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劉春雄
校審丨汪海排版丨葛暢
![]()
縮量時代的增長
縮量時代這個詞,是我在方剛老師【新啤酒】群聊天時無意中說出來的。因為準確地表述了目前的時代特征,很快被大家接受。
但是,我認為這個詞很不好,帶有負向特征,傳遞出負向信息。很容易被甩鍋者利用。因為縮量,我也沒辦法。不增長似乎一下子變得正常了。
最近,我在一線調研發現,縮量時代仍然存在結構性增長。這讓我很興奮。我們完全可以借此重新布局營銷。
![]()
增長在哪里?
2013年之前,快消品行業整體是高速增長的。那么,什么領域增長最快呢?
答案是大眾消費品。
什么是大眾消費者?
就是所有人都是目標消費對象,所有終端在都銷售。比如可口可樂。
快消品一線品牌之所以成為行業頭部,就是因為抓住了大眾消費品。一線品牌的大單品,都是大眾產品。
深度分銷之所以成為影響中國最深,流行時間最長的營銷方法,就是它適合大眾產品全渠道覆蓋。一句鋪貨率,道盡了大眾產品的特征。
![]()
2013年至2020年,行業已經在縮量,但一線品牌仍然在增長。就是一線品牌利用強勢地位,成功地完成了對邊緣品牌的擠壓。壓貨、賣堆頭、陳列,讓中小企業沒法活,集體消失了。
正因為中小企業集體消失了,或者轉戰線上。于是,內卷變成了巨頭之間的內卷。其實,內卷在2013年之后就很嚴重,但一線品牌與邊緣品牌的內卷,畢竟與巨頭之間的內卷不同。不同規模的內卷,是大吃小。巨頭之間的內卷,相互毀滅。
近兩年,出現了一個新現象。行業沒有下滑,但巨頭反而在下滑。那么,一定有些領域,有些企業在增長,但被我們忽視了。
我們的調查發現,增長的是分眾產品,而分眾產品不在一線品牌的視野之內。
過去,我們把企業分一線品牌,二線品牌,三四線品牌,或者分為高端、中端、低端,隨著大眾產品的普及,以及二三線品牌的消失,或者一線品牌下沉導致中低端消失,行業細分開始變化。
大眾、分眾、小眾,成為新的細分邏輯。
大眾在縮量,小眾太小,分眾成為新增長點。
啤酒五巨頭在縮量,但精釀啤酒在增長。比如,金星精釀一年就有20億的銷量。
乳制品雙霸在縮量,但新供應鏈渠道在增長。
副食行業,方便面在下降,但是,螺螄粉、酸辣粉、自熱火鍋、自熱米飯、速食意面、方便粉絲/米線、速食粥/湯、粉面菜蛋、板面、酸湯面葉等都在增長。每個一個分眾領域的品類冠軍,都有10億以上的銷售額。
在縮量的大眾領域,必然內卷;在增長的分眾領域,銷售必然增長。
縮量時代的增長,就是結構性增長。每個行業,都有數個或數十個在增長的分眾。正是它們的存在,加速了大眾的縮量。
很多經銷商放棄一線品牌,甚至清空大牌。卻緊緊抓住小品類冠軍。因為分眾在增長,渠道也有利潤。
但是,一線品牌卻對增長的分眾無能為力。分眾的規模雖小,無法與大眾相比。但是分眾卻很多,總量并不少。一線品牌的深度分銷體系為大眾產品而設,很難轉換軌道進入分眾領域。
![]()
抓手是什么?
大眾產品的增長,抓手非常明確,就是深度分銷。深度分銷的目標是高覆蓋率,所以,KPI考核一定要考核鋪貨率。業務員打卡,巡回拜訪,都是為了保證鋪貨率。
但是,這個抓手卻抓不住分眾。分眾之所以是分眾,就在于它沒有鋪貨率,只有精準鋪貨。我們叫鋪準率。而且即使鋪準了,也不一定動銷。因為分眾是沒有品牌知名度的,缺乏品牌驅動的渠道,鋪貨也沒有動銷。
分眾的抓手有兩個:一是高勢能渠道;二是高勢能場景。
高勢能渠道,包括商超調改店、零食集合店、品牌旗艦店、即時零售等。這些渠道,現在統稱為新供應鏈渠道。因為它背后有強勢零售品牌的背書,所以,即使本身品牌知名度不夠,照樣能夠熱賣。
![]()
商超調改店,好處是:只要進入某個大店,就有人“抄作業”,然后進入更多的門店。根本不用鋪貨,一個公司幾個人就搞定了。
商超調改店普遍采取“寬類窄品”策略,簡直就是為分眾量身定做。因此,分眾產品占比較多的企業是受益的。
零售集合店,總部統一進貨,然后同時鋪向全國萬家門店。同樣不需要鋪貨率。
分眾產品旗艦店,與大眾產品做銷量不同,品牌旗艦店的價值是提升勢能,不以銷量為考核目標。分眾產品旗艦店推新品、做高端、做品牌推廣,商業價值與普通電商不同。
高勢能場景,大約只占消費場景的1%,但是,卻能發揮1990的作用。1%的高勢能場景,激活9%的勢能場景,帶動90%的動能場景。
當高勢能渠道和高勢能場景被激活,那么,線下的鋪貨不再困難,因為有C端的拉動,并不需要考核鋪貨率,只需要按照OBPPC的邏輯,精準鋪貨,產品與渠道匹配即可。
![]()
組織是什么?
傳統營銷組織,包括市場部(品牌部)和銷售部。一個負責品牌驅動,一個負責渠道驅動。
現在,這兩大組織都面臨驅動力喪失的問題。因為大眾媒體失勢,所以品牌部已經廢了,市場部正在廢掉過程中。
因為深度分銷喪失渠道驅動力,有的銷售部在大規模裁員,但發現裁員只能節省費用,根本不解決增長問題。
![]()
我們在服務分眾產品的過程中發現,抓手在變化,組織也要變化。做大眾產品的深度分銷組織做不了分眾產品。
抓手在高勢能渠道,那么,把新組織建起來,專門負責高勢能渠道。
抓手在高勢能場景,那么,我們就建立新組織。比如,名仁蘇打水就建立了一個稱為鐵三角的組織:場景專員+傳播官+城市經理。
場景專員,負責高勢能場景運營;傳播官,負責同城傳播和UGC傳播;城市經理,負責分銷。
品牌部(市場部)的品牌驅動力喪失,我們就建立場景部,負責線上線下的UGC傳播,打造互聯網品牌或IP。
企業肯定無法用2b組織,承擔2C職能。肯定不能用鋪貨率完成高勢能場景和高勢能渠道的激活。渠道和場景的新抓手,只有新組織才能承擔新職能。
![]()
核心動作是什么?
一線品牌,覆蓋全國數百萬家門店,運用了上萬名2b業務員。但是,消費場景肯定比終端數量更多,那么,豈不是需要更多的2C人員?
錯了,bC一體化要用更少的人做更有效率的事。高勢能場景有強大的溢出效應,所以,場景營銷是進一步,進場景,運營C端;撤半步,激活b端。效率更高。
bC一體化,意味著同一個人,既要做b端分銷,也要做C端運營。但是,只有1%的高熱能場景是符合場景運營條件的。場景激活了C端,自然也激活了b端和B端。b端與C端的匹配,最好由同一個人完成。
為什么做2b與做2C的人不能分開?因為bC一體化,要求b端和C端雙向激活。這是在品牌驅動力和渠道驅動力喪失的情況下,重建雙向驅動力的必然結果。
鑒于目前很多2b深分已經形成了深分習慣,改造很困難。我們建議企業在組織上建立“教練組”,由教練組負責在一線陪伴式改造,否則,動作改造的失敗率很高。
基于場景的bC一體化的核心動作,包括以下幾方面。
第一,選擇高勢能場景。典型的高熱能場景,可介入,可交互,場景傳播性強。
第二,在場景與用戶交互,在場景體驗中共創價值,共同傳播。交互和體驗動作,視產品而定,視場景不同而定。沒有統一標準。
第三,在場景中發現KOC,激活KOC,觸發傳播。
第四,在高勢能場景激活的情況下,按照溢出路線圖,激活更多場景。
![]()
KPI考核什么?
KPI考核的邏輯是:想讓員工做什么,就把什么定為KPI。KPI是對員工正確行為的獎勵和肯定。
![]()
由于深度分銷踐行20多年,深分KPI的標準化、長期化,帶來被固化的嚴重后果。不同企業的KPI,除了績效指標外,動作指標幾乎沒區別。
當圍繞分眾產品的抓手、核心動作發生變化時,KPI考核也要變化。由于分眾產品場景激活的核心動作具有快速變化的特征,因此,KPI考核也有階段性,快速變化性。但是,想讓員工做什么,就把動作視為KPI的原則沒有變化。
未來的KPI考核,要考慮階段性目標、階段性動作、階段性KPI。安排工作、下達指標、KPI考核,三者統一即可。當然,這樣KPI考核的復雜性增加了,管理難度也增加了。
![]()
環境變了,一切都得變
冬天到了,不要穿夏天的衣服。環境變了,一切都得變。
互聯網替代了大眾媒體。傳播環境變了,品牌環境變了。
分眾在替代大眾,目標用戶變了,增長點變了,深度分銷模式也要變。
新增長、新抓手、新動作、新KPI,是上述一切變化的必然結果。
不與過去決裂,就無法邁向新世界。
時代變遷,一代老人謝幕,一代新人入場,新陳代謝,歷史必然。
營銷最大的法則是進化論,不能適應環境變化,就要淘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