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前言
以色列攝影師羅伊?加利茨,算是北極圈里出了名的“狠人”。
為了拍北極熊捕獵海豹的畫面,他曾在零下40度的冰原上跪守整整一夜,裹著8磅重的極地防寒服,連動都不敢動一下。
要知道,這種罕見的捕獵場景,連常年研究北極的當地專家都直言“絕不可能拍到”,而他硬是憑著一股死磕的勁兒,把這“不可能”變成了現實。
![]()
冰原奇遇與死磕鏡頭
說句實在話,能往北極鉆34次的攝影師,全世界找不出幾個。
以色列的羅伊?加利茨就是這么個“狠人”,2025年7月初,他又帶著一群攝影愛好者,從挪威斯瓦爾巴群島出發,一路往北闖北冰洋,目標直指北極點。
這次旅程藏著個天大的驚喜。
他朋友在北緯82度。那地方遠在北極圈里頭。發現了一具抹香鯨尸體,還趕緊給加利茨發了消息。
要知道,抹香鯨向來待在溫帶海水里,躲冰躲得老遠,跑到這么北的地方,簡直是生態界的“大反常”。
加利茨的破冰船足足開了24小時,在浮冰堆里一點點擠,才終于湊到鯨尸旁邊。
到地方一看,好家伙,一頭雄性北極熊正趴在旁邊打盹呢。
原本安排的攝影點評課直接停了,他趕緊探著身子往船外湊,相機壓得低低的,連無人機都派上了用場。
從天上往下看,深藍海水、白浮冰、黑鯨尸再加上棕白熊影,那畫面怪得像畫出來的。
![]()
可照片一發出去就炸了鍋,不少人在評論區罵他:“這肯定是AI合成的!”加利茨沒生氣,直接開了場直播,把內存卡插電腦上一張張翻原始圖,連拍攝時間、相機參數都懟到鏡頭前。
他還甩出了GPS坐標和船載日志。從早上起霧到極晝的半夜,鯨尸的每點變化都記著呢。
這就是他的規矩:拍的不是熱鬧,是實打實的真事兒。
你發現沒,這人對“真實”的較真勁兒刻在骨子里。
之前為了拍北極熊捕獵,他在零下40度的冰坨子上跪了一整夜,動都不敢動。
手指凍得掰不開,就用鼻子戳相機屏幕調參數;身上裹著8磅重的防寒服,跟披了床棉花被似的。
在他嘴里,北極凍傷跟在海灘曬傷沒兩樣,可懂行的都知道,這背后全是硬扛。相機電池幾分鐘就沒電,得揣懷里用體溫捂;換內存卡時手套一摘,手立馬凍得又紅又腫。
用他的話說,野生動物攝影的關鍵不是管動物,是管好自己。
![]()
照片里的生態警報
我跟你講,加利茨的相機從來不止拍動物,更像個“生態體溫計”。自從2016年成了綠色和平組織大使,他鏡頭里的冰層消退得清清楚楚,一年一個樣。
2025年的數據更扎心。
8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報告說,斯瓦爾巴群島2024年夏天一下少了620億噸冰,這是什么概念?差不多相當于4400個西湖的水量全潑進了海里,直接讓全球海平面漲了0.16毫米。
更離譜的是3月的消息,北極冬天居然熱到了零下3.3℃,比往年高了快12℃,雪化得滿地是水洼,連苔原都冒出了綠芽。
這些變化,加利茨全撞見了。
他第34次去北極時就念叨:剛拍過的鯨尸,沒幾天就被北風刮得沒影了,“今天見著的場景,明天可能就沒了”。
而他鏡頭里的北極熊,從原本抓海豹吃,到如今啃食反常出現的鯨尸,這本身就是生態變亂的信號。
專家后來分析,這頭抹香鯨八成是在南邊死了,被洋流和北風推著,才漂到了北緯82度的冰原里。
![]()
好在不是沒人行動。2025年5月,中國“雪龍2”號科考船剛從南極回來,在那兒待了208天,首次實現了秋季考察。
船上的科學家還聯合了8個國家的同行,鉆了200米深的冰孔,取了5000多份樣品,就為了搞明白氣候到底在怎么變。
這跟加利茨的活兒其實是一回事:一個用鏡頭記,一個用數據說。
從另一個角度看,連藝術圈都在使勁。3月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上,“藝聚空間”展區全是數字藝術裝置,把極地的樣子做成了沉浸式影像。
雖說加利茨還守著傳統拍攝,但這些新技術正在幫更多人看見極地的難處。畢竟他拍《北極熊家庭擁抱》時就想透了:得讓人類跟動物真的產生連接,而不是只當看客。
![]()
結語
說句實在話,加利茨的照片哪是給你看新鮮的?全是實打實的生態警報。
北極熱得長草,冰川一年化掉4500億噸,這些都不是編的。
他扛著相機在冰原凍得發抖,科考隊駕著破冰船闖南極,本質都是在喊“別裝瞎”。
真等北極熊沒地方待、冰川全化完,再翻這些照片,剩下的就只剩后悔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