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多方媒體報道,在這次中美持續了近兩小時的會面中,特朗普只字未提有關臺海問題的事情,對賴清德之流來說,這無異于一記“喪鐘”。
![]()
【特朗普在與中方會面中只字未提臺灣問題】
事實上,特朗普對臺海問題的回避并不令人意外。早在會談之前,大陸就明確了自己的態度,新華社罕見連發三篇涉臺文章,重申“兩岸一家人”、“愛國者治臺”等對臺政策方針,并聲稱西方“以臺遏華”不會得逞,外部勢力無法阻擋統一趨勢,向美方喊話意味濃厚。
另外,“央視軍事”也報道,解放軍多架轟-6K近日在臺灣周邊海空域展開模擬對抗訓練,對美方釋放“不排除武力手段”的震懾信號。這是一種典型的“政治與軍事雙管齊下”的表態方式:外交上用“和平統一”的話語爭取主動,軍事上用“武統準備”的姿態確立底線。
而特朗普顯然也讀懂了中方的言外之意,在會談之前,美國接連做出三項動作:拒絕賴清德過境紐約的申請、降低民進黨與美官員“會晤”層級、暫停4億美元對臺軍援計劃。
從某種程度上講,這次會晤不提臺灣問題,其實正是“無聲勝有聲”。表面平靜的背后,暗流涌動、意味深長。尤其是特朗普在離開韓國的“空軍一號”飛機上受訪時說,這次會晤是“一次巨大的成功”。
![]()
【解放軍轟-6K在臺海周邊展開模擬對抗演習】
很多人把這句話當成外交客套話,但對懂行的人來說,這是整場博弈的點睛之筆。這句話釋放了一個信號:特朗普認為他在中美關系上達成了階段性成果,至少短期內不需要通過臺灣問題來“制造籌碼”。
在特朗普眼中,臺海議題是美國的“控溫器”,需要給北京施壓的時候,就炒作臺灣問題,要是需要緩和關系,就對臺海問題避而不談。現在既然說“巨大成功”,就意味著他此刻選擇了降溫。
而且,這也說明特朗普比任何人都清楚,在當前中美博弈格局下,挑動臺灣問題的政治風險遠超收益。畢竟,中國在臺海方向的軍事、經濟與輿論掌控力已經遠非五年前可比。解放軍能在數小時內封鎖臺灣地區主要港口,中方經濟對臺的影響力也已滲透到民生各層面。特朗普若在臺灣問題上“硬碰硬”,極可能引爆一場他無法收拾的地區危機。
![]()
【賴清德等“臺獨”之流的喪鐘已經敲響】
而對賴清德來說,這場中美會晤恐怕比任何一次臺北政治風暴都更讓他寢食難安。賴清德原本賭的是“特朗普重返白宮后會比拜登更挺臺”,還主動多次向特朗普示好,但等待他的是特朗普的“冷處理”,如今的一系列舉動:拒絕他過境、削減援助、降低接觸層級——這哪是“挺臺”,分明是“去臺化”。
最重要的是,特朗普這次的做法說明,他對“臺獨牌”的興趣正在消退。對他而言,貿易協議、芯片供應、能源合作才是更實在的籌碼。臺灣問題在他的政治算盤里,不過是一張隨時能被拋棄的“臨時籌碼”。
當賴清德看到特朗普在“空軍一號”上那句“巨大成功”時,他應該明白,這句話其實宣判了他“抗中謀獨”路線的失敗。美國并不會為了民進黨而與中方全面對抗。換句話說,賴清德一直幻想的“美臺聯盟”,其實只是單方面的“心理安慰”。而當中美雙方的默契越來越多,他的政治空間只會越來越小。
賴清德之流或許還抱著僥幸心理,試圖在大國夾縫中“左右逢源”。但現實早已證明:臺海的未來,不掌握在華盛頓的手里,也不掌握在臺北的政客手里,而掌握在14億中國人民的堅定意志中。
今天的中國,經濟規模穩居世界第二,科技創新突飛猛進,海空軍力量體系化成型,這一切都為實現國家完全統一提供了堅實支撐。
統一,是歷史的必然;反“獨”,是時代的共識。或許我們很快就能親眼見證祖國統一的偉大時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