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想造一款聲音好聽的耳機其實并不是什么難事。在極為成熟的行業(yè)供應鏈的加持下,許多團隊都可以用較低的成本貼牌或定制一款「自有品牌」的、音質(zhì)不錯的耳機。
但造一款有趣的耳機,卻遠比想象的要困難。剛剛說過,成熟的耳機供應鏈可以為你解決一切關于產(chǎn)品造型、聲學設計方面的問題。但成熟的供應鏈也意味著耳機品類正處于高度同質(zhì)化的階段,外形雷同已經(jīng)不可避免——部分品牌的 TWS 甚至出現(xiàn)過可以混用充電盒的情況,同質(zhì)化程度極為嚴重。
今天雷科技這篇文章的主角 Nothing Ear 3 ,卻那些模型貼牌的耳機不大一樣。即使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廠家」,Nothing 依舊以自己獨特的產(chǎn)品態(tài)度和設計美學,在沉悶的耳機市場中找到了只屬于自己的路。
設計是 Nothing 的核心價值
和其他 Nothing 的產(chǎn)品一樣,Nothing Ear 3 的「轉(zhuǎn)眼」從打開包裝那一刻就開始了。目前市面上確實也有 TWS 的充電盒采用了透明盒蓋的設計,但像 Nothing Ear 3 這樣用透明上蓋搭配金屬鋁殼體的 TWS 確實不多見。兩只耳機以斜向 45 度的角度,由兩顆磁鐵分別固定在耳機充電盒的「坑」中,磁鐵吸力強勁,沒有絲毫松動的感覺。
![]()
圖片來源:雷科技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增加透明上蓋的層次,Nothing Ear 3 還特地在上蓋加入了一個內(nèi)凹的半球——這樣的做法既能讓耳機看起來不那么單調(diào),也能從一定程度上增加耳機上蓋的機械強度,避免上蓋塌陷。
當然了,這個「坑」也讓 Nothing Ear 3 的充電盒有了拿在手里把玩的價值。
![]()
圖片來源:雷科技
Nothing Ear 3 耳機本體在設計上倒是和上一代區(qū)別不大:透明外殼包裹著精致的內(nèi)部電路板和電池,其中耳機桿部的金屬屏蔽罩也用激光刻上了「Nothing Ear(3)」的產(chǎn)品標記,很有細節(jié)。
說到細節(jié),相信大家也應該看到了 Nothing Ear 3 設置在耳機盒外的「TALK」按鈕。簡單來說,Nothing Ear 3 在充電盒里內(nèi)置了一個輔助麥克風——Nothing 稱其為「Super Mic」。只要按下「TALK」鍵,就可以調(diào)用充電盒的麥克風來收音;在嘈雜環(huán)境打電話時,將麥克風放在嘴邊可以有效增強耳機的收音質(zhì)量。
![]()
圖片來源:雷科技
除此之外,Nothing Ear 3 的 TALK 鍵也可以當作 AI 助手的快捷啟動鍵。
聲音表現(xiàn)整體還算不錯
如果說設計是 Nothing Ear 3 的門面,那聲音就是它的內(nèi)在。
Nothing Ear 3 內(nèi)部搭載了一顆 12 mm 動圈單元,聲音風格延續(xù)了 Nothing 一貫的「干凈」路線。簡單來說,它不像某些品牌那樣為了討好耳朵,把低頻堆得夸張,也不像老派 Hi-Fi 品牌那樣刻意追求解析力。Nothing Ear 3 的聽感更像是一種平衡:在保證細節(jié)的同時,整體聽起來依然輕松、不費勁。
![]()
圖片來源:雷科技
在常規(guī)音量下,Nothing Ear 3 的低頻量感屬于適中一檔。它的下潛不算特別深,但速度很快,收放利落,屬于那種「點到即止」的低頻。聽 Snow Patrol 的《Chasing Cars》 時,鼓點和貝斯線都有明確的層次感,不會糊成一團。稍微提高音量,低頻能量會自然往上提一點,但依然克制,沒有那種「轟頭」的感覺。
中頻部分是 Nothing Ear 3 的強項。人聲在整體聲場中占據(jù)明顯的主體位置,但并不會貼臉。在宇多田光的 《One Last Kiss》 中,Nothing Ear 3 的人聲清晰且有彈性,細節(jié)處的氣息和咬字都保留得不錯,情緒傳遞也足夠自然。和上一代相比,Nothing Ear 3 的聲音也更放得開一些,聲音顯得更松弛、更有空間感。
高頻部分延續(xù)了這種「穩(wěn)中帶亮」的取向——Nothing Ear 3 的高頻延伸不算極致,但勝在干凈、沒有刺耳的毛刺。像 Coldplay 那種樂器層次較多的編制,或者一些帶有銅管、弦樂元素的曲目,它都能保持不錯的分離度。偶爾會覺得高頻略有顆粒感,但那種顆粒感更多是 Nothing 特有的「空氣感」,聽久了反而覺得耐聽。
![]()
圖片來源:雷科技
總體來說,Nothing Ear 3 是一副容易被忽略但越聽越順耳的耳機。它不會在短時間內(nèi)以強烈的聲效沖擊抓住你,但在長時間聆聽中,它的平衡、控制力和干凈的聲底會慢慢顯現(xiàn)。對多數(shù)人來說,這樣的聲音正好能在還原與耐聽之間找到平衡。
降噪方面,Nothing 給出的最大降噪深度是 45 dB,雖然數(shù)字不算驚人,但實際體驗相當扎實。它在每只耳機里都布置了三顆麥克風,應對辦公室、地鐵通勤的輕度降噪場景可以說「小菜一碟」。另外在收音方面,Nothing Ear 3 也采用了骨傳導拾音單元(VPU),在通話時可以更精準地分辨人聲與背景噪音。
值得一提的是,Nothing Ear 3 并未沿用上一代的 LHDC 5.0 無損協(xié)議,而是改用了兼容性更好的 LDAC 協(xié)議。
總結(jié):顏值出眾且兼具實力的耳機
按照慣例,我們先總結(jié)一下 Nothing Ear 3 的優(yōu)缺點:
優(yōu)點:
1. 極具標志性的產(chǎn)品設計;
2. 聲音表現(xiàn)出色;
3. Super Mic 理念可以解決收音「剛需」。
缺點:
1. 塑料上蓋較容易留下指紋和劃痕;
2. Super Mic 支持場景和用法有限。
就我這幾天的體驗來說,雷科技認為 Nothing Ear 3 是一款能讓人感受到進步的產(chǎn)品。它延續(xù)了 Nothing 一貫的設計哲學,同時在聲音、體驗等「日常可感知」的細節(jié)上有更成熟的表現(xiàn)。
![]()
圖片來源:雷科技
當然了,透明外殼和 Super Mic 這樣的設計依舊讓 Nothing Ear 3 顯得與眾不同;但相比早期那種激進和叛逆,如今的 Nothing 學會了取舍,明白一味追求「不同」并不能帶來更好的體驗:放棄 LHDC、重回 LDAC,在我看來就是最好的例子。
盡管現(xiàn)階段的 Nothing Ear 3 仍不完美,但在 1099 元的價位里,能同時兼顧外觀、音質(zhì)和功能的真無線耳機并不多。或許不是最強的,但若你想找一款兼具個性與實用的耳機,Nothing Ear 3 是少有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