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級市,一度是中國城市體系中最容易被忽視的群體。但在2024年,一個名字卻在“地級市GDP榜”上殺出重圍,引發全國關注。
![]()
它不在東南沿海,也不是省會城市,卻在經濟總量上超過了洛陽、南寧、太原這些響當當的名字。這個城市叫榆林,一個地處陜北黃土高原的內陸城市,GDP高達3485億元,穩坐中西部最強地級市的寶座。
原本以為,這樣的成績屬于蘇州、佛山,或許金華也行。可偏偏是榆林,一個曾經被貼上“貧瘠”“沙漠邊緣”的地方,交出了一張漂亮得令人難以置信的成績單。這背后,到底藏著怎樣的逆襲故事?
踩中時代節拍的“資源富豪”
榆林的起點并不高,但起手牌卻極為罕見。這座城市地下藏著的,是實打實的“黑金”——煤、油、氣三寶。有人形容它是“中國的科威特”,一點也不夸張。
![]()
按照《中國礦產資源報告》的說法,榆林每一平方米地下就躺著6噸煤、140公斤石油和1立方米天然氣。尤其是神府煤田的發現,成為榆林家底的“王炸”。1981年,185勘探隊在神木和府谷一帶找到了這片寶藏,煤層厚、煤質好,硫分、灰分都極低,堪稱煤炭界的“優等生”。開采成本低,運輸方便,簡直是為工業時代量身定制的財富密碼。
更巧的是,這張牌打出的時機恰到好處。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經濟全面提速,工業用能暴漲,煤炭一下成了“硬通貨”。2002年到2012年,中國迎來了煤炭的黃金十年,價格飆升、資本瘋搶,一座座礦井變成了印鈔機。
![]()
榆林自然沒有缺席這場財富盛宴。煤炭價格一度沖上千元一噸,地頭的煤老板成了全國媒體追逐的對象。這十年,是榆林最初的“原始積累期”。靠著地下的資源,榆林不僅跑進了全國GDP前列,還迅速拉起了城市框架,修路、建樓、搞工業,一氣呵成。
但靠資源吃飯這件事,從來都不是長久之計。有些城市富得快,垮得也快。榆林是否也會掉進這個“資源陷阱”?它交出的答案讓許多人改觀。
![]()
轉型與遠見
2015年,是個轉折點。煤炭市場急轉直下,價格從520元/噸跌到372元,許多資源型城市遭遇“斷崖式”滑坡。一夜之間,從“富得流油”變成“債臺高筑”的不在少數。
但榆林頂住了。它沒等到市場把路堵死才想著轉身,而是提前做了功課。
早在煤炭紅火的年代,榆林就開始琢磨,光靠“挖煤賣煤”賺快錢,不如把煤吃干榨凈,搞技術升級,把“黑金”變成高附加值的產業。
![]()
拿“蘭炭”來說,過去是點天燈、冒黑煙的污染源,現在成了清潔能源循環圈的主力軍。荒煤氣不再白白排掉,而是被回收拿去煉金屬鎂,污染少了,利潤多了,一舉兩得。
再看煤化工與鹽化工的融合,榆林把煤炭生產的甲醇、烯烴和鹽化工的氯氣對接,生產出了PVC和可降解塑料。
科技的力量也沒缺席。2022年,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劉中民團隊在榆林投產了全球最大的煤基乙醇項目。這意味著榆林不只是在把煤“燒掉”,而是在用科學的方法,把煤變成產業鏈上的高端產品。
![]()
靠著這套組合拳,榆林成功避開了“資源詛咒”,從資源輸出地轉變為產業輸出地。這一步,不僅保住了經濟基本盤,更為城市的未來打開了新空間。
人與城:資源之外的長跑邏輯
走進榆林,不止能看到煤礦和化工廠,還能看到綠樹成蔭、街道整潔、教育醫療全覆蓋的生活圖景。這種反差感,才是榆林真正的底氣。
曾經的榆林,和沙漠是鄰居。毛烏素沙漠一度覆蓋全境,林木覆蓋率不到1%。風一吹,連天都黃了。但幾十年來,一群人扎根黃沙,硬是用手種出了一片綠洲。
![]()
石光銀、牛玉琴這些名字,在榆林無人不知。他們幾十年如一日地治沙造林,把森林覆蓋率拉高到了43.2%。黃河里的泥沙量也大幅減少,為榆林的生態轉型打下了堅實基礎。這種“能吃苦”的干勁兒,是榆林人骨子里的東西。
發展成果,也沒被少數人拿來炫富。榆林搞的是“藏富于民”,15年免費教育、神木縣的全民免費醫療,這些聽起來像“理想國”的制度,在這里已經實施多年。就醫可以“先治療后付費”,機場有國際航線,孩子上學不用掏錢,老百姓的獲得感不是喊口號,是能摸得著的實惠。
![]()
財政怎么花?2023年,榆林83.6%的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都用在了民生領域。城市發展不是看樓多高、路多寬,而是看老百姓過得踏不踏實。榆林用行動告訴大家,資源得來容易,但把資源變成福祉才最難得。
榆林沒止步于眼前的紅利,還在為更遠的未來布局。
煤化工的副產品“灰氫”,通過碳捕集技術變成“藍氫”,再加上風電制成的“綠氫”,榆林已悄悄進入國家氫能戰略賽道。這是順應能源結構轉型、碳中和的大方向。
![]()
基礎設施也沒落下。延榆高鐵等項目開建,讓這座內陸城市不再“孤島作戰”,而是逐步融入關中城市群,接入更大的經濟循環體系。
回看榆林一路走來,從黃沙滿地到綠意盎然,從煤價起落到產業升級,從資源富集到民生優先,是一場深度的結構轉型。
它靠資源起家,卻沒被資源綁架;它在危機中求變,也在穩定中謀遠。更可貴的是,它把發展紅利變成了老百姓的生活底色,把技術革新轉化為城市的產業邏輯。
![]()
這座中西部的“黑馬”,也許不會像蘇州那樣風光在前臺,但它用自己的方式,走出了一條屬于資源城市的升級路徑。榆林的經驗,不只對內陸城市有參考意義,對全球資源型城市來說,也是一份值得借鑒的答卷。
發展,從來不是靠運氣。真正決定城市命運的,還是人。榆林,用三十年光陰,講了一個很樸素但很有力量的故事。
信息來源:陜西:加快榆林能源革命 重塑“傳統煤城”面貌——新華網2024-03-0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