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峨眉山,很多人腦海里浮現的,可能是云霧繚繞的金頂、普賢菩薩的金身佛像,還有清晨鐘聲回蕩山間的空靈意境。但當你真正踏上這座“佛國圣地”,卻很可能被現實兜頭潑下一盆冷水。
不是山不美,也不是佛不靈,而是你剛一邁進景區,錢包就像進入了“燒香模式”——劈里啪啦往外掏錢,燒的不是香,是人民幣。
有游客在社交平臺上吐槽,說自己帶著家人去峨眉山“朝圣”,結果一圈下來,花了將近兩千塊,感覺比去東南亞還貴。
![]()
你以為他說夸張?不妨咱們來簡單算一筆賬:門票160元,景區大巴90元,金頂索道120元,這些是基礎費用;如果你還想進萬年寺拜一拜,再來個“香花券”10塊;餓了渴了,山上的一瓶水可能就得8塊,一碗面30起步。
更別提那讓人直冒冷汗的“香火”消費——普通香300,吉祥香888,至尊香?不好意思,價格你得單問。
問題是,燒香拜佛本是件心誠則靈的事,但在峨眉山,你卻不得不先算算自己錢包的“誠意”夠不夠。有游客調侃:“金頂朝圣,錢包先渡劫。”
更有一位河南大哥的視頻在網上火了,他帶著母親上山燒香,結果母親因為香錢太貴沒舍得點香,轉眼卻看到工作人員把別人燒了一半的香都給“回收”了,理由居然是“影響觀瞻”。這哪是佛門凈地,分明是商業戰場。
我們必須承認,景區運營確實需要資金支持,索道、基礎設施、衛生維護,這些都不是小數目。但問題的關鍵在于,峨眉山的收費邏輯已經不是“合理覆蓋成本”,而是徹頭徹尾的“拆分式盈利”。
你買了門票,卻只能進山,想登頂?加錢。想拜佛?再掏錢。想點香?恭喜你,進入高消費區。就像有導游說的:“門票不高是表象,核心景點全靠二次消費掙錢。”
這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整個景區運營思路的問題。根據公開數據,峨眉山景區每年的門票和相關旅游收入高達十幾億元,但真正留給寺廟和文物保護的比例卻少得可憐。萬年寺的一位老和尚曾說,他們想修一尊破損的佛像,還得打報告、層層審批,而景區方更關心的是“索道是否正常運營”。這話聽著讓人心酸。
![]()
更諷刺的是,很多信眾本是帶著虔誠之心來拜佛,卻被層層“收費墻”勸退。有網友說得直白:“這哪是佛祖要錢,是景區要錢。”一個真正有文化底蘊的宗教圣地,應當以一種溫和、包容的方式對待信眾,而不是像銷售員一樣,盯著游客的每一分預算下手。
如果一個景區靠信仰“變現”,靠文化“圈錢”,那它就已經失去了作為精神場所的根本意義。
我們當然不反對適度商業化,畢竟旅游產業也要吃飯,但問題是分寸感。就像你去餐館吃飯,可以接受明碼標價,但不能接受你點了個套餐,結果每道菜還要額外計費,連餐具都要收費。
峨眉山的問題就在于,它把游客當成了“流動的韭菜”,把信仰當成了斂財的工具,把文化當成了生意的外衣。
佛門凈地,何以變成“利潤洼地”?
很多人說商業化是旅游景區的“必由之路”,這話沒錯。但問題在于,商業化不等于唯利是圖,更不等于把文化、信仰、情感這些原本無價的東西,變成明碼標價的商品。
峨眉山之所以引發巨大爭議,并不是游客不愿意花錢,而是大家越來越感受到一種“被套路”的不適感。這種不適,不只是經濟上的“貴”,更是一種心理上的“背離”。
你說去一趟峨眉山,花幾千塊算奢侈旅游嗎?其實也不算。關鍵在于,你花的錢是不是花得值?是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不是花了錢還能收獲心靈的寧靜?
![]()
現在的情況是,游客花了錢,卻買來了煩躁和失望。甚至有些人說:“我走到金頂,不是拜佛,是在拜價格表。”這就已經不是體驗不佳,而是徹底“走味兒”了。
更令人費解的是,峨眉山并不是沒得選。看看其他同為宗教圣地的景區,人家是怎么做的?普陀山,雖然門票也不便宜,但至少在香火這件事上,人家有底線。
寺廟門口就寫著“免費香三支,心誠則靈”,如果你愿意花錢點高香,那是你的選擇,而不是你的義務。再看黃山,門票也挺貴,但各項消費清晰明了,挑山工的待遇不斷提高,游客也愿意為這份“透明和尊重”買單。
反觀峨眉山,不僅香火貴得離譜,就連廁所、休息區、導覽服務,很多都要“掃碼關注”才能用。你會發現,整個景區像是一個精密設置的消費迷宮,每走一步都要掏錢,每個角落都在提醒你:“你還沒完成本次消費流程哦!”
這其實揭示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當一個景區失去了對文化的敬畏,對游客的尊重,它所剩下的就只是一門生意。而作為消費者的游客,也早就不是十年前那個“被動接受”的群體了。
現在的人信息獲取能力強、維權意識高,稍有不滿就能讓一條視頻、一篇文章在網上掀起千層浪。
峨眉山的網絡口碑早已從“人間仙境”變成了“高消費重災區”,這并不是偶然。當越來越多的游客在網上留言說“再也不會來了”,當越來越多的信眾開始質疑佛門的清凈是否還存在,景區管理方是不是該反思一下:我們到底是在經營文化,還是在消耗文化?
有人說,香火錢本該是信眾自愿的心意表達,但如今卻變成了景區的“收入KPI”;有人說,佛門原本是避世修行之地,如今卻像極了一個高端商場,和尚不念經,忙著“講解套餐”;也有人說,峨眉山的風景確實無敵,但再美的山水也擋不住游客心里的“霾”。
事實上,真正讓一個景區走得長遠的,從來不是“狠宰一刀”的利潤,而是口碑,是文化,是那份讓人愿意一來再來的情感連結。你可以賺游客的錢,但別賺得讓人難堪;你可以做商業運營,但別做得像詐騙現場。
![]()
佛光普照的地方,不該只照亮錢袋子
峨眉山的問題,說到底,不只是“貴”那么簡單,而是整個景區在商業化與文化之間的平衡失控了。當一個原本承載信仰和文化價值的地方,被過度包裝成一個“高消費景點”,它就不可避免地失去了本應有的莊重和敬畏感。
游客不是不能接受收費,但大家更希望看到的是合理的價值交換,是透明的消費路徑,是文化與商業的共贏,而不是“信仰被消費”“文化被切割”。
峨眉山的管理者應該意識到,現在的游客早已不是“你說什么我信什么”的時代,而是“你做什么我看得清清楚楚”的時代。
或許峨眉山真的該放慢腳步,重拾那份“佛國凈土”的初心。適當壓縮不合理的消費項目,提升服務體驗,讓寺廟真正成為信仰的歸宿,而不是景區的“盈利部門”。
同時,也可以借鑒其他景區的做法,提升透明度、加強文化傳播,而不是讓游客在燒香前先燒腦,在拜佛時先拜價。
畢竟,真正打動人心的,不是香有多貴,而是那縷香火背后的安心與尊重;不是金頂多高,而是站在山巔時,你是否覺得心靈得到了片刻的寧靜。如果一個景區能做到這一點,哪怕門票再貴,大家也愿意買賬。
而如果它只想著“如何從游客口袋里掏錢”,那就別怪游客用腳投票,把你從“心靈圣地”變成“黑榜景點”。佛光普照的地方,不該只照亮錢袋子,也該照一照那些,還愿意仰望的人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