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媒介設計與創意策展》
作者:潘鏡如、曹宇嘉
出版發行: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書號:ISBN 978-7-5184-5538-6
版次:2025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書籍簡介
本書聚焦于數字化與全球化語境下的策展教育與實踐創新,以校企聯合教學為特色,在體系結構上兼顧理論深度與操作路徑,既回應了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和跨學科人才培養的需求,也結合行業發展趨勢,探索設計與策展的交融新方向。作為北京市優質課程配套教材,本課程以荷蘭藝術家埃舍爾的作品為核心媒材,借助分形、對稱、雙曲幾何等科學與藝術交叉的視覺元素,引導學生在“文本與洞察”“空間與感知”“技術與應用”三大教學板塊中遞進學習,幫助學生掌握從展覽命題、空間敘事、媒介轉譯到策展方案落地的完整流程。
![]()
序言節選
跨媒介創意策展設計:直面數字時代的變革浪潮
在當前的設計環境中,數字技術與傳統藝術形式的結合已經成為趨勢。設計師不僅需要具備傳統的藝術審美和創意能力,還要掌握跨媒介的設計技能,快速適應數字化、虛擬化的工作環境。該課程涵蓋策展藝術、文案編寫和空間布局,并引入數字化建模、3D渲染、虛擬漫游等前沿技術,要求學生將創意通過數字工具具象化為可展示的空間體驗。通過跨學科訓練,學生能夠深入理解和運用新興技術,同時保留藝術創作的核心精神。
校企深度協作:行業訴求與學術培育的契合無間
作為企業創始人,我深知行業對復合型跨學科設計人才的需求。在這種背景下,中央美術學院與黑弓的校企合作尤為重要。我們為學生提供行業前沿的設計理念和技術工具,并通過項目實踐提供寶貴實戰經驗,讓學生接觸真實行業需求,并在課堂上學習符合市場的技能。
教學相長:技術賦能與綜合素養的躍升
在“跨媒介創意策展設計”課程中,學生們不僅進行創意策劃,還掌握空間設計、3D建模、渲染和虛擬漫游等技術。通過跨媒介學習和實踐,學生們能夠提升技術能力,培養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并在創意與技術之間找到平衡,實現從創意構思到可執行設計的轉化。
校企聯合的拓展愿景:設計教育的未來通途
隨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的發展,設計行業正在深刻變化。未來設計人才不僅需要扎實的藝術基礎,還需快速掌握新興數字工具。通過校企聯合,推動設計教育與產業需求對接,讓學生能夠將策展思路轉化為可落地的空間體驗。
文/王志鷗,黑弓BLACKBOW創始人兼藝術總監,中國美術家協會數字藝術藝委會副主任,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視效總監)
![]()
書籍目錄
![]()
![]()
![]()
書籍節選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介紹
![]()
潘鏡如,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畢業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獲學士、碩士、博士學位;麻省理工學院訪問學者。主持多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出版專著《民間漢字圖形研究》,發表SCI、CSSCI學術論文十余篇,設計作品兩次入選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參與北京冬奧會開幕式視效設計團隊視覺設計。設計教學課程榮獲北京市高等學校優質本科課程。
![]()
曹宇嘉,黑弓BLACKBOW策略總監,資深策劃人,以大眾媒介進化思維探索新媒體應用的更多可能。常年進行數字媒體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研究與實踐,策劃了首都博物館“文物的時空漫游”數字藝術展、“猶在境”數字意境展、巴黎吉美博物館“中國新文創”展覽等項目。
推薦語
“埃舍爾作品最迷人的特征莫過于數學理性,盡管其中有偶然的巧合,但對于分形、對稱、密鋪平面、雙曲幾何和多面體等原理的運用,都是他繪畫里面最神秘、最有魅力的地方。一個好的展覽應保留這份神秘,讓觀眾產生探索的欲望,留有懸念,把握科學分析和藝術表達的平衡至關重要。”
(文/蘇丹,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副館長)
“同學們的作業對我來講更像是用策展設計師的維度再現埃舍爾作品,能在展覽里體現設計師自己的價值,把作者對事物的理解變成自己的認知空間,用多種技術形式向觀眾展現,這是一種職業的幸福。展覽設計不僅是空間和形式的呈現,更是情感與思想的傳遞。”
(文/王子耕,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副教授,建筑系副系主任,PILLS工作室創始人)
“埃舍爾是一個經典的話題性人物,他處在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交界點上,每一代人、每一個群落的人都可以借由他們的知識背景重新解讀和演繹。在同學們的努力中,我看到了埃舍爾不可能世界中的多種可能,感謝大家。作為三年級的同學,在有限的八周內做出這樣的成果已經很不容易,這一點值得肯定。”
(文/劉治治,設計師、視覺藝術家設計機構“STUDIO NA.EO立入禁止”聯合創始人)
“本門課程不僅是對埃舍爾的致敬,更是一場關于‘藝術如何對話未來’的先鋒實驗。學生作業展現了央美在設計策展教育上的創新性,也為中國策展學科的建構提供了鮮活案例。從整體上看,同學們的作品不僅深度展現了對埃舍爾作品的視覺與空間解讀,也體現了在跨媒介敘事中的主動探索精神。”
(文/薛天寵,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教師,策展人、設計師、中國科技館學術委員會委員)
“ 跨媒介策展是一個很新也很有挑戰的創新型課程,它透露出一種氣象——數字文化資產的出現使其成為一種不同于物質實體的‘新型展品’,也是近年來被設計和講述的關鍵對象。在講授與實訓外,我們還組織了黑弓實地參觀、與藝術家曹斐老師交流等活動,接觸多種展覽形式、拓展視野。”
(文/于博,中國傳媒大學廣告與品牌學院講師、數字媒體藝術博士,黑弓BLACKBOW數字文化實驗室負責人)
“該課程由央美與黑弓BLACKBOW校企聯合,緊跟數字化設計和媒介融合的趨勢,兼具前瞻性和實踐價值。課程的最大亮點之一是其跨學科的設計需求,學生不僅要進行創意策劃和文案編寫,還需掌握空間設計、3D建模、渲染和虛擬展示等技術。通過這種跨學科融合的教學模式,創造出更加高效和創新的設計成果。”
(文/黃曉瑩,參與中國首部數字行浸演藝《尋跡洛神賦》,“紅飄帶·長征文化數字藝術館”等大型文旅綜合體項目設計)
“此次課程聚焦于荷蘭藝術家M.C.埃舍爾的經典創作,借助跨媒介的策展形式,旨在培育同學們對視覺語言的敏銳度與創新思維的多元拓展。通過聚焦數字策展與跨學科整合,為同學們搭建了一個兼具實踐與思考的創意平臺,引導他們在視覺傳達、數字藝術與新媒體表現等領域中深化探索,并不斷挑戰傳統邊界。”
(文/張小偉,黑弓BLACKBOW設計總監,北京冬奧運會開幕式視效導演)
“策展在這里不再是設計完成后的外殼,而是貫穿前期研究、敘事構建與媒介轉譯全過程的思維框架。不少方案在選題初期就建立了一個明確的研究假設,例如:如何用數字媒介重新組織“平面密鋪”背后的數學邏輯,如何通過動態影像重構埃舍爾的“雙曲空間”想象。”
(文/李貝殼,策展人、博士,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講師)
“課程作業不僅呈現了設計成果,更讓我看到了三種不同專業語言之間真正的交流與碰撞。同學們敢于打破專業的邊界,這種‘跨界’不是外在的拼貼,而是在一次次嘗試、一次次失敗之后,逐漸生長出來的思維方式。展覽不僅是一種成果呈現,更是不同學科、不同思路交匯后的新生空間。”
(文/廖柳鈞,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講師,2022北京冬奧會冬奧組委場館室內景觀設計團隊成員)
致謝
感謝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呂品晶、王子源、林存真、韓濤、計華、王選政老師對本教材編寫工作的支持。感謝策劃編輯梁若水。感謝黑弓BLACKBOW團隊的王志鷗、于博、黃曉瑩、張小偉等設計師,他們翔實的案例資料為本教材的順利編著提供了堅實保障。
感謝蘇丹教授、王子耕副教授、劉治治老師、任熹培老師在課題路演中的積極肯定和悉心指導,感謝曹斐老師為學生們講解“時代舞臺”展覽。感謝京東方科技集團為學生提供的集體參觀和講座機會。感謝攝影師巨大鵬和設計師江珊、張新雅以及Mana平臺徐敬申對課程展覽宣傳的幫助。
感謝課程的13名同學:朱宏權、楊嘉迪、顏子東、李欣、李昕瑩、劉思涵、滕媛、劉迎、史儒、徐泠嵐、史迪雯、楊茗月、秦懿。感謝碩士研究生董小荷對于文字資料的整理,感謝燕陽、楊茗月的設計協助工作。
(來源:一脈HCC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