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條腿腫到不能走路,還在咬牙練功
1984年春晚舞臺上,22歲的馬蘭以一出《女駙馬》驚艷全國。那一刻,無數觀眾被她那清亮的嗓音、傳神的表演所折服,卻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年輕的黃梅戲演員,已經為此拼了整整九年。
從安徽藝校到北京春晚,這條路她走了九年,而每一步都浸透著汗水與淚水。
1975年,13歲的馬蘭考入了安徽藝術學校。那時的她,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安慶姑娘,對黃梅戲有著本能的熱愛,卻對未來的艱辛一無所知。
初入藝校,馬蘭就遇到了第一個坎——基本功訓練。
“兩條腿像灌了鉛,抬都抬不起來。”許多年后,馬蘭這樣回憶最初的練功感受。
每天清晨五點,當同齡人還在溫暖的被窩里做夢,馬蘭和同學們已經站在練功房里。壓腿、下腰、翻跟頭,每一個動作都要重復上百遍。她的練功服總是濕了又干,干了又濕,結出一層白色的鹽霜。
有一次,馬蘭在練習一個高難度動作時摔倒了,膝蓋瞬間腫得像饅頭。老師讓她休息,她卻在噴了點藥后,咬著牙繼續練習。“戲比天大”,這是她從小聽慣了的話,如今才真正明白其中的重量。
在藝校的歲月里,馬蘭不是最有天賦的那一個,但絕對是最拼的那一個。當別人在休息時,她還在練功房對著鏡子一遍遍糾正動作;當別人已經入睡,她還在背誦戲詞、研究角色。
正是這股拼勁,讓她在畢業時成為了同齡人中的佼佼者。
1980年,18歲的馬蘭畢業后進入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從學生到演員的身份轉變,帶來了新的挑戰。
剛開始,她只能跑龍套,演一些不起眼的小角色。但她從不敷衍了事,而是把每個小角色都當作主角來演。有一次,她在《梁山伯與祝英臺》中扮演一個只有幾句臺詞的丫鬟,卻花了整整一周時間研究這個角色的背景和性格。
劇團的老演員見她如此認真,打趣道:“你這丫頭,演個丫鬟比人家演主角還上心。”
馬蘭笑著回答:“角色無大小,只有演得好不好。”
這種對待藝術的虔誠態度,很快為她贏得了更多機會。
漸漸地,馬蘭開始擔任一些重要角色,在《女駙馬》、《天仙配》等經典劇目中嶄露頭角。她的表演細膩傳神,唱腔清亮圓潤,很快就引起了業內的關注。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1983年,央視春晚導演組正在全國尋找優秀的戲曲演員,有人推薦了馬蘭。
試鏡那天,馬蘭表演了《女駙馬》選段。當她唱完最后一句,現場寂靜了幾秒鐘,隨后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導演當場拍板:就是她了!
然而,登上春晚的道路并不平坦。為了達到最佳效果,馬蘭和伴奏樂隊進行了無數次排練。有一個轉音部分總是處理得不理想,她連續練習了三十多遍,直到嗓子都有些啞了,才終于找到感覺。
樂隊指揮忍不住說:“馬蘭,你這也太拼了。”
她擦了擦額頭的汗,笑道:“全國人民都在看著呢,不能馬虎。”
1984年除夕之夜,22歲的馬蘭站在春晚舞臺上,以一曲《女駙馬》征服了億萬觀眾。
演出結束后,馬蘭回到后臺,接到了家人打來的電話。母親在電話那頭泣不成聲,不是因為她成功了,而是因為她“瘦了,肯定又沒日沒夜地練習了”。
那一晚,馬蘭徹夜未眠。她想起九年前那個第一次走進藝校大門的自己,想起練功房里的汗水,想起每一次挫折后的堅持。所有的艱辛,在那一刻都化為了值得。
從1975年到1984年,馬蘭用九年時間完成了從藝校學生到春晚明星的蛻變。這九年里,她沒有一步登天的幸運,只有腳踏實地的前行;沒有一夜成名的奇跡,只有日積月累的成長。
回望馬蘭的青春奮斗史,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人的成功,更是一種精神的閃光。
今天的年輕人,總是急于求成,渴望一夜爆紅。但馬蘭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成功,從來都不是偶然。
那些在無人看見的角落里流下的汗水,那些在失敗后重新站起來的勇氣,那些對平凡小事的極致認真,才是通往夢想的真正階梯。
馬蘭的奮斗,是那個年代的縮影——沒有捷徑,唯有堅持;沒有僥幸,唯有努力。
如今,當我們回望那個1984年春晚舞臺上光彩照人的馬蘭,更應該記住的,是她13歲到22歲這九年里,在平凡中的堅守,在挫折中的奮進。
你的夢想,值得你為之付出多少年的堅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