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特朗普剛結束馬來西亞行程,專機一落東京就和高市早苗搭上線,核心聊的是稀土合作,一場排擠中國的豪賭悄然而至,他們拉上澳大利亞湊成鐵三角:澳出礦、日給分離制造技術、美拿國防訂單兜底。
![]()
這 “資源 - 技術 - 市場” 閉環看著完美,可中國主導這行幾十年,從開采到加工的體系化優勢不是短期能趕的,這鐵三角真能撬動?
紙上談兵的產業鏈
這個稀土聯盟的規劃里畫好了完整產業鏈,從礦源一直到最終產品都包含在內,打算先從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礦源入手,建分離廠,再去美國俄亥俄州設磁體廠,專門生產高性能的釹鐵硼和釤鈷磁體。
![]()
而稀土行業有一條明顯的分界線,即輕稀土和重稀土,美國的MPMaterials公司雖然在輕稀土的分離上有所成就,但在重稀土的精煉方面,整個聯盟幾乎沒有能力,這恰恰是該計劃的關鍵問題。
現代國防領域的關鍵技術,比如F-35戰斗機和愛國者導彈,其高性能磁體得靠重稀土支撐,全球百分之九十二的高純度重稀土精煉產能,基本全由中國掌握。
![]()
這樣一來,聯盟的計劃在初期就忽略了這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另外工業化進程并非一蹴而就,雖然日本承諾轉讓稀土回收技術,但對從零開始、大規模、低成本地精煉礦石的經驗相對有限。
在西方搞一座稀土精煉廠,不光得投20億美元,還得等長達十年的環保審批,這讓聯盟的計劃要面對技術、時間兩重難題,看著有點不切實際。
![]()
現階段美國稀土企業在加拿大的礦山尚未開始生產,之前計劃建設的分離廠和磁體工廠,也全都處在初步規劃階段。
川普之前說過,美國的稀土要在一年內實現供應充足,這話聽著更像句政治口號,不是現實里能落地的產業計劃。
![]()
日本賠了夫人又折兵
在這場稀土合作中,日本的角色頗為尷尬,根據美國稀土企業REAlloys與日本政府機構JOGMEC簽署的協議,日本不僅要將自己多年來積累的稀土分離和磁體制造技術轉讓給REAlloys。
還得承諾長期采購這家公司的產品,說不定還要提前定好價格和采購量,這就說明日本不光要給技術和資金支持,還得擔起市場份額的責任。
![]()
但日本能控制的東西幾乎沒有,上游的礦產資源掌握在澳大利亞等國家手中,下游的市場則由美國的國防訂單和內需決定。
日本在整個產業鏈中處于“夾心層”位置,既沒有資源定價權,也沒有市場主導權,最終只能充當一個純粹的技術和資本輸出方。
![]()
高市早苗政府或許試圖通過這種技術支持,換取美國在其他領域的讓步,特朗普此行的另一目的,是推動日本兌現5500億美元的對美投資承諾。
而在稀土領域,日本無疑把自己的產業未來與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高成本項目捆綁在一起,它試圖通過依附美國來擺脫對中國的依賴,然而這種選擇卻可能讓日本陷入一個更深的經濟困境。
![]()
這事兒難免讓人想起一零年那場稀土危機,當時中日外交上起了摩擦,我們國家暫時停了對日本的稀土出口,日本工業跟著受了重挫。
即便十多年過去了,日本在尋找稀土替代品上不斷使勁,可到 2024 年,它對中國稀土的依賴度還是有 80% 那么高。
![]()
這次合作看似是日本的選擇,但歷史的教訓卻警示它,依賴他國的資源可能會為經濟帶來更大的不穩定風險。
最終,日本的選擇似乎是在為短期利益做出妥協,卻也讓自己置身于一個高風險的局面,依賴美國的稀土計劃,能否帶來真正的產業獨立和穩定供應,仍然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
無法繞開的中國生態
美日澳三國的稀土聯盟最大的誤判在于它們仍然把中國當作一個“礦產供應國”,它們試圖繞過中國的稀土資源,但實際上它們面對的并不僅僅是一個礦山,而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產業生態系統。
中國的反制措施早已超出了簡單的“斷供”范圍,今年的新規定明確指出,管制對象不僅限于稀土原材料,還包括了使用中國技術、設備,或含有0.1%以上中國稀土的海外產品。
![]()
這一舉措直接打擊了整個產業鏈,不僅局限于“礦產鏈”,還延伸到了“技術鏈”和“產業鏈”,這意味著什么呢?
即便REAlloys在北美建設了工廠,使用了先進的技術,但如果核心設備來自中國,例如占全球市場九成份額的中國公司生產的離心萃取機,那么它生產的最終產品可能仍會受到中國管制。
![]()
管制清單中還包括了萃取槽、焙燒窯等關鍵設備及輔料萃取劑,這就是中國的“護城河”。
這二十年西方稀土產業走了下坡路,表面上瞧著是成本和環保出了問題,實則是中國靠著 “串級萃取理論” 和龐大生產規模,把分離成本壓到了西方的十分之一。
![]()
尤其重要的是,我們國家是唯一一個能做到 6N 級別超高純度稀土工業化生產的國家,這種技術優勢不是一紙協議就能照搬的。
日本雖然可以轉讓一部分制造技術,但它自身仍然依賴中國的中間產品和設備,實際上其技術輸出是在中國產業基礎上進行的“二次開發”。
![]()
當美日澳三國簽署合作協議時,它們可能高估了政治意志的作用,卻低估了產業規律的力量,這種以金錢和協議為基礎的稀土聯盟,存在著能力與利益的不匹配,且外部還面臨中國這個無法繞過的產業壁壘。
在這場博弈中,日本顯然站錯了隊,它將自己的技術和未來押注在一個技術上不足、經濟上不可行、戰略上被動的聯盟上,幾乎看不到任何勝算。
![]()
這場圍繞“工業維生素”的博弈,讓任何試圖通過“脫鉤”來構建平行體系的努力,最終可能會因為違背經濟和技術的基本規律,而變成一場“政治正確、經濟失敗”的鬧劇。
真正的供應鏈抗風險能力,壓根不是 “去誰化” 的零和游戲,而是要在彼此依賴的前提下,找到能控制風險的共存辦法。
![]()
參考資料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