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宰相劉羅鍋》被很多朋友稱為經(jīng)典,劉羅鍋劉墉這一形象,也深入人心。
![]()
但在1958年,山東高密一個看似普通的考古行動,竟然給這位被民間傳說“包裝”了幾百年的劉羅鍋,揭開了真面目。
上世紀50年代,全國范圍內(nèi)對古代墓葬的調(diào)查比較頻繁,尤其是清代重要人物的墓地,考古部門都很重視,當時山東高密的這支考古隊,原本只是想找一座清代官員的墓,沒想到竟然順藤摸瓜挖到了民間傳說中的“劉羅鍋”,也就是劉墉的墳地。
![]()
墓地的位置并不顯眼,周圍也沒有什么特別宏偉的建筑或石碑,甚至連個像樣的墓志銘都沒有,這就很奇怪了,按理說一個做過清朝宰相的人,哪怕不是王公貴族,也該有點排場。
結(jié)果現(xiàn)場不僅沒有金銀玉器,墓地外觀也簡陋得很,要不是發(fā)現(xiàn)了一塊殘破的刻著“劉氏”字樣的石頭,誰都不會把這座墳和劉墉扯上關(guān)系。
![]()
更讓人震驚的是,當棺材打開以后,專家們發(fā)現(xiàn)里面的遺骸根本就不是傳說中那個矮小駝背的形象,劉墉的骨架非常高大,腿骨長得驚人,根據(jù)測量,他生前的身高估計要接近兩米,而且脊椎非常筆直,沒有一點駝背的跡象。
這一下就徹底推翻了我們從小聽到的“劉羅鍋”形象。
![]()
那劉羅鍋到底是怎么來的?這個稱呼的來源,其實和歷史中真實的劉墉關(guān)系并不大,根據(jù)清代的文獻記載,劉墉在朝中雖然為人低調(diào),但形象威嚴,特別高大。
他在朝堂上因為個子太高,每次站在皇帝面前都要微微彎腰,以示尊敬,久而久之,可能就被一些人誤解成他是彎腰駝背,再加上民間說書人、戲曲藝人為了增加趣味性,就把他塑造成了一個背著鍋走路、身材滑稽的小老頭。
![]()
這種形象在民間流傳得特別廣,尤其是在清末和民國年間,《劉公案》這些評書、戲曲都喜歡把他寫成一個丑角式的清官,和當時的和珅對立,看得人拍手叫好,但實際上這跟真實的歷史相差甚遠。
從考古現(xiàn)場的實物來看,墓里沒有發(fā)現(xiàn)所謂“富可敵國”的陪葬品,連一件像樣的金銀器物都沒有,只有幾件日常用品,比如一些燈芯草、木炭,還有一塊明顯屬于官員隨身的笏板和印章,所有這些都說明,劉墉的生活可能比傳說中要簡樸得多。
如果再看一下清代朝廷的制度,也能印證這個說法,清朝對官員的體貌有明確的要求,尤其是進士出身、能當上翰林院編修、再升到地方大員的,幾乎必須是身體健康、儀表堂堂的。
![]()
劉墉能一路升到體仁閣大學士,說明他的形象應該是非常符合朝廷審美的,清代檔案里也沒有關(guān)于他身體有殘疾的正式記載。
劉墉的仕途其實非常清晰,他是乾隆年間的進士,做過江蘇學政、江寧知府、禮部尚書等職務,最后官至內(nèi)閣大學士,雖然中間也有因為屬下出問題被牽連的經(jīng)歷,但總體來說,他是一位“有起有落”,但一直穩(wěn)在朝堂上的重臣。
他跟和珅之間確實有交集,也曾在一些案件中持有不同意見,但他們之間并不是“死敵”,更多是職場上的博弈。
![]()
劉墉后來也確實因為年紀大了,走路的時候有些佝僂,但那是自然老化,不是先天駝背,有意思的是,嘉慶皇帝曾經(jīng)私下里叫他“劉駝子”,也是個開玩笑的稱呼,結(jié)果被后人當了真,再加上民間藝術(shù)的加工,一個“聰明又滑稽”的劉羅鍋形象就這樣被固定下來了。
實際上的劉墉,是一個很典型的清代中期文官,他不像有些人那樣鋒芒畢露,也不完全是那種死守清規(guī)的死板官員,他在官場上的表現(xiàn)很懂得進退,也知道什么時候該挺身而出,什么時候該守住底線。
比如他曾經(jīng)因為揭露江蘇科場舞弊被乾隆看重,也因為下屬出事差點被問斬,但最后還是保住了性命。
![]()
在和珅倒臺后,嘉慶重新啟用他,讓他參與重要案件的審理,也足以證明他在新皇帝心中還是有分量的,也側(cè)面印證了,他不屬于和珅那一派,也不是那種徹底反對和珅的人,而是始終保持一定距離,盡量不站隊的“中間派”。
除了政治上的角色,劉墉在書法上的成就也很高,他的字厚重有力,被稱為“綿里裹鐵”,是清代書法四大家之一。
![]()
他寫的字在當時就非常搶手,很多外國使節(jié)到清朝來,都以得到一幅劉墉的墨寶為榮,就連琉球和朝鮮的使臣,也會專門帶回去當作“國禮”。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他的墓里沒有太多珍貴的陪葬品,可能他本人并不追求奢侈的生活,也不太在意后人怎么紀念他,更看重的是在生前留下文化影響,從這個角度看,倒是和很多清代文人的風格比較接近。
![]()
其實,劉墉墓的發(fā)現(xiàn),也讓我們重新審視了很多民間傳說里的歷史人物,像劉墉這樣被“藝術(shù)加工”得面目全非的案例并不少見,比如包拯、紀曉嵐、狄仁杰這些人,也都在戲劇和小說里被塑造成了和真實情況差距很大的形象。
挖掘工作結(jié)束后,專家們也對墓葬做了保護處理,沒有大肆宣傳,也沒有拿來炒作,這種做法其實挺值得肯定的。
畢竟像劉墉這樣的歷史人物,本來就不該被娛樂化太嚴重,他的墓地雖然簡樸,但給我們留下的資料卻非常有力地推翻了一個幾百年來的誤解。
![]()
這件事如果單看考古細節(jié),確實不算驚天動地,但它背后反映出來的歷史誤讀,卻值得好好琢磨,我們從小看電視劇、聽評書,對“劉羅鍋”那張臉已經(jīng)很熟了。
可是不看實地考古、不查真實史料,真不知道這張臉其實是“畫”出來的,不是歷史留給我們的。
![]()
劉墉墓地的發(fā)現(xiàn),雖然沒金沒銀,但它“挖”出來的,是一段更接近真實的歷史,對我們來說,也是一次重新認識歷史人物的寶貴機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