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蒙古國做了一個讓人眼前一亮的決定:從這一年起,全國正式推行傳統(tǒng)的回鶻式蒙古文,與沿用了七十多年的西里爾蒙古文并行使用。
這看似只是換了套書寫系統(tǒng),實則是蒙古國在文化認同和國家戰(zhàn)略上的一次深刻“轉身”,在蘇聯影響下走了大半個世紀,蒙古終于“回頭看”,重新拾起了屬于自己祖先的文字。
![]()
這一步,既是文化上的“認祖歸宗”,也是政治上的“去俄化”信號,而背后的問題也讓人不禁想問:為什么偏偏是現在,用得好好的西里爾字,怎么突然說換就換?
回鶻式蒙古文
回到800多年前,那時候的蒙古人還沒有自己的文字,部落之間靠口頭傳承,重要的事兒得靠腦子記。
成吉思汗一統(tǒng)草原之后,眼看著帝國疆域越來越大,人口越來越雜,大家說話都不一樣,這就麻煩了。治理一個帝國,光靠“說”是不行的,必須得有“寫”的系統(tǒng)。
![]()
于是,他找來了當時深得他信任的文化官員塔塔統(tǒng)阿,給了他一項“硬任務”:把蒙古語變成能寫出來的東西。
塔塔統(tǒng)阿沒讓他失望,他借用了當時在中亞流行的回鶻字母,根據蒙古語的發(fā)音和語法特點,一筆一劃地創(chuàng)造出了屬于蒙古人的第一套文字,這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回鶻式蒙古文”。
這種文字看起來像是豎著寫的阿拉伯文,其實專為蒙古語量身定制。它既能表達復雜的語法變化,又便于記錄法令、史書。
![]()
比如成吉思汗的法典《大札撒》,還有元朝宮廷編修的《蒙古秘史》,全是用這種文字寫成的。可以說,這套文字是蒙古民族從草原走向帝國的“文化橋梁”。
從13世紀開始,這種文字一直被使用了八百年,哪怕在元朝滅亡后、在清朝統(tǒng)治下,蒙古人依然用它來寫詩、記賬、傳家訓,它不僅是工具,更是身份、是記憶、是文化的血脈。
西里爾字母
可惜,這條傳承之路,在20世紀中葉戛然而止,二戰(zhàn)以后,世界被硬生生地分成了兩個陣營。蘇聯把自己當成社會主義陣營的大哥,對周邊國家的“文化輸出”也從未手軟,蒙古,首當其沖。
![]()
原本蒙古的現代化道路并不順利,辛亥革命后,外蒙古在沙俄支持下試圖“獨立”,之后又在蘇聯幫助下建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國”,為了鞏固這層政治關系,蘇聯不僅派顧問、送軍隊,還從語言文化上“下功夫”。
最開始,蘇聯想讓蒙古人用拉丁字母,但因為和蒙古語對不上,老百姓學得費勁,后來干脆一拍桌子:用俄語那套西里爾字母得了,拼寫精準,學起來快,搞掃盲、印教材,統(tǒng)統(tǒng)都方便。
于是,從1940年代開始,西里爾蒙古文成了蒙古國的官方文字,從那之后,幾代蒙古人學寫字、讀報紙、看電影,全靠這一套。
![]()
傳統(tǒng)的回鶻式蒙古文被邊緣化,成了“博物館里的老古董”,雖然偶爾在節(jié)慶活動中露個臉,但大多數年輕人連認都認不全,更別說能寫。
這一轉變帶來的,不只是書寫習慣的變化,更直接割裂了蒙古人和祖先之間的文化紐帶,幾百年前的家史、古籍,對現在的年輕蒙古人來說,幾乎成了“外語”。
2025的回頭路
2025年,蒙古國終于決定“掉頭”,這條回歸傳統(tǒng)的路,其實早在30年前就悄悄鋪好了,蘇聯一解體,蒙古頓時失去了“大哥”的庇護。
![]()
從“紅色盟友”變成“獨立國家”,一切都要自己扛。政治上要轉型,經濟上要自立,文化上也開始重新找“根”。在這個過程中,對蘇聯時期各種“遺產”的重新評估成了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其中最敏感的,就是語言和文字,西里爾字母雖然方便,但它始終是“外來的”。而回鶻式蒙古文,才是真正從祖先手里接過來的“傳家寶”。這不僅是文化認同的問題,更涉及國家的戰(zhàn)略選擇:要繼續(xù)“向北看”,還是開始“轉身向南”?
恢復傳統(tǒng)文字,就是一種非常明確的表態(tài),它既是對蘇聯影響的溫和“告別”,也是一種民族自信的回歸。
![]()
更現實的原因也不能忽略,蒙古國近年來積極參與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而中國內蒙古自治區(qū)一直在使用傳統(tǒng)的回鶻式蒙古文。
兩邊說的是同一種語言,卻寫得完全不同,溝通不暢、文件對不上,一到實務層面就開始“雞同鴨講”,統(tǒng)一書寫系統(tǒng),才方便經貿往來、文化交流,合作才能走得更深、更遠。
當然,這事不能一拍腦袋就干,畢竟已經用了七十多年西里爾文字,不可能一夜之間全換掉,所以蒙古政府提前十年發(fā)布政策,就是為了給社會一個緩沖期。
![]()
教材要改、老師要培訓、成年人要再學一遍,甚至連電腦輸入法都得重新開發(fā),從2025年開始并行使用,是在給這場“文化回歸”爭取時間,也是在避免社會動蕩。
更重要的是,這種漸進式的轉變,也是一種政治智慧的體現,不是簡單地“去俄化”,而是以文化為切口,溫和地調整戰(zhàn)略重心,既不冒犯過去的盟友,也不遮掩新的方向。
![]()
蒙古國這次“改寫”,從表面看是字母的輪換,實則是一次文化自救、一次民族認同的重建,它代表著一個國家對自己歷史的重新拾起,也映射出對未來路徑的再選擇。
在這個全球化又碎片化的時代,越是小國,越需要穩(wěn)住自己的文化“錨”,對蒙古來說,回歸傳統(tǒng)文字不是復古,而是找回方向感。
![]()
而這一步邁出去,或許也會讓更多國家開始思考:我們是誰,我們從哪來,又要往哪去,文字雖小,道路卻長,寫法可以變,但寫下來的東西,終究得對得起自己的名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