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鋰價回升,意味著車企利潤將被進一步壓縮。這波漲價,很可能加速汽車產業的淘汰賽。
文 / 張恒
10月29日,廣州期貨交易所碳酸鋰LC2511上漲0.29%,收于81740元/噸。
10月份以來,碳酸鋰價格一路上揚,主力合約重新站上8萬元/噸,比6月份上漲近40%。
![]()
“反內卷”政策初見成效,新能源車企卻集體緊張了起來。尤其是年底沖量在即,原本就被價格戰壓得喘不過氣的利潤,如今又被鋰價反彈吞噬了一層。
低價紅利透支的代價
兩年前的那場鋰價暴跌,并沒有讓行業變得更理性。
從2023年高點的60萬元/噸到2025年中期的不足6萬元/噸,鋰的暴跌帶來了短暫的價格紅利,也放縱了行業的“虛假繁榮”。
車企趁低價期瘋狂擴電池、拼續航,而上游鋰礦商為搶客戶不惜低價供貨,部分正極材料廠的毛利率一度跌到5%以下。這場“低價盛宴”提前透支了未來的利潤空間。
![]()
過去兩年,新能源車型的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2022年,新能源汽車在國內乘用車中的占比約為28%,到2023年已提升至38%左右,2025年則超過了50%。與此同時,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的比重也在同步上升。
新能源汽車電池容量也越做越大:目前純電車型的平均電池包容量約為60度電,而插混車型的平均電池容量約為22度電,較兩年前增長約三成。如今每賣出一輛新能源車,車企消耗的鋰材料比兩年前多出近一半。
![]()
在鋰價低迷的兩年間,全國鋰電池產能像雨后春筍般擴張。2023年國內產能利用率約85%,到了2025年初只剩62%。大量項目是地方政府追求GDP增速盲目上馬的結果,低端過剩、高端短缺的結構性矛盾越積越深。
如今,當政策開始“反內卷”,鋰價開始反彈,整個行業的成本傳導鏈條立刻繃緊。鋰價重上8萬元/噸,意味著電池廠的原料支出較6月增加三分之一。對于車企來說,靠“多裝點電”贏銷量的策略,就變成了負擔。
鋰價反彈的連鎖反應
這輪鋰價反彈的速度比預期更快。
從6萬元/噸漲到9萬元/噸,碳酸鋰在不到兩個月內漲幅超過五成。目前雖震蕩至8萬元/噸,但仍遠高于多數車企的成本模型。動力電池約占整車成本的40%,而鋰又占電池材料成本的60%,粗略算下來,鋰價每漲1萬元/噸,整車成本就要增加約1500元。
![]()
對于頭部車企而言,還算扛得住,它們或本身有礦,或簽了長期鎖價合同,能部分對沖原料波動。但對大量依賴外采的中小車企及新勢力而言,這是一場利潤劫難,尤其是在年終沖量的銷售旺季。
“我們原打算在年底最后兩個月拼一把,沖擊年度目標,但當前快速走高的鋰價,讓剛制定的促銷計劃再生變。”一位新能源品牌高管透露。以一輛搭載80度電池的車型為例,光材料成本較6月就增加了近萬元,而該車本就處于盈虧平衡線。現在的結果是:不敢降了,但不降又怕賣不動。
今年以來的價格戰已經打得夠狠,比亞迪、理想、問界等等都通過促銷來拉銷量,部分車型利潤率降至個位數冰點。現在鋰價上揚,意味著利潤被進一步壓縮。
![]()
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鋰價回升對產業鏈而言,首先是中游廠商的利潤開始回補。
經歷過兩年被壓價的周期后,正極材料廠和電池企業重新拿回了部分議價權。天齊鋰業推出定制化高純度產品,贛鋒鋰業縮減散單業務、聚焦長期合同,璞泰來等材料廠的利潤率明顯回升;寧德時代和弗迪電池將部分成本直接傳導給整車車企。
第四季度歷來是新能源車的“沖量季”,各家車企要完成全年目標,又要準備明年新車型鋪貨,營銷節奏基本鎖死。此時原材料漲價,等于在賽道末尾加了一道上坡。業內一位分析師評價:“反內卷確實起效了,但利潤被反卷沒了。”
政策與市場的錯位
值得注意的是,這輪鋰價反彈,政策的引導與整頓至關重要。
今年7月起實施的新《礦產資源法》將鋰納入戰略性礦產,采礦證審批上收至中央,并實行保護性開采。寧德時代控股的枧下窩鋰礦因采礦證調整停產,年產能10萬噸碳酸鋰,占全國總量約一成。監管部門還在江西宜春、青海等主產區整頓違規采礦企業23家。供給端收緊,本意是防止無序擴張,但短期卻導致市場現貨緊缺。
今年8月,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鋰業分會發布《關于鋰行業健康發展的倡議書》,呼吁企業不得低于成本價銷售,天齊、贛鋒等頭部企業率先響應。“價格底線”被拉高,市場價格自然上行。
![]()
“政策想讓競爭回歸理性,但理性需要時間。”業內人士表示:“當中游利潤回升時,下游承壓就成了現實。”從效果看,“反內卷”的確遏制了惡性低價,但“副作用”是讓整車端的成本負擔提前爆發。
鋰價的反彈不僅僅是關鍵原料的價格波動,同時也在改變產業鏈的力量平衡。
一方面,上游的集中度正在提升。業內預測,2026年鋰礦開采集中度將由目前的58%提升至75%,天齊、贛鋒、雅化等頭部企業的議價權進一步增強。
另一方面,電池技術的多元化成為新的突圍方向。固態電池、鈉離子電池、鋰回收技術在2025年都進入加速階段。中科院發布的硫化物固態電解質成本降低九成,能量密度提升至600Wh/kg;長安、比亞迪計劃在2026年啟動固態電池裝車驗證。
![]()
“反內卷”的初衷是讓競爭回歸理性,但現實比想象中復雜得多。一位投行人士表示,如果鋰價繼續上升,對資金和產能都有限的車企來說,這波漲價很可能加速它們的淘汰賽。接下來一段時間,新能源車企恐怕還得在副作用成本高與低利潤的狀態下艱難運營。【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傳媒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