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注意到,近年來國際上出現了一種新觀點:中國之所以必然崛起,恰恰因為它不是一個常規意義上的"國家"。這個觀點聽起來有點費解,但卻在海外學界引發了廣泛討論。
![]()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說法呢?這源于一個觀察:中國與其他大國有著本質區別。西方世界也曾有過強大帝國,比如盛極一時的大英帝國,但一旦衰落后就再也無法恢復到昔日輝煌。中國卻似乎擁有"不死之身",每次遭遇重大挫折后總能重新站起來,煥發新生。
這句話最早是由英國著名智庫創始人、倫敦經濟學院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教授提出的。他在2009年出版的《當中國統治世界》一書中系統地闡述了這一觀點。
![]()
要理解這個觀點,我們需要先搞清楚什么是"民族國家"。這是近代以來主要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或民族獨立運動形成的國家形式,它們通常以一個或多個民族為主體,圍繞民族認同建立,國家的形成往往以血緣為紐帶。西方大多數國家如美國、法國、德國等都是民族國家,他們的民族認同感非常強烈。
而中國的情況完全不同。馬丁·雅克認為,中國不是一個真正的民族國家,或者說不僅僅是民族國家。他受到美國漢學家白魯恂的恂的啟發,白魯恂有一個著名的論斷:中國是一個"偽裝"成民族國家的文明。
![]()
那么,什么是"文明國家"呢?簡單來說,它指的是一個文明與一個超大國的現實國家形態幾乎完美重疊的狀態。中國的中華文明已經延續了5000多年,而今天又是一個擁有完整主權的現代國家,這種"文明"與"國家"的融合,使中國成為一個典型的"文明國家"。
這套設定之所以被稱為"開了掛",是因為只要文明存在,國家就永遠不會真正失敗。縱觀中國五千年歷史,神州大地上曾誕生過多個偉大帝國,從唐朝盛世到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雖然歷經朝代更替,但中華文明始終未曾中斷。
甚至在很多人眼中"漢化最不徹底"的元朝,也在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下詔保護黃帝陵,詔書中明確稱"軒轅黃帝乃我華夏元祖"。這意味著無論哪個民族掌握政權,想要長治久安,都必須接納和傳承華夏文明。
![]()
這種文明國家的特性給了中國巨大的韌性。馬丁·雅克指出,19世紀末的中國因國力衰弱,被迫調整自己以適應西方建立的民族國家國際體系。但他認為,隨著中國再次強大,它會恢復其本來面貌——也就是重新成為一個文明國家。
為什么馬丁·雅克認為中國的崛起是注定的呢?在他那本引起轟動的《當中國統治世界》一書中,他預測現代中國的崛起將對世界產生遠超西方世界崛起的影響力。
他提供了一個數據:1820年,中國的GDP占了全球的三分之一,他預言在2030年前后,中國的GDP又將重新回到那個位置。換句話說,中國近現代的落后只是一個偶然事件,現在的復興不過是回歸歷史常態。
![]()
在中國的案例中,文明的存在確實超越了單純的政治體制,它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文化傳承和歷史延續。中國人對國家概念的理解與西方不同,他們更注重"文化認同",只要你認同并接受華夏文明,你就是中國的一份子。
這種文明認同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春節期間,無論身在何處,許多中國人都會想辦法回家團圓;全國各地的學生誦讀相同的古典詩文;不同民族的人都認可自己是"中國人"的身份。這種文化凝聚力使得中國即使經歷多次政權更迭,仍能保持相對穩定。
回過頭來看,馬丁·雅克的分析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視角。中國之所以與眾不同,正是因為它本質上是一個文明體,有著超強的文化韌性和適應性。用他自己的話說:"中華文明可能不是唯一的文明,但中國最大的特點是,‘文明’與‘國家’合二為一。"
![]()
正如這位英國教授所想明白的,中國崛起的確是大勢所趨,而這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恐怕還得從它作為一個延續數千年的文明體系中去尋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