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談判結束,伯恩斯又發出中美競爭言論,這釋放了什么信號?為什么說伯恩斯的言論還帶了一些私心呢?
在全球的注視下,中美終于在貿易談判中達成了相關共識,這也為馬上到來的雙方會晤鋪平了道路。就在大家都為中美貿易局勢緩了一口氣的時候,有人開始坐不住了。這個人就是美國前駐華大使伯恩斯。近日,伯恩斯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美國就是要跟中國爭,保持對華優勢。說得直白一點,就是美國不想當老二。伯恩斯在這個時候表達對華強硬的觀點,說明了一個事實,就是雙方決勝局已經開打。
![]()
就拿稀土來說,在中美進行關稅談判的時候,美國不僅同澳大利亞簽署了稀土相關協議,還和日本簽署稀土戰略合作協議備忘錄。站在日本的角度來看,作為中國鄰國它也加入了戰局。要知道,高市早苗才上臺沒多久,她就開始主動迎合美國的稀土戰略,無疑就是想斷中國后路。
伯恩斯的“爭老二”宣言:談判桌下的決勝局信號
![]()
中美剛在吉隆坡談成經貿共識,連關稅暫停期都有希望延長,全球都以為貿易戰能松口氣,前駐華大使伯恩斯突然在彭博社的采訪里放了句狠話:“就是要跟中國爭,不能當老二”。這話聽著像他個人隨口放炮,其實是把美國對華戰略的真心話給露出來了,里面藏著三個明明白白的信號。
首先,這是美國內部強硬派在亮立場。伯恩斯卸任大使后雖說回哈佛當教授了,但一直沒離開對華政策這個圈子,他敢在談判剛落地的時候唱反調,本質上是替美國政壇里的“競爭派”站臺。
![]()
你想啊,特朗普政府表面上跟中國談合作,背地里早動手了——談判那陣子就砸了85億美金跟澳大利亞簽稀土協議,還掏錢給鋁業公司建鎵的精煉廠,又幫著萊納斯公司在美國建重稀土工廠,明擺著不想在戰略資源上被中國卡住脖子。
伯恩斯喊“要保持領先優勢”,就是把這種“邊談邊防”的心思擺到臺面上,告訴外界中美競爭是場持久戰,現在達成的共識頂多算“不安穩的休戰”。
其次,這話精準點出了決勝局的核心戰場在哪。伯恩斯特意提了AI、量子計算、生物技術這些領域,還翻來覆去說要維持半導體出口管制,根本原因是這些領域攥著美國霸權的根基。
![]()
美國地質調查局有數據,他們92%的稀土得靠進口,超過50%的關鍵礦產來自中國,而鏑、鋱這些重稀土,偏偏是導彈、戰斗機的“心臟原料”。
現在中美博弈早從關稅戰轉到供應鏈戰了,伯恩斯這話等于劃了條紅線:只要是能決定大國實力的核心領域,美國絕對不會松勁。
最關鍵的是,他在給特朗普政府上緊箍咒。眼看中美元首就要會晤了,美國國內不少人盼著靠合作緩解經濟壓力,但伯恩斯特意強調“每屆政府都得盯著‘贏’這件事”,還說“特朗普強硬是對的”,明擺著怕談判桌上出現妥協。
![]()
畢竟他當駐華大使時,親眼見過中國的發展速度,心里清楚一旦美國在關鍵領域松了管制,技術優勢說不定很快就被追上,所以才用這種“逼宮式”的公開喊話敲警鐘。
強硬言論藏私心:前大使的利益算計與身份博弈
伯恩斯這話聽著挺大義凜然,其實心里藏著不少自己的小算盤,不光是為自己圈子謀好處,還想穩住自己的政治地位。
![]()
最直接的是替美國科技和資源圈子發聲。別看伯恩斯現在是學者,他社交圈里全是半導體、軍工企業的大佬。美國半導體行業一直怕對華放松管制后,中國企業會搶他們的市場;而稀土產業鏈上的那些公司,更盼著政府能砸錢建替代供應鏈。
伯恩斯喊“要讓私營部門有能力贏競爭”,其實是在給這些企業造勢——就像美澳協議里,美國國防部給重稀土設了每公斤110美元的托底價,比市場價快高一倍了,這就是靠政府補貼幫企業賺錢。
他這么一喊話,等于給國會施壓,讓更多資金流進這些領域,這些企業自然會記著他的好。
![]()
再者,這是他維持“對華專家”身份的套路。在華盛頓的圈子里,“對華強硬”早成了政治正確,尤其是前官員想保持影響力,必須有個明確的立場標簽。
要是伯恩斯跟著說“合作共贏”,用不了多久就會被邊緣化;但一喊“不能當老二”,立刻能上各大媒體頭條,還能鞏固他在哈佛肯尼迪學院的“戰略權威”地位。
畢竟現在美國政壇缺有駐華經驗的“知華派”,他越敢說話,就越容易被政府當成顧問,這里面的隱形利益可不小。
![]()
還有個容易被忽略的點,他在給自家“圈子”鋪路。伯恩斯卸任后,一直跟其他前官員、智庫學者抱團,搞出了個“對華政策游說圈”。
他這番言論一出來,能帶動更多人跟著發聲,進而影響政府的政策制定——比如繼續維持半導體出口管制、加大對稀土產業的投入。
等這些政策落地,他的圈子要么能拿到咨詢項目,要么有人能進相關機構任職,這種“靠說話換資源”的玩法,在華盛頓早不是秘密了。
日本插足稀土戰:中國鄰國的“后路絞殺”算盤
![]()
美國這邊喊著要競爭,中國的鄰國日本已經悄悄動真格了。高市早苗剛上臺,就一頭扎進美國的稀土戰略里,明擺著要斷中國的后路,這背后全是算得精精的地緣和經濟賬。
日本這么做,首先是為了“自救”——畢竟它是全球稀土依賴度最高的國家之一。
稀土被稱作“日本工業的血液”,造一輛豐田普銳斯就得用400克稀土,液晶屏幕、藍光設備這些東西,全離不開釹、鏑這些元素,而日本一半多的稀土都從中國進口。
![]()
之前中國稍微調整下出口政策,日本車企就慌了神;現在跟著美國站隊,既能通過美澳協議拿到穩定供應,還能參與Alcoa-Sojitz的鎵回收項目,搶占全球10%的鎵市場,等于給自家工業命脈上了“雙保險”。
更關鍵的是,日本想借稀土綁緊美國,實現“地緣卡位”。高市早苗上臺后,一直想強化日美同盟,而稀土合作正好是最好的紐帶。
美澳協議特意留了口子,讓日本加入戰略儲備池,還邀請它參與產業鏈分工,本質上是把日本變成“印太供應鏈防線”的一環。
![]()
對日本來說,幫美國斷中國稀土后路,既能換美國在安保上的支持,還能趁機提升在東南亞的影響力——之前日本就幫越南建過稀土礦,現在有了美國背書,更有底氣挖中國的資源墻角了。
不過日本這“絞殺計”,其實沒那么容易成。中國現在攥著全球90%的稀土精煉產能,從采礦到磁材制造的完整產業鏈,是美日澳短期內學不來的。
![]()
就說重稀土吧,萊納斯公司在得州的工廠要建3到5年才能投產,而中國釹鐵硼磁鐵一年能產30多萬噸,美國的目標才1000噸,差距大得離譜。
但日本的險惡之處在于“慢刀子割肉”——它聯合美澳搞“價格底線”機制,又在東南亞布局替代礦場,就是想花10到20年時間,耗垮中國的產業優勢,這種“長期圍堵”的心思,比短期沖擊更值得警惕。
信息來源:
觀察者網——美前駐華大使明說了:就是要跟中國爭,可不興當老二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