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大學劉朝輝教授團隊赴
紹興調研浙東運河文化遺產
并召開專題座談會
![]()
![]()
![]()
![]()
運河園考察合照
2025年10月30日上午,浙江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劉朝輝教授攜研究團隊一行9人赴紹興調研浙東運河文化遺產,并在浙東運河博物館就浙東運河傳承保護與發展召開專題座談會,浙江省大運河文化研究院浙東分中心主任邱志榮、紹興市鑒湖研究會長丁興根、紹興市浙東運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柴英龍,研究會秘書長戴秀麗等陪同調研座談,會議由浙東運河博物館副館長王羽婕主持。
![]()
座談會現場照片
劉朝輝教授介紹其團隊承擔的文化工程重大項目,該課題聚焦大運河歷史記憶與社會生活研究,包含六本專著方向:運河航運實證研究、運河社會生活圖像研究、民俗節慶研究、物質手工業遺產、宋元城市生活空間及文化傳播研究,團隊包含國內外學者及博士生,重點將考察運河人民性特質與國際傳播價值,特別關注挪威學者對中國運河的認知視角。
丁興根代表紹興市鑒湖研究會對劉朝輝教授一行到來表示歡迎,并表示此次調研為紹興運河文化研究注入了新的學術力量,期待跨區域、跨學科的合作。
邱志榮就浙東運河的歷史價值、文化定位和保護工作,包括浙東運河的歷史沿革、申遺過程、遺產點介紹以及文化內涵,強調了浙東運河在國家統一和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并詳細介紹了紹興市鑒湖研究會在運河保護和利用方面的學術成果。
柴英龍從世界運河比較視角切入,分析中國運河獨特的歷史貢獻(國家統一紐帶與經濟命脈),提出生態修復、文化基因挖掘、數字活化三大保護方向,建議通過建筑形態復原文學場景、打造浙東運河“文化走廊、經濟長廊、水墨畫廊”。
與會人員圍繞運河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特別針對自下而上的民間力量在運河保護中的重要作用展開深入討論。一致認為,要通過系統性研究和創新性轉化,讓浙東運河煥發新時代活力,成為展示中華文明的重要窗口。
會議期間,浙江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與紹興市鑒湖研究會互贈書籍,為雙方今后的學術交流奠定了文獻基礎。
![]()
互贈書籍
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李想
審核:戴秀麗
總期:892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