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一提到劉禪,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會將他想象成一個無能之輩,畢竟“扶不起的阿斗”這句話,讓劉禪百口莫辯。那么,劉禪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可能未必盡然。這就好比,大秦王朝的末代帝王子嬰,他一登基,就接手一個內憂外患、病入膏肓的王朝,就算他有三頭六臂,也無能為力。最終大秦滅亡了,是因為子嬰的個人能力扶不起嗎?不是的,子嬰接手時的大秦王朝,就算秦始皇來接手,也依然無能為力,因為當時的大秦王朝被胡亥和趙高幾乎把家業全部敗光了。
對于劉禪這個末代帝王,人們對他的了解,主要是從《三國演義》中獲知的。在《三國演義》小說的描寫中,阿斗為人不思進取,只會整天玩樂,即使有諸葛亮這樣“智近于妖”的名臣輔助和教導也無濟于事,最終導致江山落入他人手中,還落下了“樂不思蜀”這樣的千古笑柄。羅貫中用“快樂異鄉忘故國,方知后主是庸才”來形容劉禪,幾乎是把劉禪貶的一文不值。也因此,人們便用“扶不起的阿斗”來形容一些始終無法扶持成才的人。
![]()
但事實上,《三國演義》神話了諸葛亮,也淡化了劉禪。劉備去世后,劉禪繼位,穩坐皇位41年,而且在諸葛亮去世后,還坐了近三十年皇位。諸葛亮說劉禪,“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這說明劉禪并不笨;李密甚至說,劉禪“可次齊桓”,將劉禪與齊桓公相提并論,足見劉禪能力還是不錯的。當然,李密說的也有點夸張,劉禪雖然有才能,但與齊桓公還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蜀國之所以最后被曹魏所滅,有人認為是劉禪的無能,也有人認為是諸葛亮的窮兵黷武,卻很少有人去細想,真正導致蜀漢早亡的恰恰是蜀漢的開國皇帝劉備。劉備在稱帝后,為關羽報仇親征東吳,在夷陵之戰中被陸遜打得灰頭土臉,不僅損兵折將,還逼得劉備“白帝托孤”,從這一刻起,蜀漢就注定要在三國鼎立的時代早亡。
![]()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劉備稱帝后,不把主要精力用于北伐,而是帶走蜀國一半的兵力用于討伐東吳。表面上看,劉備此舉全了一個“義”字,畢竟是為他的結義兄弟關羽報仇嘛。但是,當時蜀漢的主要敵人是曹魏,在國仇和家恨面前,劉備選擇了先報家恨,這個格局降低了,而且當時劉備剛稱帝不久,躊躇滿志,自認為滅個東吳輕而易舉,沒想到被白面書生陸遜奇襲致勝,讓蜀國從這一刻開始逐漸元氣大傷。
夷陵之戰戰敗之后,劉備在白帝托孤,并“叮囑”諸葛亮“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句話可把諸葛亮“害慘了”,諸葛亮為了“鞠躬盡瘁”,不得不一直北伐,誠如《出師表》中所說,“蓋追先帝之殊遇”。而諸葛亮一直北伐,被有心人說成是窮兵黷武,但也正是一直北伐,才讓蜀國的國力日漸消耗。
![]()
劉禪在位期間,推動農業發展,減輕賦稅,并且延續和支持諸葛亮的“北伐”戰略,維持蜀漢在三國鼎立時代的地位。尤其是在諸葛亮去世后,劉禪還在三國鼎立的時代穩坐江山三十年。最終蜀漢被魏國所滅,并不能完全怪劉禪,因為后來的蜀國,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都遠遠不如魏國的文臣和武將,蜀國能不亡嗎?但是蜀國滅亡后,第二個滅亡的其實是魏國,因為司馬炎篡魏立晉。正是因為這一個突然變化,才讓吳國在江東偏安了十多年。
所以,劉禪最后雖然成為亡國之君,并不能完全責怪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曹魏如此強悍,也被司馬家篡奪帝位,難道也能說曹奐是扶不起的阿奐?劉禪的投降,不僅保住山河免遭戰火,還保住百姓免遭屠戮,而且他身在曹營,以“樂不思蜀”完美避開司馬家以及曹魏的“毒手”,而且親眼見證曹魏江山易主,并在司馬炎建立的西晉王朝中,再活了七年,才壽終正寢,享年六十五歲。由此可見,劉禪的生存智慧,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厲害很多。
【本圖文由“尚書臺”新媒體原創出品,作者金蘭,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復制、翻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