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歲的老人在知乎靠內容創作攢下1000多元收益,提現時卻因超70歲被卡,平臺要求提供創作證明。事件發酵后,知乎致電道歉并承諾24小時內到賬。本文從事件本身出發,解析平臺年齡限制的合理性,拆解背后的法律問題,梳理網友觀點,聊聊互聯網時代該如何對待老年創作者。
一、事件始末:八旬創作者的"提現難",平臺從卡殼到道歉
這事得從10月29日說起,有網友發帖求助,說自己80多歲的爺爺在知乎寫內容,辛辛苦苦攢了1000多塊收益,結果提現時卡殼了。平臺說爺爺年齡超了,得提供創作相關證明才能提,可老人哪懂這些流程,一下子就犯了難。
有人立馬去問知乎客服,得到的答復挺明確:平臺有規定,18到70歲的創作者能正常提現,超齡的得找人工小管家解決 。但至于要啥證明、為啥設年齡坎,客服也說不清楚,只讓找專屬管家。
好在輿論一關注,事情就有了轉機。當天晚上,發帖網友說知乎已經打電話道歉了,還保證24小時左右錢就能到賬。從"卡提現"到"致歉到賬",看似問題解決了,但這事里藏的門道,值得好好掰扯掰扯。
![]()
二、法律和情理的雙重拷問:70歲的"提現門檻"站得住腳嗎?
(一)先說法理:平臺能單方面設年齡限制嗎?
可能有人覺得,平臺規矩就是規矩,遵守就行。但從法律層面看,這事沒這么簡單。平臺的年齡限制條款,本質上屬于"格式條款"——就是平臺提前擬好、用戶只能被動接受的規則。
根據《民法典》規定,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不能不合理地限制對方權利。老人已經完成了創作,履行了平臺的內容產出義務,平臺卻以年齡為由限制其提現收益,這其實是在單方面削減用戶的權利。而且平臺只說超齡要找人工解決,卻不明確需要什么證明材料,這種模糊的規定本身就存在問題。
換個角度想,《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確要求保障老年人的財產所有權,這1000多元是老人靠勞動賺來的合法收入,平臺以年齡為由設置提現障礙,其實已經觸碰了法律的紅線。就算平臺怕有人冒用老人身份刷收益,也該有更合理的驗證方式,而不是直接用年齡一刀切。
(二)再談情理:老年創作者不該被"年齡歧視"
現在早就不是"老人不懂互聯網"的時代了,不少老年人靠著自己的人生閱歷在網上發光發熱。這位八旬爺爺能寫出1000多元的收益,說明他的內容受用戶認可,平臺當初也接收了他的創作,現在卻在提現環節卡年齡,難免讓人覺得"卸磨殺驢"。
有網友說得好:"難道70歲以上的人就沒資格靠創作賺錢嗎?"平臺設置規則的初衷可能是防騙、防刷量,畢竟確實有工作室借用老人身份大批量投稿的情況 。但防風險不能以犧牲合法用戶的權益為代價,尤其不該把所有超齡創作者都當成"潛在風險"。
三、網友吵翻了:這事到底是誰的問題?
事件一出來,網友們的觀點分成了兩派,吵得還挺激烈。
支持平臺的網友覺得,這事情有可原。有網友說:"平臺也是沒辦法,現在冒用老人身份刷收益的工作室太多了,設年齡限制是為了維護正常創作秩序"。還有人支招,建議發帖者給爺爺弄個學歷認證或者工作證明,先把錢提出來再說。
反對的聲音則更強烈。不少網友吐槽平臺"規則僵化":"提現要500元起、要實名認證都能理解,憑年齡卡人算怎么回事?"有老年網友現身說法:"我72歲,在網上寫點回憶文章賺點零花錢,提現要找人工、傳證明,折騰好幾天,太不方便了。"還有人直指平臺雙重標準:"拉新的時候咋不限制年齡,給錢的時候就嫌老人麻煩了?"
不過大家在一個點上達成了共識:平臺的人工解決通道應該更透明。既然說了超齡找小管家,就該明確告知需要什么材料、多久能解決,別讓用戶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
結論:老人的"數字紅利",不該被規則擋住
八旬爺爺的1000元收益最終能到賬,算是個圓滿結局,但這事暴露的問題卻沒解決。隨著老齡化加劇,越來越多老年人走進互聯網,靠創作、分享獲得收益,平臺不該用"年齡門檻"把他們擋在門外。
防風險和保權益從來不是對立的。平臺完全可以優化驗證方式,比如用人臉識別確認身份、讓創作者錄制簡單的創作過程視頻,既擋住冒用身份的騙子,又給老年創作者行方便。畢竟,判斷一個人有沒有資格提現,該看他的內容是不是真的、身份是不是本人,而不是看他的年齡有多大。
最后想問問大家:你覺得平臺該設年齡限制嗎?如果家里老人遇到這種情況,除了發帖求助還有啥好辦法?歡迎在評論區聊聊你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