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歲的王先生體檢時查出頸動脈斑塊,看報告寫“軟斑塊”就慌了,以為要中風,連夜掛號。醫生看了他的檢查單后告訴他:先別慌,斑塊不是絕癥,先做評估再干預。
![]()
查出斑塊感覺天塌了?其實它很常見,年輕人也可能中招
很多人覺得“頸動脈斑塊是老年人的專屬”,其實這種想法并不全面。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斑塊的發病年齡正在逐漸年輕化。
要說明的是,大部分斑塊在早期都是“穩定斑塊”,就像結在血管壁上的“硬疙瘩”,不會輕易脫落,也不會突然堵塞血管。只有少數斑塊是“易損斑塊”,會增加中風風險。
![]()
查出頸動脈斑塊別慌,先做3項評估來確定風險
很多患者查出斑塊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就開始吃降脂藥,其實這是不對的。不同危險等級的斑塊,干預方法完全不同。在制定方案前,必須先做好這3個評估,精準判斷風險。
1、斑塊性質,看是“硬斑塊”還是“軟斑塊”
簡單來說,“硬斑塊”就像血管壁上結的“老繭”,不容易破裂,風險相對較低。
“軟斑塊”則像“豆腐渣”,很容易破裂,一旦破裂,就會形成血栓,血栓脫落就可能堵塞腦血管,引發中風。
![]()
2、狹窄程度,看血管堵了多少
超聲檢查也能明確血管狹窄程度,狹窄程度<50%為輕度,這個階段血管供血基本不受影響,通常不會有明顯癥狀,風險較低;狹窄程度在50%-69%為中度,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頭暈、乏力等腦供血不足的癥狀。
狹窄程度≥70%為重度,此時即便斑塊穩定,腦供血也會嚴重受限,甚至可能需要手術干預。
這里要提醒大家,狹窄程度不是唯一的判斷標準,有些患者雖然狹窄程度輕,但斑塊是易損的軟斑塊,風險反而比狹窄程度中度的硬斑塊高。
![]()
3、全身風險因素,看有沒有“幫兇”
頸動脈斑塊不是孤立存在的,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吸煙、肥胖、家族史等,都是斑塊進展的“幫兇”。比如有高血壓的患者,高壓血流會持續沖擊斑塊,加速斑塊破裂;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內皮修復能力差,會讓斑塊長得更快。
![]()
醫生透露:頸動脈長斑塊做好4件事,有機會縮小斑塊
很多患者最關心的問題是“斑塊能不能縮小”。答案是:能!尤其是軟斑塊和輕度狹窄的斑塊,通過以下4件事,堅持下去,很多人會發現斑塊縮小或穩定了。
1、飲食、運動雙管齊下
飲食干預核心是控“壞膽固醇”:要避開反式脂肪、高糖食物和加工肉類;多吃堅果、亞麻籽、深海魚等含Omega-3的食物,燕麥、芹菜等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以及大豆、堅果等含植物固醇的食物,幫助調節血脂。
日常可遵循“清淡不單調”原則,比如早餐燕麥配雞蛋,午餐雜糧飯配肉菜,晚餐雜糧粥配涼拌菜。
運動能提升“好膽固醇”,幫助清除血管壁上的“壞膽固醇”,但要因人而異:輕度狹窄、斑塊穩定者,每周5次、每次3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
中重度狹窄或斑塊不穩定者,要避開快跑、爬山等劇烈運動,選散步、太極拳等溫和方式,每次20分鐘、每周3-4次,且需有人陪同。
![]()
2、規范用藥,阻止斑塊“惡化”
很多患者擔心他汀類藥物有副作用,比如肝損傷、肌肉疼痛,其實只要在醫生指導下規范服用,定期復查肝功能和肌酶,副作用的發生率很低。而且和斑塊破裂引發的中風風險相比,藥物的獲益遠大于風險。
3、改掉“傷血管”習慣,給斑塊“剎車”
除了飲食和運動,一些不良習慣也是斑塊進展的“加速器”,必須改掉。
最該提到的就是戒煙,吸煙會釋放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直接損傷血管內皮,加速斑塊形成和破裂。另外像酗酒、熬夜等等的不良習慣也都要杜絕。
![]()
最后提醒大家,一定要定期復查,輕度斑塊每年查一次頸動脈超聲,中重度斑塊每3-6個月查一次,及時了解斑塊變化。記住,頸動脈斑塊的管理,“堅持”比“著急”更重要,只要科學應對,就能守護好血管健康,遠離中風風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