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企邁威生物最近的動作,有點多。
前腳(8月)剛二次遞交港股上市申請,試圖在資本領域尋求關鍵融資[1];后腳(9月)一連串令人眼花繚亂的組合拳接踵而至:
- “抗衰老”核心藥物IL-11的II期臨床試驗申請獲得了國家藥監局的正式受理;
- 抗阿爾茨海默病新藥9MW4611注射液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獲批臨床試驗;
- 宣布與諾華前CEO創立的公司合作成立Kalexo Bio,獲得高達10億美元的預付款和里程碑付款,共同開發新型4心血管藥物。
![]()
圖注:邁威生物關于重新向香港聯交所遞交H股發行并上市的申請并刊發申請資料的公告
短短一個月內,融資、臨床、研發三線并進,捷報頻傳,幾乎讓市場忘記了這仍是一家在過去三年里累計虧損超30億元、亟待IPO輸血的企業。
而這一系列故事的源頭,似乎要從三個月前,那份與谷歌旗下“長壽軍”Calico公司簽訂的近6億美元(約43億人民幣)、獨家鎖定其IL-11靶向藥物9MW3811在中國以外地區的開發與商業化權利的合同說起。
![]()
IL-11,抗衰新寵?
IL-11全稱白細胞介素-11蛋白分子,屬于IL-6家族的一種細胞因子。本質上是細胞之間傳遞信號的“信使”之一,在健康的生理狀態下,主要參與組織修復和炎癥的精細調節。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套精密的信號系統開始失衡。近年來科學界發現,人體會逐漸進入一種被稱為“炎性衰老”(Inflammaging)的持續性、低度炎癥狀態。在這種狀態下,IL-11的水平在血液和多個組織中都異常升高。這個原本負責正常修復的分子,開始不斷向下游的成纖維細胞等傳過度激活的錯誤信號。
![]()
圖注:IL-11-ERK-mTORC1信號模塊在衰老過程中表達上調,并與衰老和代謝下降相關
這種持續的錯誤信號會帶來一個災難性的后果:成纖維細胞被指令生產過量的膠原蛋白等細胞外基質。這些過量的基質在器官中不斷沉積,導致組織變硬、失去彈性并最終功能衰竭。
這個過程,在醫學上被稱為“纖維化”,它是心臟、腎臟、肺部等關鍵器官隨年齡增長而衰退的核心機制,也是衰老最顯著的標志之一。
![]()
圖注:IL-11表達的上調與一系列疾病病理相關
2024年發表于《Nature》的一篇研究證實:在老年小鼠中,通過基因手段抑制IL-11的活性后,其器官的纖維化程度顯著減輕,心臟和腎臟功能得到改善,整體代謝健康水平也隨之提升。更重要的是,抗IL-11治療使雄鼠壽命延長22.5%,雌鼠延長25%。
![]()
動物實驗讓IL-11顯示出了顯著的延壽效果,但挑戰也同樣存在。IL-11在體內也執行著正常的生理功能,如何精準地進行藥物干預而不產生意外的副作用,是未來研究的最大課題。
而對于嗅覺敏銳的資本市場而言,這已經是一個足以引爆想象空間的信號。他們開始瘋狂尋找:誰手里,已經握有了這張抗衰的新牌?
![]()
![]()
“無心插柳”的領先者
彼時人們發現,中國的邁威生物,早已在這條賽道上“潛伏”多年。據調查顯示,目前全球進入臨床的IL-11單抗僅三家,邁威生物目前研發進度國內第一,全球前二,已獲中美澳三個國家的臨床準入,其中中國和澳洲臨床I期已經完成。
![]()
圖注:IL-11單抗競爭格局,來源:東吳證券
然而,回顧其歷史會發現,這更像一場始于無心插柳的戰略遠見。
早在幾年前邁威生物就已經開始立項研發9MW3811(以IL-11為主的靶向治療),但其初衷并非抗衰老,而瞄準的是一個更具體的醫學難題——器官纖維化。資料顯示,邁威生物9MW3811注射液是IL-11的人源化單克隆抗體,可高效阻斷IL-11下游信號通路的活化,抑制IL-11誘導的病理生理功能,從而達到對纖維化和腫瘤的治療效果[5]。
于是,當2024年7月,邁威生物因被關聯抗衰老概念而引起市場關注,相關工作人員卻給市場潑了盆冷水:“9MW3811主要作用在于抗腫瘤,目前無法確定能否抗衰老。”[6]
![]()
圖注:邁威生物“辟謠”9MW3811抗衰傳言
而水面之下,一場決定公司命運的秘密談判已經悄然展開。
在這場回應之后看似平靜的11個月里,或許是邁威生物歷史上最驚心動魄的時期。
2025年6月,謎底揭曉。邁威生物官宣與Calico達成總額近6億美元的獨家許可協議[3]。根據協議,Calico將獲得邁威生物研發的IL-11靶向療法在大中華區以外的獨家開發、生產與商業化權利。作為對價,Calico將支付2500萬美元的不可退還首付款,并根據項目進展分階段支付最高可達5.71億美元的里程碑款項。
![]()
這份協議,讓市場重新審視那份看似平淡的“辟謠”公告,也將故事的另一位主角——Calico,正式推至臺前
![]()
各取所需:一場心照不宣的跨國“聯姻”
然而,在外界看來的強強聯合,實質上是一場雙方各取所需的跨國“聯姻”。在與Calico握手之前,邁威生物正面臨著嚴峻的三重壓力。
No.1
邁威生物的“三重門”
財務危機
作為一家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其生存高度依賴持續的外部融資。最新的港股招股書披露,2025年上半年公司總債務為22.80億元,與兩年前相比,債務規模幾乎翻倍。[7]。若無法盡快打通新的融資渠道,后續的核心管線臨床推進將難以為繼。
![]()
圖注:邁威生物最新港股招股書揭示:2023年底,公司總債務為12.96億元,2024年增加到22.19億元。
信譽危機
董事長因涉嫌違規交易被立案調查,為公司的治理和內部控制蒙上了一層陰影,嚴重沖擊了資本市場的信心[8]。在IPO的關鍵節點,這樣的黑天鵝事件足以致命。公司迫切需要一個極具分量的正面事件來對沖負面影響,重塑投資者信任。
![]()
時間危機
生物醫藥的競爭是與時間的賽跑,尤其是在港股18A生物科技板塊整體遇冷的背景下,IPO的窗口期稍縱即逝。邁威生物必須向市場證明,它擁有的不僅僅是“故事”,更是獲得全球頂級玩家認可的、具備確定性價值的核心資產。
No.2
Calico的“抗衰登月焦慮”
作為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抗衰登月項目”之一,成立于2013年的Calico承載著人類挑戰衰老的終極夢想,但也背負著巨大的產出焦慮。
在成立超過十年后,其所屬的“Other Bets”部門依然是集團的虧損大戶,這與Alphabet日益強調聚焦AI等核心業務、提升效率的戰略方向形成鮮明對比。
雪上加霜的是,2025年初,Calico與合作伙伴艾伯維(AbbVie)寄予厚望的一款ALS(漸凍癥)候選藥物宣告臨床失敗,這不僅使其研發聲譽受損,也意味著其內部研發管線出現了亟待填補的缺口[9]。
![]()
從零開始研發一款新藥需要漫長的時間,而通過外部引進獲取一個已經過早期臨床驗證的成熟資產,無疑是填補管線、加速兌現價值的最快路徑。
9MW3811恰好完美契合了Calico的需求:它靶向的IL-11與Calico研究的衰老核心機制(纖維化、炎癥)高度一致,且已在中國完成I期臨床,安全性和初步潛力得到驗證,可以幫助Calico迅速切入臨床開發中后期,向母公司和市場講述一個激動人心的“新故事”。
一個急需IPO提振信心,一個急需新藥填補管線。而這場總額近6億美元的交易,結構設計得極為審慎:
- 2500萬美元的首付款,為邁威生物的IPO之路提供了一份強有力的市場背書;
- 而高達5.71億美元的巨額里程碑付款,則將絕大部分風險與藥物未來的臨床開發和商業化成功與否綁定。
![]()
Calico的6億美元合同,揭開的只是邁威生物冰山一角。
隨后的心血管藥物合作與抗阿爾茨海默病新藥的臨床推進,揭示了公司的核心戰略:多元化管線布局具備“系統性抗衰老”潛力的IL-11靶點和具體的“增齡性疾病”領域。
![]()
然而,無論IPO的鐘聲是否會敲響,當“抗衰老”這個承載了太多夢想與泡沫的詞匯,同一個具體的藥物靶點緊密捆綁時,真正嚴苛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