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近日,西部戰區的大批15式坦克排成方隊集體曬太陽,這是官媒首次放出這么多的15式坦克,在4500米海拔的高原上看到這么多,真的很難得。很多軍迷調侃,這是15式出來找找存在感,再不亮相,風頭都被100式搶走了。
![]()
其實這可不是在曬太陽,而是在曬實力,給山腳下的那個阿三瞧一瞧,少做點“有聲有色大國夢”,近兩年他們不是狂吹“佐拉瓦”嗎?15式就是它的克星。
![]()
15式坦克首次對外公開是在2018年,它的戰斗全重比99A輕很多,約35噸,火炮使用的是一門105毫米線膛炮。
最初的15式設計目標很明確,就是為高原而生的。高原上空氣稀薄、氣壓低,普通的柴油發動機到了這里也會有高原反應,功率大幅度降低。15式輕坦在經過特殊設計后,動力依舊有少部分衰減,但是沒有多大關系,因為它的動力包輸出功率達到1000匹馬力,機動速度也足夠快。
![]()
15式輕坦使用了大量復合裝甲,加上反應裝甲后,正面等效防御力相當于700毫米均質裝甲鋼。雖說沒有99A那么逆天,但是在高原上,能擊穿正面裝甲這么厚的坦克還沒有出現,太重的坦克它也上不來。
105炮的穿深也相當可觀,自用型的105毫米穿甲彈,按照出口型號BTA-2推算,2000米穿深有550毫米,自用型因技術保密和迭代,實際穿深自然更高。
![]()
網上流傳,自用版15式使用了膛壓更高的炮管。發射藥采用低溫感、密實裝藥等技術,105毫米穿甲彈的威力已經接近125毫米三期彈的水平了,能打穿T-90S和T-72,針對誰自不用多說。
其實印度已經試過了,T-90S在高原環境下,動力衰減比較嚴重,要不然他們也不會搞研發佐拉瓦了。另外,15式也不是全部都裝備在我國的西部高原,南方的解放軍面對水網稻田環境也要用到它。
![]()
15式配備了上反穩像式指揮儀火控系統、熱成像儀和集成式光電傳感器,夜戰能力依舊強悍。作為戰場的重要信息節點,它可以用數據鏈與其它裝備互聯,協同作戰能力很強。
從服役到現在,它已經裝備了700多輛,目前依舊在生產,預計要突破1000大關,可見這款坦克并不是很多軍迷認為的,是99A的副手,它也是中國的主戰坦克。
![]()
雖然在15式研制的時代,小型無人機還沒有大規模應用在戰場上,它的輕量化設計還是精準的押對了第四代坦克的一些指標,平臺輕,這一點很重要。
很多人覺得15式沒有四面有源相控陣雷達、沒有主動攔截裝置、也沒有油電混動動力包、還沒有無人炮塔。那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它是可以改裝升級的?戰斗機都能升級,坦克更加容易。
![]()
升級之后的價格肯定要貴一些,但是很多零部件可以與老款15式通用,生產線無需大改。因此,15式可能不會被100坦克所取代,而是可能會進化成115式。
為什么坦克會向輕量化發展?其實這很像軍艦的發展路線。
一戰時,列強們的軍艦都在拼命的堆裝甲、加大火炮口徑,到了二戰時,航母大量使用,徹底把這幫又重又笨的老家伙給淘汰了。日本的“大和”號戰列艦,標準排水量65000多噸,被美軍艦載機炸沉,至此大炮巨艦的時代落幕。二戰之后已經沒有戰列艦下水了,導彈驅逐艦登上了歷史舞臺。
![]()
現在的戰場很少出現坦克對坦克的情況,俄烏戰爭中,坦克大多是被無人機、反坦克地雷、反坦克導彈給干掉的。如今的坦克,更多是伴隨步兵沖鋒,又回到了最初的用法。以前坦克集中起來用,是因為步兵沒有合適的載具可以跟上坦克。
![]()
現在不一樣了,步兵可以乘坐輪式裝甲車或者履帶式步兵戰車,不用下車就能完成突襲任務。坦克編入步兵車隊里,充當開路先鋒。因此,它對信息化程度的要求很高,穿甲和防御能力差一些也沒有關系。在無人機滿天飛的時代,59式和豹2A6是等價的,只值兩架FPV。既然這樣,還不如把坦克換成小的、輕的,這就是15式未來的生存邏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