寄托在了“額外治療”上,丟掉了健康的主動權。
第一,主動追問治療理由,充分溝通表達顧慮。面對額外藥物、檢查、治療時,不妨多問一句:“這樣做的效果如何?不做還有其他選擇嗎?會有哪些風險?”臨床指南反復強調:知情同意權是患者的基本權利,充分溝通不只是法律規定,更有助于避免盲目治療。
![]()
第二,關注權威指南,遠離“處方泛濫”。像高血壓、糖尿病、膽囊結石等多數常見病,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權威部門都有詳細診療共識。如果發現手術、藥物安排與主流指南不符,建議進一步咨詢具有正規資質的三甲醫院醫生,切勿輕信“過度治療”推銷。
第三,重視生活方式調整,把主動調養放首位。科學的慢性病管理,更強調合理膳食、適度運動、情緒疏導和規律作息。“少吃藥、勤鍛煉”,往往比無休止的藥物、治療更能改善疾病進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