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智庫突然跳出來,建議歐盟對中國搞懲罰性DUV光刻設備出口禁令,理由是中國剛收緊了稀土管制,可荷蘭ASML的財報顯示,第三季度來自中國的訂單占比高達42%,單季光靠中國就賺了24億歐元。
荷蘭想靠禁令報復稀土管制,又不得不靠中國訂單撐業績,面對這么擰巴的局面,荷蘭政府到底該聽智庫的狠招,還是保ASML的飯碗?被夾在中間的ASML,又該怎么熬過這場左右為難的危機?
![]()
歐洲智庫這次喊著要搞懲罰性DUV光刻機禁令,表面看是為了反擊中國的稀土管制,可其實全是漏洞,他們只盯著中國卡稀土,壓根沒看清ASML早跟中國市場綁得死死的了。
更何況中國收緊稀土管制可不是突然找茬,而是對荷蘭一直加碼光刻設備管制的回應。
稀土可不是普通材料,是ASML光刻設備的心臟零件,設備里的激光組件,必須用釹、鏑這些中重稀土才能穩住功率,沒有這些,就算是最先進的DUV機器也轉不起來。
但全球90%以上的中重稀土都產自中國,這意思很明顯,ASML的生產線,早被中國捏住了關鍵一環。
![]()
可歐洲智庫好像完全沒考慮這層關系,2025年第三季度,ASML光靠中國訂單就拿了24億歐元營收。
要是真按智庫說的全面禁售DUV,ASML首先要面對的就是近一半訂單沒了,早在2024年12月ASML就發過預警。
光是現有的管制措施,就會讓他們2025年損失30-35億歐元銷售額,中國市場的貢獻預計從之前的15%以上跌到20%,要是再加個懲罰性禁令,這損失只會更嚇人。
更荒唐的是,智庫沒搞明白,DUV設備不是中國求著買,而是ASML離不開中國市場。
![]()
全球半導體行業里,28nm芯片是剛需中的剛需,汽車的電控系統、工業控制設備、普通家電的芯片,都得靠28nm產能撐著,而生產28nm芯片的核心設備就是DUV。
中國又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最大的電子消費品市場,對28nm芯片的需求只會增不會減,這也是ASML不敢丟中國訂單的核心原因。
智庫滿腦子想報復,卻把ASML的生存根基拋在腦后,這樣的建議,說它是昏招一點不冤枉。
歐洲智庫敢提這種建議,背后其實是荷蘭這兩年對中國光刻設備一直下狠手,可荷蘭政府看似強硬的管制,每一步都在把ASML往火坑里推。
![]()
荷蘭對中國的設備管制,得從2023年那波說起,那年6月30日,荷蘭政府突然公布出口管制新規,9月1日就火速執行,直接把ASML最先進的浸沒式DUV系統劃進了管控名單。
雖然之前美國只卡著EUV高端光刻機不讓賣,中國企業還能靠DUV生產14nm和28nm芯片,荷蘭這一步,等于直接斷了中國中高端芯片的后路。
荷蘭政府嘴上說這是自主決定,但背后卻是美國在遞話,當時美國剛通過《芯片與科學法案》,就是要逼著盟友一起封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路。
ASML就這么被拽上了政治戰車,只能發聲明說以后賣DUV得先過政府這關。
![]()
到了2024年,管制更是變本加厲,1月1日剛過,荷蘭政府就撤回了一批已經批準的對華出口許可證,尤其針對分辨率90nm或更細的DUV機器。
這些設備正是中國企業生產28nm芯片的關鍵。ASML沒辦法,只能停掉部分發貨,不少中國客戶的產能計劃直接泡湯。
可ASML自己也不好過,消息一出來,股價直接跌超10%,投資者用腳投票,顯然不看好這種丟市場換政治正確的操作。
更絕的是,荷蘭連售后都不放過,2024年10月23日,在美國的推動下,ASML被要求停止對中國已安裝設備的維修。
![]()
這招簡直是釜底抽薪,就算中國企業之前買了機器,壞了沒人修也只能當廢鐵。
中國企業只能緊急找本土維修隊頂上,雖然技術上還沒完全跟上,但好歹能勉強維持運轉,可ASML呢?這一下徹底丟了中國客戶的信任,原本能長期賺錢的維修服務合同,成了沒人敢簽的燙手山芋。
2025年1月15日,荷蘭又加了一把火,宣布從4月1日起,把更多半導體設備納入管控,連老型號DUV都沒放過,明擺著要堵死所有漏洞。
但這套組合拳下來,最難受的還是ASML,2024年12月公司就預警,2025年這些管制會讓他們損失30-35億歐元銷售額。
![]()
荷蘭商會也看不下去了,公開呼吁政府好好算算經濟賬,中國市場占ASML全球營收的15%以上,這么砍下去,跟自斷臂膀沒區別。
ASML的CEO溫寧克早就愁得不行,在投資者會議上警告,管制太嚴只會逼中國加大自主研發,到最后ASML會徹底失去這個重要市場,連全球壟斷地位都得受影響。
面對荷蘭的狠勁和歐洲智庫的糊涂建議,中國沒干等著,反倒走出了反制加自研的雙線破局路,既掐住了ASML的供應鏈軟肋,又按自己的節奏突破了技術封鎖。
2025年10月,中國亮出反制的底牌,收緊稀土管制,這一下直接戳中了ASML的軟肋。
![]()
因為ASML每臺DUV設備的激光組件,都得用至少5種稀土元素,要是沒了中國供應,就算能找到替代來源,成本也得翻好幾倍,而且短期內根本補不上缺口。
但中國沒把希望只放在反制上,而是靠自主研發撕開了封鎖的口子,過去三年,中國半導體產業鏈一步步突破。
2024年中,28nm設備的國產化就有了眉目,光刻膠、離子注入機這些關鍵材料和設備,都達到了28nm生產要求。
到2025年,半導體設備自給率預計能到35%以上,雖然核心光刻技術還需要時間,但外圍組件已經能頂上來,不用再完全依賴進口。
![]()
而且中國的布局遠不止補缺口,而是在建產能,計劃新建的37個晶圓廠,就是瞄準了28nm等剛需節點的產能缺口。
長三角、珠三角這些電子產業密集的地區,每個晶圓廠都能覆蓋周邊的汽車、家電企業需求,有了市場需求托底,技術突破只是時間問題。
中國的破局,從來不是跟荷蘭對著干,而是你不讓我買,我就自己造,就像人民日報說的,強權買不了和平,那些想靠鎖喉讓中國窒息的人,反倒教會了我們怎么在缺氧環境下自己造氧。
現在的情況很清楚,荷蘭卡得越緊,中國自研的節奏越快;ASML越猶豫,中國本土設備廠商的機會就越多。
![]()
ASML不是荷蘭的附屬品,而是荷蘭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里的核心籌碼,要是真聽了智庫的話,對中國搞懲罰性DUV禁令,先撐不住的肯定不是中國芯片產業,先垮的只會是ASML。
要知道,中國不是只買不造,而是邊買邊造,ASML現在還能靠42%的中國訂單續命,可再過兩年,等中國自給率突破50%,這份續命錢恐怕就沒了。
而對中國來說,這場封鎖早就不是能不能造芯片的問題,而是多久能造好的問題。
從2023年被卡DUV,到2024年28nm國產化,再到2025年稀土反制和晶圓廠擴建,中國走的每一步都很穩。
![]()
我們沒急著跟荷蘭硬剛,而是靠內生動力慢慢積累,靠市場需求托底技術,這樣的節奏,遠比一時的禁令更有后勁。
但科技戰里從來沒有單向贏家,荷蘭下狠手,封不住中國的芯片路,只會把ASML推向深淵。
歐洲智庫出昏招,報不了稀土管制的仇,只會讓歐盟在半導體產業鏈里更被動。
而中國用實際行動證明,靠封鎖擋不住產業升級,反而會激發更強的創新動力。
![]()
最后誰能笑到最后?答案其實早藏在數據里,中國半導體設備自給率從0到35%,用了5年,ASML中國訂單占比從15%到42%,用了3年。
而荷蘭政府要是繼續犯錯,可能只用1年,就會失去自己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里最珍貴的籌碼,時間,從來都站在堅持自主創新的這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