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延安曾耗時十年、投資超千億,削平 33 座大山在山頂建新城。
這事兒當初讓不少人捏把汗,革命老區搞這么大動靜,到底值不值?
那么,如今延安新區怎么樣了?
![]()
被逼上 “山” 的延安
提起延安,大家最先想到的肯定是紅色歷史,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座城市曾被地形卡得死死的。老城區夾在寶塔山、清涼山和鳳凰山中間,地形像個 “Y” 字,最寬的地方也就幾公里,窄的地方居然只有 200 米,相當于兩條馬路并排的寬度。
到 2011 年前后,老城的問題徹底暴露。當時 38 平方公里的地方擠了近 50 萬人,算下來每平方公里就有 1.47 萬人,密度快趕上北京、上海的核心區了。房子建得密密麻麻,路上堵得水泄不通。
![]()
更頭疼的是,想往外擴都沒地兒,黃土高原全是丘陵溝壑,一般城市往外擴 1 公里,能多出 1 萬畝建設用地,可延安擴 1 公里,能用的地還不到 700 畝,連人家零頭都不夠。
更關鍵的是,老城里 168 處革命舊址還在被擠壓,想發展紅色旅游都沒空間。當時市政府也愁壞了,總不能讓城市困死在山溝里吧?最后琢磨出 “中疏外擴、上山建城” 的招,把老城的人往山上遷,在山頂開辟新空間。
![]()
十年 “移山” 大戰
2012 年 4 月,延安新區北區一期工程正式開工,這場 “移山造城” 的硬仗才算真正打響。當時工地上一下子調集了 2100 多臺機械,挖掘機、裝載機、載重車跟 “金屬蟻群” 似的,不分白天黑夜地干,8 個月就填平了十幾道深溝。
整個工程的核心就是 “削山填溝”,要把 33 座山頭推平,還要處理海量的土方。光一期工程,挖出來的土就有 2 億立方米,填進去的土 1.63 億立方米,加起來 3.63 億立方米,要是把這些土堆成 1 米見方的土墻,能繞地球大半圈。
![]()
當然,在黃土高原建城沒那么容易。黃土本身松散,遇水容易沉降、濕陷,要是處理不好,建好的房子可能會出問題。
專家們想了不少辦法:先拿鉆機取樣分析土質,填方的地方用 18 噸重的夯錘從 20 米高空往下砸,反復夯實,密度標準比建高樓的地基還高;建筑高度也限制在 100 米以內,怕太高不穩;連排水都特意設計了永久盲溝和泵站,就怕下雨時山上的水沖到老城。
![]()
資金也是個大難題,整個工程下來要花上千億。一期就投了近 50 億,還簽了 20 億的信貸協議。除了政府籌措和銀行貸款,還吸引了不少企業參與,比如 2017 年西洽會上,新區一下子簽了好幾個項目,涉及行政中心、道路建設,一下子拉來幾十億投資。
當時還有榆林的煤老板來湊熱鬧,畢竟進場施工要先交 2000 萬保證金,當地不少工程公司都望而卻步,還得靠這些有實力的企業扛住前期墊資的壓力。
![]()
新城崛起
到 2025 年,延安新區已經運營了十幾年,當初的 “冒險” 終于有了回報。現在新區總規劃面積 78.5 平方公里,分成北區、南區、西區,北區是行政和商業中心,市政府、市民服務中心早就投用了,大劇院、博物館、大型商場一應俱全,南區主打紅色文化體驗,西區偏旅游,功能分得清清楚楚。
最直觀的變化是居民生活,以前住山體窯洞的人,現在都搬進了新房,老城的人口壓力也小了 , 新區已經遷入 10 多萬人,老城再也不用擠得滿滿當當。教育醫療也跟上了,2014 年就開建了三所學校,能容納 3000 多學生,醫院、休閑區也都配齊了,住在新區的人不用再往老城跑。
![]()
經濟上的拉動更明顯,延安以前主要靠能源產業,現在靠著新區慢慢轉向多元發展。2024 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 2383.4 億元,增長 5.5%,其中新區的貢獻不小,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 6.5%,地方財政收入增長 5.2%,民營企業也多了起來,城鄉居民收入分別漲了 4.1% 和 7.4%。
旅游業更是亮點,現在延安是 “老城建紅色旅游,新區搞現代配套”,游客來既能看革命舊址,又能在新區住寬敞的酒店、逛步行街,接待能力比以前強多了。2022 年末,延安全市常住人口 226.76 萬,城鎮化率達到 61.97%,新區在這背后立了大功。
![]()
當然,建設過程中也不是一帆風順。2013 年雨季就遇到過滑坡風險,還好專家早有準備,加固邊坡、完善排水,才算穩住。資金壓力也一直存在,靠債務融資確實有潛在風險,但延安沒讓新區變成 “鬼城”,畢竟選址挨著老城,無縫銜接,加上產業支撐,人氣一直很旺。
這事兒到底值不值?
現在回頭看,延安花十年、砸千億削山建城,到底值不值?
對延安來說,這不僅解決了老城的擁擠問題,還讓城市有了新的發展空間,從 “線形城市” 變成了 “立體城市”,2025 年上半年全市生產總值已經過了千億,民營企業增幅也很大,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
更重要的是,延安的嘗試給其他山區城市趟了條路子。很多山區城市都面臨 “沒地兒發展” 的問題,延安用實際行動證明,只要規劃科學、技術到位,就算在山頂也能建出宜居的新城。
而且他們沒只顧著建房子,還注重環保 ,新區綠化率超過 40%,還引黃河水解決飲水問題,每年能引 1 萬立方米到新區,既保障了生活,又支持了綠化。
不過話說回來,延安的模式也不是隨便就能抄的。得考慮地質條件、資金能力,還得有產業支撐,不然建起來也留不住人。
![]()
但不管怎么說,延安這事兒確實夠 “硬核”,從被地形困住的老區,到山頂上的現代新城,這十年的變化,足以讓當初質疑的人閉嘴。
未來的延安,還打算繼續完善新區的公共服務,推動數字經濟和開放型經濟,靠著 “紅色 + 現代” 的特色走得更遠。或許再過十年,我們再看延安,又會是另一番讓人驚喜的模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