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刷到荷蘭首相呂特的發言,我差點以為自己聽錯了。這位在國際政壇以“務實”著稱的領導人,面對媒體鏡頭一臉誠懇:“我們不是要搶安世半導體,只是接管一下,純粹出于好意。中國人可能誤會了。”
這話一出來,我身邊做跨境并購的朋友都笑了,哪有拿著法律當撬棍、對著別人真金白銀買的家產動手,還說是“好心幫忙”的?這就好比你花全款買了套二手房,房產證都辦好了,住了好幾年,原房東突然帶著物業上門換鎖,說“我看你打掃得不夠干凈,怕房子受潮,幫你管管”,你能覺得這是好心嗎?
![]()
安世半導體這事兒,遠不止“企業接管”那么簡單。咱們今天就掰開揉碎了說,從這筆買賣的起點講到現在的僵局,看看所謂的“好心”到底藏著什么門道,這“誤會”又是真誤會還是假說辭。
從36億美金成交到突然“被接管”,安世經歷了什么?
要弄明白荷蘭政府的操作有多離譜,得先搞清楚安世半導體到底是誰的家底。這事兒得從2018年說起,那時候全球半導體行業還沒這么多“幺蛾子”,跨國并購講究的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合規審批”。
安世這牌子可不是小作坊,源頭能追溯到1920年的荷蘭飛利浦,算是半導體行業的“百年老店”了。它的拿手好戲是二極管、晶體管這些基礎芯片,別看東西小,手機、汽車、家電里都離不了,全球市場份額常年排在前三。
2018年,咱們中國的聞泰科技花了36億美元把它拿下,這筆錢可不是小數目,當時創下了中國半導體行業跨國并購的紀錄。最關鍵的是,這筆交易是完全合規的。
那既然管得好好的,荷蘭怎么突然就“良心發現”要“接管”了?
![]()
2025年年初,美國先把聞泰科技列進了“實體清單”,理由是“關聯敏感技術”,不準美國公司跟它做生意。緊接著又拋出個“穿透規則”,意思是只要你是被拉黑公司控股的,不管你在哪,都得一起受限制。
這還不夠,美國又悄悄給荷蘭遞話,明著說“只要安世換掉中國籍CEO,就能申請豁免”。這話聽著是給機會,實則就是逼宮——要么交權,要么一起被封殺。
我認為,荷蘭政府這時候的選擇,完全暴露了它的立場:一邊不敢得罪美國,一邊又舍不得安世這塊肥肉,于是就搬出了個壓箱底的“老古董法律”——《貨物可用性法案》。
這個法案是冷戰時期搞出來的,本來是戰爭年代保障本國物資供應的應急手段,跟和平時期的企業管理八竿子打不著。結果荷蘭政府硬是用它凍結了安世的資產,直接把中國籍CEO給撤了,還把聞泰的股權交給所謂的“第三方臨時托管”。說是“臨時”,一凍就是一年,既不說股權還不還,也不提高管能不能復職,這哪是托管?分明就是變相沒收。
更諷刺的是,荷蘭政府嘴上說“安世治理混亂”,可之前幾年財報年年盈利、運營順風順水的時候,怎么沒見他們說這話?嘴上喊著“維護國家安全”,可具體哪點威脅到安全了,至今沒拿出半句實錘。說白了,他們怕的不是中國人“管不好”,而是怕中國人“管得太好”。
![]()
“好心接管”的套路,早被歷史戳穿了
安世是聞泰真金白銀買的,按照國際法和商業規則,股東才有權決定公司的管理層和運營方向,輪不到東道國政府越俎代庖。
荷蘭政府的操作有多霸道?他們不光撤了CEO,還不讓聞泰干預公司決策,連賬本都給鎖了。
這就好比你雇人看店,結果房東沖進來把店員趕跑,自己當起了掌柜,還說“我是為了你好”,憑啥?
再說那個“中立第三方”,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根本就是荷蘭政府的“白手套”。所謂的“托管”,不過是把中資的控制權徹底架空。美國那邊早就把話挑明了,要想解除限制,就得讓中國撤資。
這一套組合拳打下來,明擺著是“借托管之名,行奪權之實”。要是真出于好心,怎么不先跟股東商量?
怎么不明確托管結束后的交接方案?這些關鍵問題避而不談,所謂的“善意”就是塊遮羞布。
![]()
更有意思的是,荷蘭自己的企業在海外并購時,可從沒接受過這種“好心”。ASML作為荷蘭的國寶級企業,在全球各地建廠擴張,哪個國家敢用“國家安全”為由把它的股權托管了?
我查資料時發現,歐洲的經濟專家都看不下去了,有位學者直言:“如果一個國家可以隨時用國家安全當借口,接管外資合法收購的企業,那以后誰還敢往歐洲投資?”這話說到了點子上。
全球化的根基是“契約精神”,你今天能撕毀安世的并購合同,明天就能撕毀別的合作協議。
這次是中國企業遭殃,下次可能就是日本、韓國或者其他國家的企業。荷蘭政府看似占了眼前的便宜,實則砸了自己的招牌。
![]()
安世在中資手里的發展速度,超出了很多西方國家的預期。張學政在哈佛論壇上提到過一個細節:內燃機汽車每輛大概用10顆安世的產品,新能源汽車就得用1000多顆,未來的AI汽車可能要用到上萬顆。
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隨著新能源和AI產業爆發,安世的市場空間會呈指數級增長。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和半導體消費市場,恰恰能給安世提供最肥沃的成長土壤。
這種“技術+市場”的組合,正是西方霸權國家最忌憚的。他們習慣了掌握技術話語權,習慣了從全球產業鏈中拿走最豐厚的利潤。
中國的反制不是賭氣,而是底氣給的勇氣
面對荷蘭政府的“好心接管”,中國沒有像有些人想的那樣“忍氣吞聲”,而是迅速出手反制。10月初,商務部宣布對安世在華子公司和合作廠商實施出口管制,限制關鍵元器件和組件出口;緊接著又收緊了稀土出口政策。這兩步棋下得又快又準,直接打在了對方的七寸上。
可能有人會問:“這么做會不會激化矛盾?”我認為,恰恰相反,這是最理智的應對。
咱們先看第一步反制:卡產業鏈。安世雖然總部在荷蘭,但它的生產鏈高度依賴中國,全球2.5萬家客戶等著要貨,斷供一天就是真金白銀的損失。
![]()
這一下,寶馬、大眾這些歐洲汽車廠商先慌了,因為他們的車機系統、電池管理模塊都離不開安世的芯片。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很快發聲明,說芯片供應鏈面臨“巨大壓力”,點名提到“地緣政治導致的中斷”。
再看第二步反制:卡稀土。稀土這東西雖小,卻是芯片制造的“維生素”,尤其是高頻器件、電動車電機這些關鍵領域,根本離不了。ASML的光刻機里也得用稀土材料,荷蘭政府一邊限制光刻機出口,一邊又需要中國的稀土,這種矛盾的處境,恰恰說明全球產業鏈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很多人沒注意到,中國的反制有個明顯的特點:不搞“一刀切”,只針對違規行為。我們沒有封殺所有荷蘭企業,也沒有中斷正常的貿易往來,只是精準打擊那些破壞契約精神的環節。
這就傳遞了一個明確的信號:我們尊重規則,也希望別人尊重規則;我們歡迎合作,但拒絕被欺負。這種“有理、有利、有節”的應對,比一味強硬更有力量。
![]()
呂特現在說“中國誤會了”,想降溫止損,可早干嘛去了?要是真不想誤會,就該立刻停止托管,把股權還給聞泰,讓安世回歸正常運營。
契約精神不是嘴上說說的,得用行動來證明。
要是既想拿著安世的控制權,又想讓中國咽下這口氣,那是打錯了算盤。
最后我想說,所謂的“好心”,從來不是靠嘴說的,而是靠行動做的。荷蘭政府要是真為安世好,真為中荷關系好,就該放下霸權思維,回到契約軌道上來。
畢竟在全球化的時代,封鎖別人,本質上就是封鎖自己;撕毀契約,最終毀掉的是自己的信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