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3日,由揚帆出海、騰訊云、Moloco、前海像樣HuntMobi聯合主辦,Akamai、神策數據、前海像樣HuntMobi、Adyen擔任合作伙伴的“與世界共振——第六屆全球互聯網產業CEO大會·主峰會”已在北京順利召開,共有2500+出海人參與本次大會,全網總曝光量超61萬。
本次GICC 2025·主峰會特設三大主題篇章,本文為主峰會下午場“科技為槳·出海的加速引擎”“C級前瞻·與世界共振”兩個主題篇章的演講精華總結,話題涵蓋AI、泛娛樂、玄學等多條熱門出海賽道,干貨很多,enjoy!
PART.1
“科技為槳·出海的加速引擎”干貨分享
《AI技術驅動的短劇生產全鏈路,如何釋放IP全球化價值潛力?》
小影科技 影伙引擎事業部總裁吳婉萱
![]()
小影科技是一家扎根海外市場13年的出海服務商,在ToC業務版圖方面,目前小影科技的產品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用戶量級達20億左右,持續領跑AI視頻創作軟件,旗下VivaVideo、VivaCut和mAst三款產品長期占據海外AI視頻創作應用榜首,其中mAst全球下載量突破5億。此外,基于AI技術的新產品Faceswapper(AI換臉)和Rythmix(AI音樂生成)表現亮眼,后者已躋身全球音樂榜前五。這些ToC業務的蓬勃發展,為小影奠定了技術積累與用戶基礎。
但我們并未止步于此。基于AI音視頻技術與圖形圖像算法,小影科技延伸出了ToB業務——影伙引擎。它包含四大模塊:首先是AI短劇創作服務,覆蓋字幕處理(如無痕擦除、AI翻譯)、多角色音色克隆配音,以及批量短劇解說素材生成;其次是智慧視頻創作服務,通過與榮耀、傳音、科大訊飛等硬件廠商合作,為其相冊應用(如榮耀手機相冊及素材商店)提供視頻剪輯技術支持,目前已覆蓋榮耀全機型;第三是AI營銷視頻創作服務,為花西子、藍標等電商客戶提供批量營銷視頻生成;最后,我們將所有能力整合,推出了面向個人商家的開放平臺“BoomCut”。
![]()
為什么小影科技從ToC轉向ToB?聚焦影伙引擎的AI短劇創作服務來看,首先,短劇是當前內容賽道的唯一增量市場。小影自2023年起便與杭州本土短劇出海廠商合作,目前已形成三大解決方案:一是出海短劇解決方案,涵蓋字幕無痕擦除、針對41個全球語種建立的短劇專有數據庫翻譯;二是油管短劇解決方案,基于自研音色克隆與音畫同步算法,支持39個語言的AI多角色自動配音;三是批量生成AI解說素材的工具能力,滿足短劇海量買量投放需求,支持工作臺、API、人工三種交付模式。
![]()
今年六七月,我們對油管短劇行業解決方案進行了迭代升級,并對出海服務工作臺進行了更新:工作臺現可支持多語種配音,并基于AI理解能力實現角色自動打標——解決了中文翻譯小語種時句子長短變化導致的音畫不同步問題,確保兩小時長視頻(如油管全集拼接短劇)的配音與原視頻完全同步,還支持全集拼接、自動剪輯片頭片尾等功能。針對油管嚴格的音樂版權限制(禁止原劇BGM),我們的技術能以99.3%的準確率剝離原聲BGM,僅保留人聲與環境音,規避限流風險。此外,我們還融入了AI音樂生成應用Rythmix的能力:當短劇僅剩干巴巴的人聲時,可通過文生音樂或圖生音樂,自主調節流派與曲風,為劇情增添情感張力;同時支持單句重配、自選音色、單獨導出音軌,滿足調音師二次編輯需求。
![]()
展望短劇的未來趨勢,我們認為AI將在三類內容生產中發揮關鍵作用:1)高成本特效題材(如賽博朋克、末世題材)的降本增效;2)真人劇工作流的補充(演員鏡頭補拍、專業空鏡生成);3)漫劇制作的周期壓縮。今年國慶,我們聯合人民網發布了科幻愛國短片《星火》,正是這一能力的實踐。
![]()
可以說,小影科技的影伙引擎已構建起從IP開發(影伙工作室)、本地化適配到營銷投放的全鏈路體系。這種從工具供應商向內容生產模式革新者的轉型,正是小影科技"技術賦能內容"愿景的實踐。
《以智為帆、乘風破浪》
騰訊云 區域解決方案負責人 解來甲
![]()
在智能化引擎領域,騰訊目前面向C端最具代表性的產品是“元寶”。作為國內AI云原生應用的TOP3之一,在用戶規模快速擴大的同時,元寶持續創新:一方面,我們更加開放,通過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模型滿足用戶與AI交互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們打通騰訊生態——如,在視頻號評論區,用戶只需@元寶并提問,元寶就能客觀精準地提煉視頻內容;此外,用戶還能將元寶添加為微信好友,通過它提問、記錄筆記等,覆蓋工作、生活、學習全場景,顯著提升效率。
基于C端能力沉淀,騰訊正將AI能力向B端延伸,踐行“內部團隊率先驗證技術價值,再向外輸出”的產品理念,并在內部實施“AI in All”戰略,要求各級管理者必須思考AI賦能場景。這一思路的成效已體現在最新財報中:兩個月前發布的Q2數據顯示,混元大模型與AI能力為騰訊多個核心業務帶來實質性提升。例如,在廣告領域,騰訊進一步加大了AI在廣告創作、投放、推薦及效果分析中的應用,從而提升了廣告點擊率和轉化率、廣告主的投入回報。
![]()
在AI能力的深化方向上,我們重點關注三個升級維度:AI智能體、SaaS+AI融合,以及底層大模型的迭代。
![]()
1、AI智能體
如果說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與服務的核心連接點是“APP”,那么AI時代,“Agent”有望成為企業與個人應用的核心載體。今年9月,我們發布了騰訊云智能體戰略全景圖,從底層支撐(智能體沙箱安全技術及基礎設施)、中間層開發平臺(智能體開發平臺),到上層與各行業生態共建的業務應用,形成了完整布局。
![]()
其中,騰訊云智能體開發平臺3.0新增近600項功能,在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不久前發布的《大模型智能體開發平臺技術能力綜合測試報告》中多項指標領跑行業,尤其在文檔解析、知識歸納等場景的準確率顯著優于同行。此外,我們通過LLM+RAG、Multi-Agent、Workflow等模式,讓企業能快速實現成熟場景的智能體應用。我們智能體能力不僅停留在平臺層面,更通過中臺能力賦能上層SaaS應用。比如我們與企點營銷云合作為絕味鴨脖打造的營銷智能體,平均銷售額能超過人工的2-3倍。
![]()
2、SaaS+AI融合
在SaaS領域,我們的內部研發工具“Codebody”已全面應用:騰訊50%的新增代碼是由AI輔助生成的,35%的任務由AI評審。程序員平均月交付數提升34%、交付周期縮短10%。
![]()
在SaaS與AI的結合中,如騰訊會議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據統計,騰訊會議的AI功能用戶量同比去年增長150%+;另一款SaaS產品“騰訊樂享”則聚焦企業知識管理,幫助企業構建知識庫體系,其AI能力可將知識檢索準確率提升至92%以上,支持100+種格式文件,顯著優化知識應用體驗。
3、底層大模型迭代
底層大模型是智能化引擎的根基,今年騰訊混元模型快速迭代、持續開源,一年發布30+模型,開源了多個小模型,如0.5B輕量級模型(應用于手機管家垃圾短信識別)和7B參數翻譯模型(獲全球翻譯大賽34項第一)等,核心目標是“以更低計算成本實現更優效果與性能”。
![]()
此外,我們還探索了多模態新方向,如9月發布的“混元3D 3.0”模型,首創3D-DiT分級雕刻模型,能通過更高精度的建模能力,幫助客戶快速生成3D模型。
![]()
在全球化布局方面,社交、娛樂等賽道的海外需求旺盛,騰訊云沉淀了三大“國際化能力牌”:領先的技術產品、覆蓋全球的服務網絡,以及本地化運營經驗。今年,我們進一步夯實數字基礎設施,投入1.5億美元在沙特阿拉伯建設首個中東數據中心,在大阪新建日本的第三個數據中心。產品層面,騰訊云音視頻、邊緣安全加速平臺EdgeOne、數智人等國內市場打磨成熟的產品,已經成為很多企業布局全球市場的“標配”。
未來,騰訊云也愿與中國企業攜手,以智能為引擎、以全球化為航向,共同“乘風破浪,揚帆出海”。
圓桌研討:
《AI出海如何贏在下一個十年》
![]()
Q1:大模型、Agent等AI技術的發展,為出海產品帶來了哪些可能性?
竹東翔:對于出海產品而言,大模型和Agent等AI技術帶來了三方面核心可能性:一是語言交互體驗升級——用戶可直接與產品對話,借助本地化大模型的語言能力與聲音交互方案,提供有溫度的體驗;二是推理能力賦能個性化洞察——通過AI分析用戶數據事件,將數據從描述轉向深度洞察,能幫助用戶理解問題根源,提供更精準的個性化服務;三是Agent推動工具閉環——不僅能發現問題和建議,更能自動羅列行動方案,真正實現從“工具”到“行動伙伴”的升級,全面提升出海產品的用戶互動與粘性。
王宗偉:對應用或游戲工廠類業務公司而言,大模型和AI技術帶來兩大核心可能性:一是拓展了可選產品范圍——此前受限于圖像、聲音等內容研發的高技術成本,如今多模態大模型可直接支持完成類似功能,使得原本因技術難或成本高被擱置的產品方向(如圖像、聲音相關)重新成為可選項,產品篩選標準也從“技術能否實現”轉向“用戶需求與市場規模”的商業層面;二是顯著助力公司降本增效——以我們全球幾千萬日活的游戲應用為例,過去需專門團隊處理海量用戶反饋、郵件及應用商店評論,如今AI Agent能自動整合分析這些信息,大幅降低了運營中的“臟活累活”成本,讓業務運轉更高效。
蘇格林:從內容生產看,AI技術如聲音克隆等,大幅降低了有聲內容制作成本與時間;從內容本土化看,AI的多語言特性助力中文庫存內容快速轉化為多語言版本,更易推向國際市場;從內容營銷看,數字人、圖片/視頻生成等技術能高效制作跨文化、多語言營銷素材,提升效率。整體上,AI既豐富了內容創作供給,也推動了內容生產與營銷的降本提效,行業正積極擁抱這一變革。
李樣兵:AI技術為出海產品帶來三大突破性可能:首先,創新速度顯著提升,如WaveSpeedAI平臺集成400多個模型,創業者通過平臺,可能能在1天內快速搭建出面向B/C端的產品原型;其次,多模態融合打開市場空間,從單一文本/圖片服務升級為整合視頻、音頻、音樂的綜合性產品方案;第三,傳統企業可借助標準化AI工具(如API、場景化解決方案)快速實現業務場景賦能,加速價值落地。
桑文鋒:AI技術革命正在重塑出海產品的可能性。對于神策數據而言,大模型和Agent技術讓原本功能強大但操作復雜的用戶分析工具迎來轉機。就像給汽車裝上AI司機,這些技術顯著降低了使用門檻,使客戶能以更低成本實現精細化運營。這不僅是工具升級,更是產品形態的革新——從"沒腦子"的功能堆砌,轉變為真正智能的運營助手。我們相信,未來三年AI將徹底改變出海產品的交互方式和價值創造路徑。
Q2:下一個十年,AI出海的“關鍵戰場”可能會在哪里?
竹東翔:我認為可能聚焦于地域、技術與人際關系三大維度:地域上,AI健康市場正從T1國家向T2國家擴散,以睡眠健康為例,全球市場規模預計2030年達60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11.7%),其中亞太及東南亞占比可達17%,中東19%增速更高,AI可依托對各地習慣的理解實現快速觸達;技術上,推理能力與多模態的結合將成為核心——未來AI能連通聲音、加速度計等多通道智能信號,構建智能化睡眠環境,并通過推理歸因為用戶提供精準健康改善建議;人際關系上,AI將從工具轉變為“數字伴侶”,主動推送個性化關懷(如提醒疲勞時避免劇烈運動、建議睡前泡澡),推動人機交互從被動報告向主動陪伴躍遷。這些將是AI出海需聚焦的關鍵價值點。
王宗偉:一是前端產品落地——能否將AI模型能力與具體場景深度融合,打通從用戶需求到產品交付的閉環,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同時實現商業化運轉;二是后端運營支撐——在選品、研發、推廣及商業化等環節,AI能否幫助更精準、高效地決策,并提升市場選擇、推廣及商業化效率(尤其對IAA或ROI導向的工具類產品,技術壁壘有限時,優質的選品與高效的商業化能力是核心壁壘)。對不同類型企業而言,無論是聚焦前端產品交付,還是后端運營支持系統,都是必須做好的關鍵戰場。
蘇格林:隨著AI應用推廣,人們將有更多時間追求生活愉悅感,社交娛樂或成為核心落腳點。而內容本身將面臨兩大核心挑戰與機遇:一是內容形態從“事先生成”轉向“實時生成”,根據用戶需求即時創作;二是從“靜態媒介”轉向“動態媒介”,內容情節可根據用戶狀態變化產生分支、互動環節(如分支劇情小說、AR/VR實時生成游戲),讓用戶深度參與內容生產過程。實時性與互動性,將是內容賽道AI出海的關鍵突破方向。
李樣兵:可能聚焦于三大方向:一是推理算力市場——隨著大模型逐步收斂,應用落地將大幅消耗推理算力,其優勢在于無需千卡/萬卡集群,僅需適配單一節點或許就可規模化落地,這對全球邊緣算力、硬件資源是重大利好,硬件市場潛力遠未被充分挖掘;二是場景化API服務——多模態API隨模型收斂而聚焦,需針對企業、開發者及AI原生場景提供更優服務,通過行業化的場景Studio(如素人、電商、廣告場景),在通用API基礎上疊加行業理解,輸出更具象的行業解決方案,提升對用戶的吸引力;三是開放生態建設——面對技術壁壘逐漸縮小的趨勢,通過開源推理框架、算力方案等產品,輸出行業最佳實踐與技術理解,為傳統企業轉型提供借鑒,推動生態發展,以更開放、高效的方式加速AI能力落地,這些均是值得關注的創業與公司戰場。
桑文鋒:我認為一個是精細化場景落地——盡管大模型通用能力持續增強,但其在具體場景中易因知識疊加混淆而表現不佳,需深入理解場景知識與工作流,解決大模型難以處理的精細化需求。如神策就是通過大量調整適配,才讓AI埋點、廣告追蹤產品落地。二是私有數據與知識壁壘構建——在通用知識逐漸普及的AI時代,企業需重點沉淀私有數據與私有知識(如團隊經驗),將其轉化為數據化、知識化資產,形成差異化競爭力,這兩點將是AI出海企業必須深耕的關鍵方向。
Q3:AI企業現在應該為哪些顛覆性的趨勢做好技術和戰略儲備?
竹東翔:我認為小模型在用戶安全性、合規性及優化體驗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時也需關注大廠對端側模型的嘗試,比如將復雜多模態模型與輕量化端側能力結合。二是以“效果為王”推動Agent系統化,在AI無處不在的背景下,企業需將Agent作為核心抓手,使其像操作系統一樣深度融入公司業務,通過持續的系統化嘗試與迭代,最大化AI的實際應用效果。
王宗偉:我也要強調下重視私有數據的重要性。通用知識往往難以構建壁壘,而更小模型搭配優質私有數據(尤其是垂直領域數據)可能帶來更優推理效果,形成差異化優勢;二是團隊需保持對AI的熱情與探索力。成員應主動關注新技術、新洞察,樂于動手實踐,這類人才是企業技術迭代的核心驅動力;三是確保有能盈利的業務。這是企業存活的“生命線”,只有保持商業造血能力,才能在激烈的AI競爭中持續留在“牌桌”上。
蘇格林:我自己可能總結成兩點,第一點是聚焦私有數據與高質量數據,垂直領域的優質數據始終稀缺,擁有自身的高質量私有數據才能構建差異化的小壁壘;第二是要保持快速迭代能力。
李樣兵:隨著AI能力增強,企業組織關系與員工角色將發生顯著變化:一方面,員工可能在不同場景中靈活切換角色,企業需調整組織結構以適應這種靈活性;另一方面,全職或固定崗位的工作模式或被打破,遠程協作、同時服務多企業的“靈活就業”狀態可能成為常態。企業需從心理準備、組織架構設計到技術支撐全方位適應這一趨勢,以應對AI驅動下的組織與工作模式變革。
桑文鋒:想要送給大家兩句話,一是“Learning AI with AI”——借助ChatGPT等工具與模型庫快速學習AI知識,降低學習門檻,緊跟技術發展;二是“Building AI with AI”——通過實際使用AI工具明確模型邊界,盡管AGI未來必然到來,但其實現周期漫長,創業者需聚焦當下階段的價值創造,在模型能力未覆蓋的邊界領域挖掘機會,通過實踐掌握模型的實際能力與局限,以此為基礎構建技術與商業策略。
《AI數字伴侶:瞄準全球孤獨危機的新解決方案》
數伴 CEO 李巍佳
![]()
現代社會正面臨日益嚴峻的孤獨危機。數據顯示,預計到2025年,中國將有約7000萬女性終身無子女;到2030年,中國獨居人口預計將達到1.5億至2億。與此同時,美國2024年數據顯示,42%的成年人沒有伴侶,單身家庭比例已達29%。這種全球性的孤獨現象催生了市場對情感陪伴類產品的需求。早期相關嘗試如2016年推出的Gatebox——一款定價為30萬日元(約合1.5萬元人民幣)、可作為投影儀并通過透明面板展示虛擬角色并與用戶進行互動的產品,因受限于當時的算力、算法及數據資源,最終銷量僅千臺。
總體來看,實現虛擬陪伴的路徑主要包括聲音交互、虛擬形象、實體娃娃以及機器人四種形式。盡管機器人可能被視為終極形態,但在未來5到10年內仍難以實現商業化普及。從市場反饋來看,同期推出的虛擬形象類產品在眾籌平臺上實現了約150萬的銷售額,而實體機器人產品的銷售額僅為30萬。這一差距主要源于功能性產品用戶品牌忠誠度較低,更換品牌意愿較強;而情感類產品雖然用戶存在一定“喜新厭舊”心理,但固定形象的實體娃娃類IP熱度易消退,易被閑置。因此,虛擬形象因具備可更換IP的特性,能夠持續滿足用戶對新內容的需求,成為當前較為可行的產品方向。
我們的目標用戶定位為15至35歲的年輕群體。依據“科技三定律”,該年齡段人群對新興科技接受度高,更傾向于將其視為具有變革意義的創新產品。以Character.AI為例,其在擁有2000萬用戶時已創建了1600萬個角色,其中80%為二次元形象,80%的用戶年齡在35歲以下。虛擬主播市場在日本極為活躍,關注人數已達1.62億;二次元文化在年輕群體中廣受歡迎,國內“00后”和“10后”幾乎均為二次元文化的受眾,熱衷于《原神》等二次元游戲。盡管科技產品的首批用戶多為科技愛好者,但他們并非最終的大眾消費者;年輕人的桌面作為其高頻使用且高度可控的場景,是理想的產品投放場景,例如B站用戶的桌面上常擺放各類科技手辦等潮流產品。
數伴產品在顯示技術方面具備獨特優勢,采用指向式全息技術,通過攝像頭追蹤用戶頭部視角,將畫面折射至柔性屏幕,呈現立體虛擬角色。該技術為我們與Unity聯合研發的核心專利,較競品更具吸引力。基于引擎開發,產品支持觸摸、手勢識別及動態手勢識別等多種交互方式,使虛擬角色仿佛“活”在桌面上,可為用戶提供豐富的互動體驗,類似于早期二次元網站MMD專區的3D角色舞蹈內容。
我們運營著全球最大的二次元二次創作平臺及第二大MMD平臺,擁有75萬用戶(含10萬海外用戶)。幾乎所有國產二次元游戲官方均在此發布3D模型,用戶可根據游戲更新下載模型,創作3D舞蹈、劇情短劇等二次元內容。平臺上現有約7至8萬個角色、近1萬支舞蹈及各類動作資源,均由用戶上傳,內容儲備龐大。此外,合作伙伴也可將其3D內容接入平臺,基于引擎進行開發,實現多樣化玩法,并可開發新型小游戲,拓展應用場景。
我們的AI為“AI降臨派”,是全球領先的虛擬角色模擬AI。與競品相比,我們為提示詞配置了200萬字的文本資源及無限的記憶庫,可實現深度交流,真正達成情感陪伴。此前,部分競品因商業模式限制(如減少提示詞以控制成本,導致體驗不足)影響了用戶體驗。我們相信,隨著技術發展,token成本將逐步降低,且使用頻率越高,體驗越佳。目前,3700多名測試用戶的token使用量已接近Mini Max平臺的一半。
在交互層面,我們確信這一代人工智能的根本差異在于其能夠主動與用戶交流并識別環境,而非如上一代NLP技術般僅實現被動交互。未來,我們將構建多終端硬件體系(覆蓋家庭多種尺寸場景)及前端軟件系統(包括應用、平臺與生態),使AI能夠在各類設備中與用戶交互,從而更深入地理解用戶需求,實現更多功能。我們已簽約多個知名IP(如A-soul旗下的虛擬偶像嘉然等),并將繼續拓展全球IP合作,通過生態平臺吸引開發者參與內容創作。
目前,數伴合作平臺上已有超過80萬開發者承接二次元游戲公司的業務訂單,制作3D內容。我們相信,在我們的產品場景中同樣能夠實現這一協作模式。
最后,我們高度關注科技發展趨勢,確信人工智能時代將催生獨立的交互界面產品,正如PC與移動互聯網時代一樣。我們的產品將作為硬件載體,通過語音交互實時識別用戶新需求,將AI引入每個家庭,成為如喬布斯所描述的、能夠預判需求并主動引導信息處理的智能助手,為用戶提供真正的情感陪伴。
PART.2
“C級前瞻·與世界共振”干貨分享
圓桌研討:
《“舊玩法+新場景”泛娛樂新增長》
![]()
Q1:在海外增量市場(如東南亞、拉美、中東),哪些“舊玩法”疊加哪些“新場景”最容易形成產品突破?
Marco:AI技術既能助力傳統玩法的冷啟動與效率提升,又能降低本土化嘗試的人力物力成本,支持小策略迭代與產品快速試水,為構建出海產品矩陣提供助力。具體到新場景,比如目前我們看到海外有一些AI陪伴類產品不單單是文字互動,而是通過動態的交互帶來更強的陪伴感,有產品短短一月內就能獲取數十萬用戶增長,且獲客依賴玩法勢能自然釋放,通過社媒及自傳播渠道吸引自然流量,實現低成本高收益的突破。
張玉智:技術側,通過AI大模型提升內容管理與監管的合規性與效率;業務側,舊有的線上交友“打空軍”(純買量)玩法可以疊加線上線下交互的新場景,如東南亞某產品通過線上APP引導用戶參與線下活動,借助AI工具實現沉浸式體驗,使APP從平面變為與生活融合的立體形態,減少對傳統買量方式的依賴,優化獲客與留存路徑,從而實現突破。
Zoe胡天萍:傳統“吸引眼球+精準投放”的底層邏輯依然適用,在此基礎上,新興的短劇類產品通過疊加AI新場景(如AI動態漫、AI寫劇本、AI直接參與投放等)放大規模,同時結合玄學等新形式豐富內容;直播社交等舊玩法也可通過AI工具優化,以更低的成本實現精準獲客與用戶增長。
adyen吳靜靈:從盈利角度看,泛娛樂行業收入高,電商實物交易流水多。結合二者優勢,將泛娛樂品類(如游戲等)與電商、AI結合,例如AI陪伴智能硬件,既覆蓋電商交易,又占據娛樂社交賽道,此類產品投放量大、收益高,或許有望成為未來產品突破的機會點。
Q2:在“新場景”里,用“舊玩法”解決冷啟動與留存有哪些有效組合?技術側如何支撐?
Marco:從我們打造產品的經驗上來看,技術側支撐上,交友產品要讓女性用戶體驗好,如音視頻交友中讓女性先看男性用戶,女性體感不佳可放棄;獲客和留存避免依賴國內常規思維,國外用發郵件喚醒常用郵箱用戶,按用戶時區推送召回郵件或福利,數據轉化會更好。
張玉智:用技術做留存是關鍵,因其能借助AI為用戶提供更強粘性,實現更好的冷啟動與留存。冷啟動上,一方面產品人員要拆解用戶核心留存點,另一方面要保證破冰和來電鏈路順暢,確保用戶輸入輸出成正比甚至輸出遠大于輸入,這是產品冷啟動的必要條件。留存方面,基于AI的產品基礎留存不錯,需深挖核心體驗找增量,方式有兩種,一是找到核心用戶的核心場景和對話邏輯并優化,二是明確AI在體系(如語音房、AI陪伴、連麥等)中是主導還是輔助,并設置擬合指標衡量,傾向于在基礎體驗中找留存、數據中找增量,技術上依靠AI能力實現。
Zoe胡天萍:從技術側來看,基于多年海外投放經驗,我們總結出了通用時間周期——前三天判斷產品投放策略與當地用戶畫像、匹配度是否相符,前七天決定放量,14天進行優化;對于短劇等起量快的產品,需在12小時內快速決策是否放量。同時,借助批量化工具,聚焦APP時收集行業投放策略、用戶受眾特征、常用投放像素等信息,快速決策并制定優質投放策略,前期基礎放量后,再通過工具批量化地把整個產品和市場放大。
adyen吳靜靈:拉新方面,常見激勵玩法需結合海外支付特點,否則易因支付成本導致實際效果與預期違背;留存方面,需關注用戶支付成功流程,如在欠發達地區提供可行支付方式、解決部分國家信用卡支付成功率等,通過支付環節優化保障用戶從拉新到留存的流程順暢,實現冷啟動與留存目標,技術側需重點支撐支付環節的適配與優化。
Q3:未來AI+泛娛樂的機會點都有哪些?
Marco:我們最近比較關注AI加游戲或輕游戲領域。如Evolution桌面端游戲,通過Agent控制小鎮,智能體自主玩耍、賺錢形成微觀經濟體,游戲勢能未完全釋放,粘性與商業化付費能力未達爆發基點,有挖掘空間。此外,AI能挖掘細分場景與創新場景的商業機會,且情緒價值是剛需,泛娛樂產品可借此平衡商業與可持續發展。
張玉智:一是AI領域,短劇是潛在方向,當前AI生成短劇能力提升,能產出30 - 60秒連貫短劇,傳統導演也在參與解決編劇問題,未來短劇領域或被AI深度滲透;二是本地化運營,泛娛樂需求恒定,不同地區特點各異,如東南亞氣候炎熱、場地小,中東有宗教文化特色,需采取不同運營方式,中國企業出海應更注重本地化,為當地帶來優質產品體驗,避免全空軍式出海。
Zoe胡天萍:出海需以本地化用戶需求為核心導向,因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用戶需求存在顯著差異。企業需先深度洞察目標國家或地區用戶的真實需求,再結合自身資源與優勢,實現用戶需求與企業能力的精準匹配。此外,還需重視支付環節的成本管控,由于蘋果商店與Google Play均存在支付通道費,這一成本要素需納入商業考量,是廣大出海企業在布局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關鍵要點。
adyen吳靜靈:我認為需要先明確目標地區用戶需求,再與企業自身情況匹配,提供貼合需求的內容與服務。同時要高度關注成本,出海企業需留意蘋果商店、Google play等支付通道費,避免因成本問題影響商業化與可持續發展,以此奠定長期護城河基礎。
圓桌研討:
《AI+玄學,Z時代的神秘力量》
![]()
Q1:全球市場對玄學的付費習慣和意愿有什么區別,哪些變現模式可以探索?
鄭斯元:東西方玄學體系存在差異,但并非不可逾越。比如東玄(儒家文化圈)以命理、占卜、風水為核心,西玄有對應占卜塔羅等、命理流派,但風水領域在西方主流市場較為空白,或為突破口。付費習慣上,國內訂閱制不成熟,歐美更傾向訂閱,但傳統高端玄學場景(如國內私人運程顧問)也存在年費不限次咨詢模式。變現模式探索方面,除常見單次付費外,可推動從單次到訂閱的轉化,同時玄學與電商、ToB行業結合潛力大——如取名和母嬰結合、擇吉和婚慶、療愈和養老康養結合等等。
夏恩陽:西方主流文化(如基督教)雖被外界視為“玄學”,實則是歐美昂薩人種的主流價值觀,美國用戶更追求信仰過程中的體驗與成長,而東方用戶更關注結果導向。從心理層面看,東西方對玄學或宗教的追求本質都是對確定性的向往和對不確定性的恐懼回避。商業模式上,國內APP需費力營銷訂閱,而歐美市場ToC端訂閱付費更順暢,歐美新用戶在新手引導期充分展現賣點后,較易主動續訂甚至默認扣費,這為玄學相關產品變現提供了參考。
Susan:我們的而用戶群主要是30-65歲的歐美中老年女性,在產品端,我們以七大神女體系為核心,通過實體護身符銷售跑通付費,用戶因身份認同和情緒連接產生強購買欲,且該群體付費能力強、復購率高,品牌忠誠度類似Lululemon早期;訂閱制方面,包括原創神女塔羅、占星工具結合AI,用戶通過互動(評論、購買等)獲取神女能量值用于傳訊(消耗能量值獲神女回信),輔以購買傳訊次數等軟性陪伴服務,形成多元收入來源,同時注重軟硬一體化(未來涉足AI療愈硬件),深度挖掘用戶生命周期價值。
Q2:AI玄學的入場門檻是高還是低,如何打造差異化,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鄭斯元:在合規要求下,AI玄學入場門檻呈現“前廳低后堂高”特征:前廳(基礎占卜/八字工具)門檻極低,借助編程工具(如cursor)一兩天即可做出能輸出結果的產品,但此類產品與過去的幸運數字、姓名配對無本質區別,僅能滿足用戶的娛樂需求,陷入低價競爭無法留存用戶。而后堂(建立信任與深度服務)門檻很高,核心在于信任建立——傳統咨詢師需兩步:一是結果準,二是形成價值觀認同。從技術看,常規命理占卜等功能技術門檻低,大語言模型即可實現,但嚴肅相學、風水等產品技術門檻高。差異化可從三方面打造:定位目標客戶、適配場景、塑造產品價值等。
夏恩陽:表面看AI 玄學入場門檻低,現在接入任何大模型,都能以不同方式給出大差不差的回答。但實際上用戶很敏感,細節很關鍵,得契合他們的教育背景、觀念,甚至產品設計和詞語處理的細微之處,不然會讓用戶失去信任。
比如我們會找美國當地牧師或教會領袖,潤色產品里所有UI和內容,保證措辭、標點都符合用戶理解,還結合AI做Avatar對話等多模態內容。我們APP有線上社區,每月能產生幾千萬級 UGC,用這些私有數據微調模型,內容質量和用戶匹配度遠超市場大模型。
我們還有幾百萬用戶,25%左右是教會領袖或KOL,產品迭代用A/B測試,先做多次用戶調研和訪談預判成敗。推廣智能硬件時,能通過這些節點瞬間觸達全美教會,低成本高效營銷,這也成了我們的重要壁壘,靠這些打造差異化和核心競爭力。
Susan:在合規要求下,AI玄學的入場門檻看似較低,比如玄學師眾多、用戶難辨優劣,接入AI可滿足大眾個性化訴求,短期易吸引客戶等,但長期留存是挑戰。打造差異化、形成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在于構建底層價值觀體系:前期需深耕內容基石,如我們是融入女性主義思潮并結合主流玄學體系與女性困境,選擇符合女性心理底層、代表不同人生階段困境的七大神女體系;借鑒宗教四大元素(經書、IP、教堂、傳教士),產出閉環理論體系,通過線下療愈館合作打造輕資產聚集地,培養或與KOL合作,讓她們成為我們的傳教士,以價值觀和情緒價值鏈接用戶,扎根體系、打厚價值壁壘,避免同質化競爭。
Q3:AI+玄學的未來市場能有多大?是往小而美做還是有資本化規模化的更大潛力?AI+玄學未來將會面對的合規挑戰有哪些?
鄭斯元:在合規要求下,AI+玄學未來市場上限極高,能否觸及取決于兩大關鍵因素:一是合規挑戰,需規避數據安全問題、效果承諾、價值立場與宗教化尺度等問題;二是能否真正滿足用戶需求——玄學雖明確滿足情緒價值,但用戶常難清晰描述自身需求,若能解決合規問題并精準洞察、滿足用戶深層需求,行業天花板將大幅提升,有望誕生頭部企業,具備資本化規模化潛力。
夏恩陽:我認為不必創造或教育用戶需求,而是提升現有宗教(如基督教)用戶的體驗與效率,比如面向全球數十億基督教徒這一龐大群體,單個用戶LTV未必大,但乘以極大用戶基數后商業愿景巨大。國內市場較敏感,但海外地區對此領域更自由,若AI能與智能硬件結合,未來市場愿景將更為龐大,具備資本化規模化潛力,而合規重點在于需立足現有成熟宗教需求,避免敏感風險。
Susan:我沒將自身定位在玄學賽道,而是女性大健康賽道,以創造“神女”生活方式為核心,為女性提供生活方式解決方案。該賽道面向全球女性,底層痛點一致,尤其中年女性消費與療愈復購力強、毛利高,因此我認為這條賽道是高復購、高毛利且有硬件供應鏈準入門檻的賽道,前期做重是為建立綜合把控能力的門檻。從市場規模看,這是長青產業,利潤厚且超7萬億美金,增長率超10%,雖多數男性VC可能看不懂,但仍有很大資本化空間,而非局限于小而美,具備資本化規模化潛力。合規方面,關鍵在于明確賽道定位與商業模式,以此應對資本市場審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