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個說法,說強如諸葛亮,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他一生之中,唯獨算不準曹操手下的一員大將,每次遇到這個人,都會感到非常棘手。
這個說法聽起來非常吸引人,畢竟給“完人”找點瑕疵,總是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
那么,問題來了,這個讓諸葛亮都感到頭疼的曹魏大將,究竟是誰?是我們熟知的司馬懿,還是另有其人?
那個“算不準”的曹將存在嗎?
在《三國演義》里,為了突出諸葛亮的神化形象,確實塑造了很多被他智商碾壓的對手。
![]()
但如果我們翻開陳壽的《三國志》以及裴松之的注,還有各類權威的史料分析,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沒有任何明確的史料記載,說諸葛亮對曹操麾下某一位特定的大將做出了根本性的“誤判”,并因此導致了什么災難性的后果。
當然,諸葛亮北伐期間,確實遇到了很多強勁的對手。
比如曹魏的宗室名將曹真,他在諸葛亮首次北伐時就曾有效組織防御,并擊敗過蜀漢的偏師。
![]()
還有在街亭大敗馬謖的張郃,以及后來與諸葛亮在渭水兩岸長期對峙的司馬懿。這些人都是一時之名將,給蜀漢的北伐事業造成了巨大的阻礙。
但是,這種戰場上的勝負交鋒,更多是雙方綜合國力、戰略部署、臨場指揮的較量,很難將其歸結為諸葛亮單方面對某個人“算不準”或者“看不透”。
從歷史記載來看,諸葛亮對于他的對手們,評估是相當謹慎和準確的。比如他對司馬懿的評價就是“畏蜀如虎”,他非常清楚司馬懿用兵謹慎、善于堅守的特點,所以才有了后來“上方谷”誘敵深入的計策。
![]()
因此,那個傳說中讓諸葛亮“算不準”的曹魏大將,在正史中其實是一個“不存在”的人物。
那么,這就奇怪了,既然在曹操陣營里找不到這個人,難道“諸葛亮算錯人”這件事本身就是空穴來風嗎?其實不然。
不在敵營而在帳下
公元228年第一次北伐期間,街亭之戰爆發了。而那個被他“算錯”的關鍵人物,就是他親手提拔、寄予厚望的參軍馬謖。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可以說是他準備最充分、形勢最有利的一次。大軍出祁山,魏國朝野震動,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紛紛響應,關中地區岌岌可危。
在這樣一片大好的形勢下,一個名叫“街亭”的小地方,成為了整個戰局的咽喉要道。
守住街亭,蜀軍就能繼續向東挺進,威脅長安;一旦街亭失守,整個蜀軍主力的后路就將被切斷,后果不堪設想。
派誰去守這個至關重要的戰略要地呢?當時蜀軍帳中,宿將如云,比如身經百戰的魏延、吳壹等人都是可用之才。然而,諸葛亮卻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大跌眼鏡的決定:他力排眾議,選擇了馬謖作為先鋒主將,前往鎮守街亭。
![]()
諸葛亮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因為馬謖這個人,才氣過人,尤其擅長軍事理論。他經常能和諸葛亮徹夜暢談兵法,很多見解都深得諸葛亮的賞識,被引為知己。
諸葛亮認為他是個可造之材,希望通過這次實戰機會,讓他一戰成名,將來好接替自己。
可他完全忽略了一點,馬謖只是個“理論家”,缺乏臨陣實戰的經驗。就連劉備在白帝城托孤時,都曾特意叮囑過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這句臨終遺言,顯然沒有被當時的諸葛亮放在心上。
結果,這場豪賭以慘敗告終。
![]()
馬謖到了街亭,完全不顧“當道下寨”的部署,自作聰明地將大軍駐扎在遠離水源的山上,犯了兵家大忌。魏將張郃一來,立刻切斷了蜀軍的水源,然后四面圍攻。
山上缺水的蜀軍不戰自亂,最終全線崩潰,街亭失守。
事后,諸葛亮為了嚴明軍紀,上演了那出著名的“揮淚斬馬謖”,并上表自貶三級。
丞相的“燈下黑”,為何會看錯馬謖?
諸葛亮一生識人無數,為何偏偏在馬謖身上栽了這么大一個跟頭?
因為蜀漢后期人才凋零的現實壓力。我們都知道,蜀漢的輝煌,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劉備時代那批文臣武將的基礎上。
![]()
但到了諸葛亮主政時期,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云等“五虎上將”相繼離世,法正、龐統等頂級謀士也英年早逝。人才的斷層,讓諸葛亮感到了巨大的壓力。他迫切需要培養起新一代的將領和接班人,來支撐蜀漢未來的事業。
而馬謖,能言善辯,理論功底扎實,看上去正是一個理想的培養對象。
這種“愛才心切”的心態,可能讓諸葛亮在考察馬謖時,不自覺地放寬了標準,出現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認知偏差。
![]()
諸葛亮本人就是一個頂級的戰略理論家,《隆中對》就是他理論能力的最好證明。
可能讓他錯誤地認為,一個能和他談論高深兵法的人,也一定能將這些理論完美地應用到實踐中。
他忽略了戰爭的復雜性和殘酷性,戰場瞬息萬變,絕不是紙上談兵那么簡單。
可能也與諸葛亮“事必躬親”的行事風格有關。諸葛亮凡事喜歡親力親為,對下屬的指令也極為詳盡。
![]()
他可能認為,自己已經給馬謖制定好了完美的作戰方案,馬謖只要照做就行了。他沒有算到的是,馬謖是個自負且不聽勸告的人,根本沒有嚴格執行他的命令。
可以說,對馬謖的誤判,是諸葛亮在人才培養、識人辨才以及個人行事風格上的一次集中性失誤。
這次失誤讓他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也讓他從“神壇”上走下,讓我們看到了他作為“人”的一面。
被“錯過”的猛將魏延
除了馬謖,諸葛亮還“算錯”過一個人。這個人,就是以勇猛著稱的大將魏延。很多人認為,諸葛亮不僅“算錯”了馬謖,也“錯過”了魏延。
![]()
魏延是劉備一手提拔起來的將領,鎮守漢中多年,戰功赫赫,是蜀漢后期獨當一面的大將。
他性格高傲,但用兵果敢,富有創造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曾向諸葛亮提出的“子午谷奇謀”。
他建議自己率領一支精兵,從險峻的子午谷秘密出擊,直搗長安。這個計劃風險極高,但一旦成功,收益也同樣巨大。
然而,這個大膽的計劃,被一生用兵謹慎的諸葛亮當場否決。諸葛亮認為此計過于冒險,屬于“懸危之計”,不如走大道穩扎穩打。
![]()
從此之后,在歷次北伐中,魏延雖然也被委以重任,但始終感覺自己的才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最終,在諸葛亮去世后,魏延與長史楊儀的矛盾爆發,被安上了“謀反”的罪名,落得個身死族滅的下場。
對于諸葛亮處理魏延的方式,后世史學家的評價也分為兩派。一派認為,諸葛亮對魏延存在偏見和戒心,未能人盡其才。他的謹慎壓抑了魏延的勇猛,錯失了可能改變戰局的機會。
如果他能給魏延多一些信任,蜀漢的北伐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結局。
而另一派觀點則認為,諸葛亮的決策是理性的。作為蜀漢的擎天白玉柱,他輸不起。
![]()
北伐不僅是軍事行動,更是政治宣言,穩妥是第一要務。“子午谷奇謀”的賭博成分太大,一旦失敗,蜀漢將損失一名大將和一支精銳部隊,這是國力本就孱弱的蜀漢無法承受的。
他不用此計,是從全局和國家命運出發的審慎考量,而非個人偏見。
所以,從種種來看,諸葛亮并不是我們想象中那么神,他終究不過是個肉體凡胎,也會犯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