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年間,天波府楊家張燈結(jié)彩,正準(zhǔn)備給楊宗保賀壽。結(jié)果,下人突然慌里慌張跑了進(jìn)來:“太君,宗保他犧牲了。”剛才歡聲笑語的女眷們,突然愣在了原地。
多年前,她們也是像今天這樣,滿心歡喜等待夫君凱旋,可等來的卻是,楊延昭帶著楊家一門的尸體回朝。
楊業(yè)以及楊家剩下的六個兒郎,全部戰(zhàn)死沙場、為國捐軀,剩下楊家一堆寡婦女眷。
如今多年過去了,楊家剛喘過氣來,楊延昭這一脈也有了楊宗保這么個出色兒子,卻再次遭逢噩耗。
聽到這個消息,年過百歲的佘老太君,后退幾步,直接癱坐在了凳子上。
只是,楊家沒有太多的時間悲傷,遼國將領(lǐng)故意趁著楊宗保身死,在邊境瘋狂叫囂。而當(dāng)時的北宋朝廷,一群文官瑟瑟發(fā)抖,竟找不出能出征的武將。
就在朝廷猶豫,是否要直接投降的時候,佘老太君拄著長杖,帶著楊家十一個女眷,來到了大殿上:“我楊家女將,自請出征。”
宋真宗趙恒一看,這可太好了,且不說這群女眷能不能打贏,她們至少也能解決眼前無將可用的燃眉之急。文官們,也紛紛附和:“官家英明!”
幾天后,北宋西征的隊伍里,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畫面。
領(lǐng)頭帶兵的,是白發(fā)蒼蒼的老婦,她身后跟著的將領(lǐng),也都是清一色的女人。這種女子出征的畫面,不僅放在北宋格外驚奇,放在整個古代,也是相當(dāng)炸裂的。
這批女眷里,除了佘老太君,還有楊家七個兒郎、楊家義子的遺孀,楊家的兩個女兒,以及孫媳穆桂英。一行十二女眷,因此又被稱為“十二寡婦西征”。
其中,佘老太君坐鎮(zhèn),孫媳穆桂英為陣前先鋒。
到達(dá)陣前時,佘老太君特意把穆桂英叫到身邊,拉著她的手說:“我知道宗保去世,你很傷心,但一切以大局為重。仇要報,仗也要勝。”
穆桂英握著長槍的手,顫抖了幾分。她看著佘老太君的擔(dān)憂的面容,咬牙答應(yīng):“奶奶,我知道!”
穆桂英和楊宗保的相識,就起源于戰(zhàn)爭。
當(dāng)時,還是少年的楊宗保被遼將韓昌打傷,逃到荒山。穆桂英正好跟著黎山老母學(xué)藝,順手把暈倒在路邊的楊宗保,撿回去救治。
這一撿,兩人的緣分就開始了。
穆桂英見楊宗保生得俊俏,當(dāng)時就生出了情絲。只是,造化弄人,楊宗保傷好后堅持下山抗遼,而穆桂英也必須回到穆柯寨主持大局,兩人還沒來及定情,就分開了。
后來,楊宗保為了破掉遼國的天門陣,跑到穆柯寨借降龍木,再一次遇上了穆桂英。作為女中豪杰,穆桂英才不管繁文縟節(jié),直接放話:“要降龍木可以,但必須答應(yīng)娶我!
就這樣,再次相遇的兩人,直接結(jié)為夫妻。
從相識到結(jié)婚,看似是穆桂英主動,但實(shí)則楊宗保也是處處設(shè)計。從一開始的美男計,到后來上穆柯寨的欲擒故縱……只能說,這兩人的婚姻,表面“不情不愿”,實(shí)則“天造地設(shè)”。
多年來,楊宗保每次出征,穆桂英都會為他出謀劃策。她早已經(jīng)習(xí)慣了,送丈夫出門、等丈夫凱旋。
可這次,在家準(zhǔn)備丈夫五十大壽的她,等來的不是凱旋,而是葬禮。傷心欲絕的她,只想手刃仇人。
西征的一路上,佘老太君看著穆桂英的模樣,實(shí)在太清楚她心中所想了,這才特意勸告,既是希望她以大局為重,也更擔(dān)心她傷到自己。
奶奶的囑咐,穆桂英都明白。
所以,當(dāng)軍隊來到來到天門關(guān)外駐扎備戰(zhàn)時,穆桂英緊緊握住楊宗保留給她的玉佩。她此行,不是為了報仇,而是為了完成丈夫未竟的遺愿——將遼人趕出去。
兩軍對戰(zhàn),遼軍一看,大宋居然派女人來打仗,在陣前嬉笑嘲諷。可他們不知道,此時笑得歡,待會就死得快。
一番弓箭掃射后,穆桂英迅速提刀上場。三個回合下來,遼軍被打得節(jié)節(jié)敗退,直接退軍幾十里地。
遼國的蕭太后得知后,心有不甘,幾次派兵重振旗鼓再度進(jìn)犯,也都被楊家女眷打了回去。自此之后,遼國對大宋望而卻步,不敢再往前。
此戰(zhàn),楊家女眷得勝而歸。
回朝后,宋真宗非常開心,他本意是想利用楊家搞拖延戰(zhàn)術(shù),萬萬沒想到,楊家這一堆寡婦,居然打贏了。
后來的大宋,靠著楊門女將,四處平定戰(zhàn)亂,北上、西行、南下……多次危急時刻,這群女人都挺身而出,保家衛(wèi)國。
只是,戰(zhàn)場上刀劍無眼,再厲害的人,也不可能是常勝將軍。
在一次和西夏的戰(zhàn)爭中,穆桂英掛帥,帶著她操練的女兵出征,中了敵人的埋伏,被逼到了虎狼峽。她們的前方是深淵,左右是絕壁,后撤又有追兵。
在危急時刻,穆桂英當(dāng)即決定孤注一擲,爬上絕壁、翻過去獲得一線生機(jī)。
可這一切,都在西夏軍隊的意料之中。等穆桂英等人爬到山頂,西夏軍隊的弓箭手就萬箭齊發(fā)。
筋疲力盡的穆桂英,來不及躲閃,當(dāng)即中箭墜崖。
其他女眷見狀,紛紛往回退,準(zhǔn)備另尋出路。
只是,狡詐的西夏人,早已經(jīng)把虎狼峽圍得水泄不通。這這一戰(zhàn),楊家女眷幾乎全軍覆滅。
得到的消息的佘老太君,悲痛欲絕。她帶著人前往虎狼峽,找尋楊家女將的尸首,卻看到了慘無人道的一幕。
女眷們的頭顱,被懸掛在西夏軍旗之下。
看到這幅場景,佘老太君再也忍不住內(nèi)心的悲痛,跪倒在崖邊,失聲痛哭:“女兒們,你們一路好走!”
自此之后,這座崖就被稱為了“滴淚崖”,成為楊家女眷的紀(jì)念地。曾經(jīng)的楊家十二寡婦,也只剩下了佘老太君一人。
以上,便是十二寡婦征西的故事。
這個故事,最早出現(xiàn)在明朝的民間傳說中,后來被寫進(jìn)了《北宋志傳》、《楊家府演義》,清朝時還出現(xiàn)了不少由此改變的民間戲劇,比如《十二寡婦征西》,民國時期更有了楊劇《百歲掛帥》。
在一系列的故事和傳說中,十二寡婦分別是誰、西征的原因和時間,也各有差異。
我翻看了史書和文獻(xiàn)資料,發(fā)現(xiàn)這個故事,并不是改編自于史書,而是來自明代出殯儀仗隊中的一種習(xí)俗。
在明朝,出殯儀仗隊中,會有十二個持武器的白衣女子,她們是由十二獸演變而來,目的是驅(qū)除惡鬼、保護(hù)死者。
明朝中后期的說書人,將“白衣女子”的陣容,編入“楊家將”的故事,這才有了“十二寡婦征西”的雛形。
后來,隨著小說、戲劇的演變,“十二寡婦征西”才被演繹成了各色版本。
而在真實(shí)的歷史中,楊家確實(shí)是三代抗遼,一門忠烈。
但這僅限于楊家的男丁,在楊業(yè)去世60多年后,歐陽修曾記載楊家故事的流傳情況:
“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兒野豎,皆能道之。”
至于女將的故事,最開始并沒有史料記載,只在民間傳說和地方志中有零星的故事,真實(shí)性無法考證。
但我想,對于大眾而言,故事真假,并不是最重要的。
事不必皆有據(jù),人不必盡可考。
天波府楊家,這種不計個人得失,個個忠君愛國、抗擊異族的勇氣和精神,值得每一個國人銘記。
從古至今,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不倒,我國之所以能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不斷香火的國家,最重要的品質(zhì)便是——愛國。
每一次國家危難之際,總會涌現(xiàn)出一大批愛國志士。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