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深秋時節的俄烏戰區,庫爾斯克的戰壕深處不僅有俄軍戰士堅守陣地,更出現了來自朝鮮“暴風軍團”的身影。他們頭戴印有紅星標志的鋼盔,手持與俄軍制式裝備高度協同的武器系統,悄然融入這片東歐大地的戰火之中。
2. 當韓國情報機構首次披露這份支援清單時,國際社會才真正意識到其規模之巨:約1.5萬名朝鮮軍事人員已陸續進入俄羅斯境內,隨行而來的還有數百個滿載火炮與彈道導彈的集裝箱。此外,另有數千名朝鮮軍事工程技術人員被派往前線區域,承擔戰后重建與排雷任務。
![]()
3. 時間推進至2025年10月,朝鮮外務相崔善姬踏上莫斯科的土地,她的訪問標志著這場跨大陸協作從戰場延伸到了最高層級的政治對話平臺——克里姆林宮的談判廳。
4. 這一輪聯合行動,究竟是危機下的戰術結盟,還是意在重構全球權力格局的戰略布局?恰在此時,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開啟亞洲外交行程,兩大地緣事件幾乎同步發生,世界力量的平衡是否正在發生深層位移?
![]()
5. 回顧2024年深秋,韓國國家情報院發布的一份評估文件首次揭開了朝鮮對俄支持的冰山一角:大約1.5萬名朝鮮官兵已分批次越過邊境進入俄羅斯,其中包含朝鮮陸軍第11集團軍的核心作戰單元。
6. 被稱為“暴風軍團”的這支部隊,曾在朝鮮半島高強度演習中展現出迅猛突擊能力,如今他們將多年在嚴寒環境下錘煉出的戰術經驗帶入庫爾斯克戰場,主要負責側翼防御及局部反攻任務。
7. 2025年1月,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在一場公開記者會上特別提及該部隊的表現,稱其“以實際戰斗行為詮釋了盟友之間的戰略互信”,同時指出其作戰協同程度極高。
![]()
8. 英國皇家聯合軍種國防研究所于2023年10月發布的衛星圖像分析顯示,俄羅斯貨輪“伏爾加河號”曾多次往返于朝鮮羅津港與俄羅斯遠東杜奈港之間。每次靠岸作業期間,監控畫面均捕捉到大量標有“軍用物資”字樣的集裝箱被起重機裝卸。
9. 到了2024年10月,美國政府解密的高分辨率衛星影像進一步確認,這些物資最終被運抵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的一處大型地下彈藥儲存基地。據美方估算,僅所輸送的炮彈和短程彈道導彈數量,便足以支撐兩個完整機械化旅持續作戰半年以上。
10. 相較于前線兵力部署,后勤體系的構建更具戰略深意。2025年2月,金正恩在朝鮮勞動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會議上明確宣布,將向俄羅斯派遣專業化的軍事支援隊伍。隨后不久,數千名具備實戰經驗的建筑工兵與排雷專家抵達頓涅茨克州。
![]()
11. 在馬林卡鎮廢墟之上,朝鮮工程人員利用預制模塊快速搭建起臨時指揮所與宿營設施;排雷小組則攜帶國產電磁感應探雷設備,在瓦礫堆中逐寸排查未爆彈藥。這種集作戰支援與戰場恢復于一體的全鏈條介入模式,早已超越傳統意義上的武器交易范疇,成為朝俄深度協作的真實寫照。
12. 翻閱朝鮮勞動黨中央軍事委員會2025年4月發布的官方聲明,其中清晰列明此次軍事參與的法律依據——2024年12月正式生效的《俄朝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條約》。這一雙邊協議自簽署之初,便為兩國在安全、經濟與外交領域的全方位合作奠定了制度基礎。
13. 10月27日,崔善姬抵達莫斯科,首站即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舉行閉門會談。雙方在外交部大樓內進行了長達近三小時的深入交流。
![]()
14. 拉夫羅夫在會后新聞通報中特意提到朝鮮士兵在庫爾斯克前線的事跡。他表示:“那些共同蹲守戰壕、共度生死時刻的經歷,并非普通合作所能涵蓋,而是注定要鐫刻進兩國關系史冊的團結印記。”
15. 兩天后的10月29日,崔善姬步入克里姆林宮,與普京展開高層會晤。談話氣氛融洽且富有默契。普京請她代為轉達對金正恩的親切問候,并回憶起2025年9月在北京舉行的非正式會面,“那晚我們在宴會廳暢談到凌晨,關于能源、交通乃至科技合作的構想,現在正一項項變為現實”。
16. 此次會晤透露出的信息,揭示了朝俄協作的新維度。崔善姬在接受朝中社專訪時表示,當前兩國關系已“突破單一領域限制,邁入政治、軍事、經濟多軌并進的全新發展階段”。朝鮮不僅公開支持俄羅斯在烏克蘭采取的軍事行動,更認同其“維護國家安全利益、根除外部威脅源頭”的整體戰略邏輯。
![]()
17. 作為回應,俄羅斯方面也釋放出明確信號。總統辦公廳副主任科扎克公開表示,莫斯科將在聯合國大會、安理會及其他多邊機制中,“堅定支持朝鮮捍衛國家主權與安全利益的一切正當舉措”。
18. 雙方還共同制定了2026年的高層互訪路線圖:金正恩計劃于上半年訪問圣彼得堡,出席歐亞經濟論壇相關活動;普京則將在下半年赴平壤參加紀念朝俄建交75周年的官方慶典。從戰場配合到外交呼應,從短期援助到長期規劃,一張覆蓋軍事聯動、政治協調與戰略對話的協作網絡正在加速成形。
19. 就在崔善姬與普京握手言談之際,美國總統特朗普正踏上他的亞洲之旅,行程涵蓋東京、首爾與馬尼拉。他在每一站都強調“必須應對朝俄日益緊密的合作態勢”,但始終未能提出具體反制方案。
![]()
20. 這種“言語強硬而行動遲緩”的困境,根源在于美朝之間長期存在的信任赤字。回溯至2019年2月,越南河內的索菲特傳奇酒店內,特朗普與金正恩的第二次峰會以無果告終。
21. 美方堅持要求朝鮮實現“完全、可驗證、不可逆的去核化”(CVID),卻拒絕同步解除對其實施的全面經濟封鎖;朝方則認為美方缺乏誠意,談判條件單向苛刻,自此徹底中斷與華盛頓及首爾方面的官方溝通渠道。
22. 此后數年,特朗普雖嘗試重啟接觸——2023年6月G7廣島峰會期間,他曾通過第三方秘密渠道傳遞“愿無前提條件開展對話”的信息;2024年競選活動中,他也多次宣稱“可在半年內解決朝鮮核問題”——但始終未獲回應。
![]()
23. 金正恩的態度始終如一:除非美國放棄“先棄核再制裁解除”的既定框架,否則朝鮮不會重返談判桌。這一立場背后,是對西方長期制裁帶來的沉重代價的深刻認知。
24. 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2024年發布的報告,受美國主導的國際制裁影響,朝鮮過去五年對外貿易總額驟降62%。而此時與俄羅斯建立深度合作關系,恰好為朝鮮提供了打破外交孤立、重建外部連接的關鍵突破口。
25. 自2024年以來,朝俄已簽署多項能源供應協議,并在跨境鐵路升級、港口現代化改造等領域展開實質性合作。這些項目不僅增強了朝鮮的基礎設施韌性,也為其抵御外部壓力增添了戰略資本。
![]()
26. 朝俄協作的影響范圍,早已超出烏克蘭戰場本身。從軍事角度看,朝鮮兵力的加入有效緩解了俄軍人力資源緊張的局面。
27. 據俄羅斯獨立媒體《新報》公布的戰場傷亡統計,截至2024年10月,俄軍在烏陣亡人數已超過七萬。朝鮮部隊承擔部分靜態防御任務后,使俄軍得以抽調更多精銳力量投入哈爾科夫等關鍵方向的攻勢作戰。
28. 從國際秩序演變視角觀察,這種非正式但高度協調的合作模式,正在動搖由美國主導的傳統聯盟體系。
![]()
29. 當朝鮮公然繞開聯合國制裁向俄羅斯提供武器裝備,當俄羅斯在國際舞臺上為朝鮮的核政策辯護,越來越多非西方國家開始重新思考自身的外交選擇——除了“選邊站隊”,是否還能通過自主聯合的方式維護國家利益?
30. 朝俄協作或許正成為一個多極化時代的典型樣本:他們并未締結正式軍事同盟,卻通過雙邊條約確立共同戰略目標;沒有公開挑戰美國霸權,卻以務實行動稀釋其全球影響力;不追求意識形態擴張,卻在“反對干涉內政、捍衛國家主權”的理念下形成共識。
31. 這種“低調高效、精準對接”的合作范式,正在引發其他國家的關注與效仿。例如伊朗與敘利亞在防空系統整合上的深度協作,巴西與南非在新能源礦產開發中的聯合投資,均已顯現出類似特征。
![]()
32.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在2025年5月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單極主導的時代正在走向終結。多極力量結構的興起并非偶然現象,而是全球多數國家對舊有霸權秩序失望之后的理性回應。”
33. 當朝鮮士兵的軍靴踏過烏克蘭凍土,當俄朝外交官在克里姆林宮長廊中交換意味深長的目光,這場橫跨歐亞大陸的戰略互動,早已不再是紙面上的地緣推演,而是正在切實重塑全球權力分布的真實進程。
34. 長期以來,美國依靠經濟制裁、軍事聯盟與價值觀輸出維持其全球領導地位。然而今天,朝俄以“實戰支援+制度化協作”的方式證明,舊有的單極體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結構性挑戰。
35. 展望未來,如何適應一個更加多元、復雜且動態變化的國際環境,如何在尊重各國主權的基礎上化解沖突與分歧,將成為所有主要大國無法回避的核心議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