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代唱衰文科,可生命遠比“有用”更遼闊。
——女同事說
![]()
點贊、推薦,順便★標俺們
四舍五入做新東方精神股東!
最近,一句“廣闊天地,文科大有可為”刷屏網絡,引發熱議。
不少網友對這一說法表示質疑,認為在當下環境中,“文科無用論”似乎更貼近現實。
“理工科更契合現在時代發展需求”“大批學校裁撤文科專業”“文科的路快沒了”“中學文科老師無人可教”等話題不斷。
不少文科生陷入了深深的焦慮:
文科真的要迎來倒逼潮?難道我們真的要被時代拋棄了?
其實,仔細分析我們會發現:在“科技突圍”的大背景下,文科不是“退無可退”,而是正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
01
文科陷入的困境:
那些看得見的挑戰
打開社交平臺,關于文科的負面聲音不斷。
“文科都是服務業,不如工科有技術含量”“畢業即失業,文科生只能考公內卷”,這些論調配上 “985 文科碩士去民辦高校當老師,月薪 4000” 的個案,很容易讓人產生 “文科已經淪為底層”的錯覺。
更讓人揪心的是,這種焦慮從高中階段就開始蔓延——
新高考“3+1+2”模式下,選擇歷史的學生越來越少,不少高中的文科班從原來的一半縮減到只剩 1 個,某個高中甚至出現“8 個班 7 個是物理班”的情況。
![]()
圖源:小紅書@開心清單
為什么會這樣?
首先,我們不得不承認,文科專業本身的特性讓從業者容易陷入“可替代性強”的困境。
相較于理工科明確的技術門檻,文科培養的能力,看似人人都能上手,難以形成核心競爭力。
而AI產業的迅速發展,將這一矛盾推向了高潮。
2025年8月底,被譽為“翻譯界哈佛”的明德大學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MIIS)宣布將于2027年停辦。
![]()
圖源:微博@Vista看天下
這所學校不僅以頂尖的口筆譯與本地化項目聞名,也設有國際政策研究、對外英語教學、防擴散與反恐等多元碩士項目。
這一具有象征意義的學術地標走向終結,無疑為整個文科領域敲響了警鐘。
當算法能夠高效生成文本等,傳統文科教育所倚重的能力,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替代危機。
其次,招生端的結構性收縮讓文科“僧多粥少”的問題更加突出。
2025 年全國高考錄取數據顯示,歷史類招生計劃縮減了 4 萬人,復旦大學等頂尖高校更是將文科招生比例從 30%-40% 大幅壓縮至 20% 左右。
一邊是傳統文科專業畢業生供給長期大于需求,另一邊是部分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脫節。像哲學、宗教學等專業的就業方向相對模糊,不像計算機、機械等工科專業,畢業就能對接明確崗位,這種落差進一步放大了文科生的就業壓力。
更現實的是,就業市場的反饋讓文科陷入了“惡性循環”。
2024 年智聯招聘數據顯示,理科生整體就業率為 49.4%,文科生則為 43.9%,看似差距不大,但在薪資和崗位質量上,文科生往往處于劣勢。
網絡上廣為流傳的研究生畢業薪資排行榜,直觀地將這一鴻溝呈現出來:
![]()
榜單前列幾乎被理工科專業占據,而文科類專業則多在尾部徘徊,形成了刺眼的對比。
這種市場認知,直接影響了用人單位的決策邏輯。
在一些HR看來,許多文科生對口的職能崗位,如文案、行政、運營等,容易被視為支持性的“邊角料”,并不能創造核心價值。它們似乎缺乏技術壁壘所帶來的“不可替代性”。
因此,當企業面臨“降本增效”的壓力時,這些崗位及其背后的文科生,便可能率先成為被考慮的“棄子”。
種種困境,實實在在地為文科生增添了一道道現實的壁壘。
02
焦慮的根源:
實用主義主導的價值迷思
如果只是現實挑戰,文科生還能咬牙應對,但讓“文科無用論”引發焦慮的,是當下社會盛行的實用主義思維。
在傳統社會里,文科承擔著傳承文明、塑造價值的核心功能,是社會秩序與精神世界的基石。
孔子周游列國傳播思想,司馬遷著《史記》記錄歷史,這些文科領域的探索,塑造了我們民族的精神內核。
但現在,“短期盈利”成了衡量價值的重要標準,而文科擅長的思想沉淀、價值建構等“慢功夫”,因為不能立刻轉化為經濟效益,就被貼上了 “無用” 的標簽。
就像有人質疑 “學歷史有什么用?不能造芯片,不能搞研發” ,但卻忘了:
正是通過歷史的鏡鑒,一個民族才能總結興衰的教訓,把握發展的規律,從而在今日激烈的科技突圍中,辨明方向,少走彎路。
歷史賦予我們的,是比單一技術更為深邃的視野與戰略的定力。
這種長遠的人文滋養,在楊振寧先生的家教故事中得到了生動的印證。前幾天,楊先生逝世的新聞鋪天蓋地,一段關于他成長的往事也隨之被再度憶起。
當少年楊振寧驚人的數學天賦嶄露頭角時,他那富有遠見的父親楊武之,并未急于將他推向更艱深的理科訓練。
相反,他請來國文教師,引導兒子一字一句地研讀《孟子》與《古文觀止》。楊振寧先生晚年曾多次感念,認為這是父親為他做過的“最正確的決定”。
他坦言,那些在少年時期積淀下的人文素養,在他年過三十之后的人生中,顯現出了愈發重要的價值,給予他超越科學本身的智慧與力量。
![]()
人生的路途漫長,不是每一道坎都能用公式計算,不是每一個難處都能用技術解決。
北大哲學系教授程樂松曾說:
“文科無用論這種基于工具理性的質疑,本質上是‘自以為是的精明帶來的無知的傲慢’。”
當然,我們不能完全否定實用主義。國家大力發展科技,確實需要更多理工科人才支撐,但把 “科技重要” 等同于 “文科無用”,無疑是一種非此即彼的誤區。
更讓人擔憂的是,流量邏輯還在不斷放大這種認知偏差。
有的會挑選“文科碩士送外賣”“民辦高校裁員”等個案,忽略“新文科畢業生入職 AI 企業做倫理研究”“跨文化溝通人才緊缺”等積極信號,批量生產“文科勸退”內容。
而算法推薦又會把這些極端觀點推給更多人,形成“越看越焦慮,越焦慮越想看”的認知閉環,讓國家倡導的“新文科建設”等理性聲音被淹沒。
讓人感覺到:我們似乎正在喪失對超越性價值與深遠意義的感知能力。
不過我們不應忘記,自文明曙光初現,人類從未停止向內的探索與精神的建構。
政治、歷史、哲學、文學……這些人文領域的核心學科,始終致力于回答“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處來”、“我們向何處去”等根本性問題。
有了這種知識體系,生命才得以證實,認知才得以拓展,我們才永遠不會被大風吹倒。就像風可以輕易刮走一張白紙,卻吞沒不了一只蝴蝶。
![]()
圖源:小紅書@CYC
波士頓美術館中藝術家高更的作品
文科所承載的,是對“長期精神成長”的滋養。
它訓練我們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使我們在信息洪流中保持獨立,不輕易被輿論裹挾;
它培育我們深厚的人文關懷,確保冷峻的技術發展始終保有溫暖的倫理底線;
它賦予我們卓越的跨文化溝通智慧,讓復雜而立體的中國故事,能夠真正地“走出去”并被世界所聽懂。
這些看似“無用”的軟實力,恰恰構成了個體在變幻的時代中抵御焦慮、保持從容的壓艙石,也是一個社會能夠穿透迷霧、保持長期理性的關鍵所在。
03
文科的出路:
不是“退無可退”,而是“換道前行”
面對困境,難道文科只能坐以待斃?
當然不是。國家早已給出了方向 ——發展“新文科”,讓文科與科技、產業深度融合,走出一條 “換道前行” 的新路。
這并非對傳統文科價值的否定,而是一場深刻的“換道前行”,旨在讓厚重的人文底蘊與前沿的科技動能、活躍的產業需求深度交融,闖出一條前所未有的寬廣新路。
![]()
圖源:抖音@無敵小蛋撻.
自2020年正式啟動,“新文科”的旗幟上鮮明地書寫著兩大主題: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與多學科的交織碰撞。
它的使命,是培養出能駕馭復雜現實問題的復合型人文社科人才。這并非紙上談兵,改革的種子已在頂尖學府的土壤中結出令人驚喜的果實。
就像清華大學在 2020 年推出的“計算機與金融” 雙學位學士項目,便是 “新文科” 理念的生動實踐,該項目精準對接金融行業智能化轉型的需求,讓文科相關知識與計算機技術深度融合,為培養復合型金融人才搭建了優質平臺。
![]()
圖源:微博@清華大學
這正證明著,文科從來不是 “無用的”,更不是 “退無可退” 的。
當下的困境,與其說是終點,不如說是一次深刻的“價值重構”所帶來的陣痛,是鳳凰涅槃前必須經歷的升級契機。
與其在“文科無用論”的喧囂中焦慮彷徨,不如主動看清趨勢,擁抱這場波瀾壯闊的變革。
未來,文科絕不會是被時代拋棄的“舊選項”,它正將自己重塑為推動時代進步的“新力量”。

每日互動
文科對你的生活產生過哪些影響?
評論區聊聊吧~
面對小朋友,新東方有編程、美術、機器人、科學等素質課程,也有口才、寫字、腦力、故事表演等素養課程,還有游學營地喔;
面對高中生、大學生,有留學咨詢、出國考試、大學四六級、考研、專升本、成人英語;
反正,我們提供全程體系化教育教學解決方案,只要是你想學的,我們都有(嘻~)
有需要歡迎點擊下方小程序,將有專人和您聯系解答~
更多好看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