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tweety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三聯生活實驗室
![]()
無名景區有風險,請在專業指導下前往
對于打工人來說,有限的年假和預算,讓旅游成了一場豪賭,而結果,往往輸多贏少。
敢在節假日出門的,幾乎都是花大錢買罪受。平時無人問津的廉價航班“老虎凳”、老舊民宿大通鋪,一到旺季全被搶成四位數的“輕奢套餐”。
![]()
時間自由的大聰明,選擇錯峰出行,結果撞上了另一波大聰明,依舊是人山人海,依舊是一眼望不到頭的排隊與擁擠。于是破防,“早知如此,我就不該磨破嘴皮子跟領導請這個年假,還浪費時間跨越幾千公里。”
當旅游把年輕人折磨得沒招了,有一批最懂沒福硬享的年輕人,開始調轉方向,朝著那些名字古怪、畫風清奇的小眾地點出發。而東北,憑借一批性縮力地名,成了此番反向旅游潮的黑馬。
![]()
圖源:大連老張
起初走紅的是“王八脖子山”“老母豬溝”“大禿頂子山”這類土嗨地名,任誰聽了都忍不住嘀咕:“這地方能好看嗎?”
可偏偏就有游客,在打卡完常規景點后,抱著“來都來了”的心態順路一探——結果一腳踏進新世界:他們發現,在東北,地名越怪,風景越帥。
![]()
圖源:卡羅很有1s
與此同時,過于直白簡單的名字甚至吸引了一批外國游客,“被翻譯成英文版地圖流傳海外之后,連老外看了,都覺得誤入魔獸世界的地圖。寂靜嶺要是放在東北,都得改名成啞巴屯。”
![]()
其實原因并不復雜,這些地名大多源于本地人的直觀描述,恰恰說明這些地方尚未被商業開發重新命名,保留了最原始的自然基底。
于是,這些土味景點,因為不收門票、不排長隊,只有原始的山林、清澈的溪流,和一份近乎與世隔絕的寧靜,成了年輕人性價比最高的桃花源。
![]()
圖源:無名小熊喵
如今大批旅游特種兵都在悄悄沖刺東北,把當地的溝子、坨子、洼子……全爆改成自己的專屬度假區,同時感嘆著:
“東北文旅,你有這好地方不宣傳真是糊涂啊!害得我以前在旅行上走了多少冤枉路、花了多少冤枉錢。”
可不少東北旅游博主表示:名字起成這樣,你叫我們哪好意思聲張啊,就算推薦過,外地朋友也很難相信。
![]()
以前你可能也聽說過東北小眾景區,但一想到發朋友圈,都感覺不好意思帶定位,總不能寫個“想你的風吹到了大屁股溝”吧;
![]()
現在卻成了:別看名字起的孬,但是性價比最高的小瑞士、小奈良、小南法……再也不用受一點旅游的窩囊氣。
“東三省多少秀麗風光,都被土味名字耽誤了,可正好能讓旅游特種兵撿到大便宜。因為尚未網紅出圈,所以門票不收、停車免費,路上不排隊也不堵車了,省錢又省心。”
吉林省國家森林公園,大小盆形峽谷環環相繞,明明江湖別稱“長白山的百慕大”,但官方名稱卻是干飯盆;
![]()
圖源:木子與西早
電影《智取威虎山》里的威虎山,印象中本應是林海雪原,原名竟然叫做大夾屁股溝山,傳說是作者認為實在不雅所以改名了;
不光是地名亂取,臺灣仙履蘭長在東北就成了狗懶子花,西藏格桑花更是被叫做掃帚梅……
好好的湖光山色,瞬間沒了打卡欲,但對于這屆最摳門的年輕人來說:東北景區你藏得越隱秘,我越能打下性價比。
![]()
圖源:火鍋里撈姜片兒
“有些東北奇葩地方大多是開放式的,而不是被圈圍起的單一景點,尤其對于自駕友好,沿途遍地是美景,再也不用開車5小時,打卡拍照5分鐘。”
別人還在敦煌沙漠里下餃子,黃山棧道堵人堪比北京堵車,一動不動;但要是打卡東北犄角旮旯的景色,就成了VIP包場式服務。
只不過,“有人準備蹲守云海日出,前夜就上山,結果黑壓壓一片,完全看不到其他網紅景區似的、擠滿同行的打卡人潮,差點被嚇退。”
![]()
原本,東北地大物博,遍地美景,但大多數人只叫得上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現在看來,可能是只有這仨地方名字好聽點兒。”
東北就像是開放世界游戲,有些地方,任務指示都懶得編,地圖上直接顯示為“荒地”。但真正的玩家都懂,這往往是隱藏彩蛋。踏進去的瞬間,北歐風情的草甸與羊群緩緩加載,并附贈一條可全程溯溪的福利路線。
![]()
圖源:胭脂菲福
宇宙的盡頭也確實是東北,鐵嶺干脆有個自己的富士山,沿途還能看到復古蒸汽火車,“簡直是誤入電影場景,《雪國列車》同款,只要別拍到地上的苞米該子就行。”
![]()
東北地名雖土味,但是飽含著老一輩在開墾白山黑水時留下的生存智慧。“大醬缸本意是提示前方有沼澤,嚇一跳山和出不來溝更直白,意思是這里地形復雜蜿蜒,深入有風險。”
![]()
剛好對于旅游特種兵來說,在人生地不熟的城市,東三省地名越是簡單粗暴,越能作為強有力的導航路書。甚至有博主按照東北人的語言系統,理出了一套出游指南:
“湖泊叫泡子,山谷叫溝子,沙洲叫坨子;不管東北人民把名字起得再奇特,你也可以各取所需,無論是喜木的,還是喜水的,都能找到自己更偏愛的旅游目的地。”
![]()
尤其在戶外愛好者眼里,“不僅具備警示意味,還自帶難易度評級,比如頂子是高山,禿頂子就是更高的山,所以更適合徒步老手去挑戰。”
曾經,年輕人旅游還有一大雷區:你一P我一P,到了現場全懵逼。如今跟著東北地名走,再也不怕被網紅修圖坑騙,所見即所得,還物超所值。
![]()
圖源:卡羅很有1s
有人發現遼寧有個刀尖嶺,景如其名,溪流跌宕起伏,兩岸滿山紅葉,是任何網紅景區都無法平替的鬼斧神工。
丹東姑娘妮兒說,黑吉遼三省分別有三座高峰,大禿頂子山、大禿子山、老禿頂子山,“顧名思義,海拔高到植被都稀疏了。但實際上,去對了日子并不禿,沿途有紅葉,山頂是云海包裹著草原,還有遍地牛群作伴。”
![]()
圖源:奶油白霧
有本地人表示,很多景區也想借著這股出圈風潮,改改拗口的名字,提高曝光度。“長白山腳下的奶頭山村,正式改名為頭山村;聽說還有叫王八或者老鱉的,也想改成神龜……”
![]()
但,“起了個正經的新名字,外地朋友們反倒記不住了,還可能沒人愛去。因為這些地方本就是以天然景觀形態而起名,更有股原始自然的氛圍感,現在換名反而刻意了,像是某種人造景區。”
![]()
近兩年來,都市年輕人去縣城旅游成了一種時髦,東三省的隱秘角落被爆改成旅行圣地,也正符合這股流行趨勢。“相比于大城市中知名景區的人造感、秩序感,小地方的野性才別有一番風味。”
有戶外愛好者刷到了擦屁股嶺、陰魂鎮等地名,便留下“求徒步路書”的評論;還有人從撫順的羊望鼻子山出發,前往大褲襠溝,在雪景霧凇之間,意外拍出了一套純愛日劇同款寫真。”
![]()
圖源:火鍋里撈姜片兒
北漂游客高樂高認為,“不光體貼了錢包,最重要的是,東北這些獵奇地方,包容得下任何一個緊繃的都市年輕人,來撒野、放空自己。”
雖然東北一下雪,就被營銷成小北歐,但這里的冬天從不缺光照,“你來不及傷春悲秋,只覺得整個人被曬得暖暖的,很治愈。”
還有“撿秋”這件事,東北人民可能早在所謂的中產之前就已經在做了。別人還在擺拍幾顆松果紅葉配蘑菇,但在東北孩子眼里,成長于溝子屯子附近、黑土地和紅松林之間,那都是他們打小玩膩了的生活方式。
Ending
有人說,隨著爾濱玩雪、沈陽洗浴等網紅玩法的全方位出圈,東三省旅行的成本也在逐漸被抬高。但最懂性價比的旅游特種兵們,依然能挖掘到自己的“我在禿頂子很想你”。
![]()
還有人發現,除了各省市知名景區之外,就連家門口名不見經傳的小花園,竟然也成了外地游客的必打卡。“明明網上都喊著消費降級,怎么花錢出去旅游的人越來越多了?”
不過,就像高樂高說的,“旅游沒有平替,哪座城市也不是誰的平替。不管你花了小錢大錢,只有當時在河流山川、人文歷史面前,平復了心情、治愈了焦慮,才是最終目的。”
本文轉載自【三聯生活實驗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