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戴竺芯
10月31日,2025年中華文化天府論壇“共生: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與市民共建共享”平行論壇在成都舉辦。來自中國、意大利、尼泊爾等國的專家學者、文化遺產管理保護人員齊聚蓉城,圍繞考古遺址展示、公眾參與、國際合作等核心議題開展研討,助力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推動歷史文化遺產與現代生活深度融合。
![]()
論壇上半場,8位中外專家先后發表主旨演講。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院長、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兼職教授柴曉明聚焦考古遺址復原展示難題,提出復原展示與重建的區別,強調復原展示是考古遺址價值闡釋的一種有效手段,目的是讓公眾能夠理解并享受文物保護的成果。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呂舟通過鼓浪嶼、北京中軸線、景德鎮申遺案例,闡釋公眾參與在遺產保護中的作用。“社會的廣泛參與才能真正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實現文明延續和文化傳承的核心目標。”
![]()
南方科技大學人文學院講席教授唐際根從“全民考古”現象切入,呼吁專業人士應更多分享研究過程,在傳播專業知識時,需要保持客觀、遠離情緒,重在分享獲取知識的過程。對于公眾,也希望大家能夠尊重知識、尊重專業。
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總工程師項瑾斐結合成都市區的考古遺址,提出“天府文化通過活態遺產傳承,傳承的主要載體是成都人”的概念。
來自意大利羅馬斗獸場考古遺址公園園長西蒙·奎利奇分享了意大利在法蘭奇納古道和阿皮亞古道旅游開發中的經驗,介紹了數字化工具在遺產展示中的應用,為文化遺產如何融入現代生活、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國際視野。
意大利中央文物修復院石質文物修復研究負責人費代麗卡·賈科米尼詳解了中意雙方在四川石窟保護上的合作,分享了意大利的文物保護方法論,為四川石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新思路。
羅馬大學環境生物學系教授勞拉·薩多里則從植物生物學如何融入文化遺產保護的視角出發,分享了文化遺產保護與植物生物學的獨特聯系,以及多學科融合在遺產保護中的價值。
尼泊爾古跡遺址理事會專家希麗思·帕塔以古城洛曼塘為例,講述了文化遺產的保護在傳統與發展間如何可持續的進行探索。
主題演講結束后,來自重慶、樂山、泉州、成都四地的文化遺產管理人員進行了圓桌論壇。圍繞“世界遺產和歷史文化名城的創新管理”主題進行了討論。
![]()
樂山大佛管委會副主任朱麗麗分享,在與市民共建中,樂山大佛景區將遺產地內13家污染企業和2306戶的原住居民進行生態搬遷;將景區道路實行封閉實施,降低污染;成立樂山大佛文物保護基金會,通過公募籌集社會資金資助文保項目,這也是全國首個文物保護基金會。此外,還對遺產地進行多樣化展示利用,讓更多人能夠沉浸式體驗感受大佛所在地濃厚的歷史底蘊。
青城山—都江堰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委員會文化遺產保護管理部副部長徐軍提到,專業智力的支撐對于該地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非常重要。基于此,青城山—都江堰文化遺產研究院應運而生。同時,設立專家智庫和人才共建培育基地,通過基地和專家庫為遺產保護提供相應的工作支撐,實現城市和遺產共生的最終目的。
活動尾聲,作為學術主持人的唐際根總結,文化遺產保護要與城市發展、民生改善、共建共享深度融合,歷史文化才能永續傳承。
主辦方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