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2025年,一則關于荷蘭政府強制接管安世半導體的消息迅速在全球科技與財經圈發酵,引發多方關注與討論。
面對外界質疑,荷蘭首相舒夫公開回應稱,此舉完全是出于“善意考量”,并輕描淡寫地表示,中方或許只是“誤解”了他們的真正意圖。
然而事實遠比這番說辭復雜得多。安世半導體自被中國企業聞泰科技收購以來,已從一家瀕臨倒閉的邊緣企業蛻變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關鍵力量。
這一轉變不僅體現了中國企業在跨國并購中的戰略眼光,更展現出其在高端制造領域日益增強的整合能力與全球競爭力。
如今,面對西方以行政手段強行干預企業運營的行為,中國企業已不再被動承受,而是開始運用市場規則進行有力反制。
![]()
2
荷蘭強行接管安世半導體
荷蘭政府突然宣布對安世半導體實施全面接管,官方理由是公司內部存在“管理混亂”問題,尤其是高層決策缺乏透明度。
但深入剖析便可發現,所謂的“治理危機”更像是一個借口,背后潛藏著深刻的政治動因。
安世半導體原為荷蘭恩智浦旗下的標準產品部門,在母公司戰略調整中被視為非核心資產,一度面臨剝離甚至清算的命運。
2017年,正是由于聞泰科技果斷出手完成收購,才讓這家技術底蘊深厚卻經營不善的企業重獲生機。
此后,聞泰持續注入資金、優化組織架構,并推動全球化布局,使安世迅速走出低谷。
![]()
3
在強有力的資源整合下,安世不僅實現財務全面轉正,更成長為全球排名前三的分立器件供應商。
特別是在車規級功率半導體領域,其產能躍居世界第二,成為特斯拉、寶馬、比亞迪等主流車企的核心供應商之一。
數據顯示,過去幾年間,安世年營收實現60%的增長,毛利率由原先的20%飆升至40%,創下行業罕見的成長奇跡。
如此亮眼的成績單,理應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與認可。
可荷蘭政府并未給予正面評價,反而在2025年初以“國家安全”和“技術外流風險”為由,強行介入企業管理。
![]()
4
荷蘭當局單方面解除中國籍CEO張學政的職務,同時大規模清退來自中國的管理及技術人員,將實際控制權移交至歐洲背景的股東代表手中。
這一系列動作實質上構成了對企業主權的粗暴干涉。
對此,舒夫辯解說,接管決定是為了保護企業長期發展利益,強調并無針對中國的意圖,只是中方可能“未能正確理解政策初衷”。
然而明眼人皆知,此類說法難以掩蓋其真實動機。
實際上,這一行動與美國近年來對中國高科技領域的系統性圍堵密切相關。
![]()
5
自中美科技競爭加劇以來,美國通過出口管制、投資審查、金融制裁等多種手段,持續打壓華為、中興、中芯國際等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中國科技企業。
盡管安世注冊地在荷蘭,但其研發體系、生產基地以及主要客戶網絡均深度扎根于中國市場。
企業的技術團隊由中國主導,供應鏈高度本土化,這讓它在西方某些勢力眼中被視為“不可控因素”。
因此,荷蘭政府此次行動極有可能是在外部壓力下做出的戰略配合,旨在削弱中國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的影響力。
![]()
6
聞泰科技的成功收購
回溯2017年,安世半導體尚處于被恩智浦剝離的過程中,業績低迷、前景黯淡,幾乎無人看好它的未來。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聞泰科技毅然決定出售自身全部手機代工業務,集中所有資源發起對安世的跨國并購。
這項交易在當時被視為一場高風險豪賭,稍有不慎便可能導致企業資金鏈斷裂。
但聞泰管理層展現出非凡的戰略定力與資本運作智慧,最終順利完成收購,開啟了中國民營企業主導高端半導體資產的新篇章。
![]()
7
并購完成后,聞泰立即啟動深度整合計劃,引入先進的生產管理體系,強化研發投入,并積極拓展與中國整車制造商的合作渠道。
憑借對中國市場需求的精準洞察和快速響應機制,安世迅速切入新能源汽車芯片賽道。
其生產的MOSFET、IGBT等關鍵元器件廣泛應用于電動車型,成功打入全球頂級車企供應鏈。
與此同時,安世保持每年超過15%的研發投入比例,推動工藝迭代與良率提升,逐步確立在全球晶體管市場的龍頭地位。
![]()
8
短短數年內,安世的全球市場份額從第11位躍升至第3位,成為僅次于英飛凌和意法半導體的行業巨頭。
這一成就不僅刷新了業界對中國企業跨國經營能力的認知,也標志著中國資本在全球半導體格局中占據了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
更為重要的是,安世案例證明:只要具備清晰的戰略方向、強大的執行力和技術積累,中國企業完全有能力駕馭復雜的國際高科技資產。
這次成功的并購實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范本。
![]()
9
安世的崛起絕非偶然,而是建立在中國企業對全球產業鏈趨勢的深刻理解之上。
通過對技術研發的長期投入、對客戶需求的敏捷響應以及靈活高效的資本配置,安世實現了從“接盤者”到“引領者”的角色轉換。
隨著更多中國科技企業邁向國際化舞臺,傳統由歐美主導的技術壟斷正在被打破。
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正深度嵌入全球價值鏈高端環節,在5G、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領域形成自主可控的能力。
安世的成功不僅是商業層面的勝利,更是中國在全球科技治理體系中爭取話語權的重要一步。
![]()
10
荷蘭接管安世
荷蘭政府對安世半導體的實際控制,暴露出西方在對待中外企業時存在的明顯雙重標準。
當局指控張學政試圖將核心技術轉移至中國,涉嫌侵犯公司數據安全。
但事實上,安世的所有技術解決方案早已通過標準化流程向全球客戶開放,包括德國、法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汽車廠商均長期使用其產品。
為何當技術流向歐美被視為正常合作,而一旦涉及中國就被定義為“威脅”?
這種選擇性執法顯然違背了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
![]()
11
荷蘭的做法本質上是一種以政治干預替代市場規則的行為,企圖借助國家權力遏制中國企業的正常發展路徑。
然而,這種壓制并未奏效。
面對不公平待遇,聞泰科技與安世迅速作出戰略調整,宣布今后向歐洲車企供貨將全面采用人民幣結算。
這一舉措影響深遠——不僅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更重要的是幫助歐洲車企規避美元結算體系下的潛在金融風險。
尤其是在美國頻繁動用長臂管轄實施制裁的背景下,人民幣結算提供了一條更加安全穩定的支付通道。
![]()
12
此舉表明,中國企業已不再是國際規則的被動接受者,而是能夠主動塑造市場環境的參與者。
通過掌握關鍵供應鏈節點,中國企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議價能力和戰略回旋空間。
無論是安世被收購后的快速復興,還是遭遇不公后迅速推出的反制措施,都顯示出中國企業應對復雜國際局勢的成熟策略。
它們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態參與全球競爭,并推動形成更加多元、平衡的國際科技秩序。
未來,隨著中國在芯片設計、材料科學、先進封裝等領域的持續突破,其在全球高科技版圖中的地位將進一步鞏固。
13
結語
荷蘭政府強行接管安世半導體事件,表面上是一起企業治理爭議,實則折射出當前全球科技格局重構過程中的深層矛盾。
它既反映了西方部分國家對中國技術進步的警惕與不安,也凸顯了他們在維護既有霸權過程中的焦慮與失序。
安世從瀕臨破產到躋身世界前列的逆襲之路,正是中國科技企業沖破封鎖、實現自主發展的縮影。
盡管面臨重重阻力,中國企業依然憑借堅韌的創新精神和強大的市場適應力站穩腳跟。
可以預見,隨著核心技術能力的不斷提升,中國將在全球半導體及其他前沿科技領域發揮越來越關鍵的作用。
參考資料:
安世中國發聲
2025-10-24 12:08·人民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