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萬家德國企業,正集體向中國"移民"。《德國之聲》直言不諱地表示:"中國已成為最大贏家。"
巴斯夫百億歐元投資、大眾關閉德國本土工廠、博世萬人裁員,這些曾經的德國制造業標桿企業為何紛紛把目光投向了中國?這背后究竟發生了什么?
![]()
德國制造的至暗時刻
德國制造業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困境。最直接的打擊來自能源價格的飆升,俄烏沖突爆發后,德國電價飆升至美國的五倍。對于那些高度依賴能源的化工、鋼鐵、汽車等支柱產業來說,這無疑是致命一擊。
看數據就清楚,德國 GDP 2023 年萎縮 0.3%、2024 年又萎縮 0.2%,2025 年增長預期還從年初的 0.3% 下調到了零。面臨連續三年經濟停滯,德國制造業的成本競爭力也正在快速流失。
全球化工巨頭巴斯夫,這家擁有150多年歷史的德國企業明確表示,由于能源成本過高,決定將全球最大化工基地建設項目轉移至中國湛江,投資額高達100億歐元。
![]()
更讓企業擔憂的是德國政治環境的不穩定,選舉前夕發生的候選人"離奇死亡"事件,更是加劇了市場的不安情緒。在這種背景下,尋找穩定的投資環境成為德國企業的迫切需求。
中國產業磁場
對于正在尋找新出路的德國企業來說,中國展現出了強大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首先來自成本優勢,中國的電力供應不僅穩定,價格也相對低廉,為能源密集型企業提供了喘息之機。
![]()
但更重要的是中國完整的產業鏈條。以汽車工業為例,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更在電動汽車產業鏈上形成了從電池生產到整車制造的完整閉環。對于正在向電動化轉型的德國車企來說,接近這樣的產業鏈意味著能夠更快響應市場需求,降低供應鏈風險。
中國1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也為德國企業提供了巨大商機,與美國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不同,中國市場對德國高端制造業產品,特別是汽車、工業設備和化工產品的需求依然旺盛。
![]()
比如江蘇常州金壇區的中德創新產業園,開園僅4年多,這里就吸引了76家德語區企業落地,總投資超過23億歐元,其中"隱形冠軍"企業占比達到60%。這些企業不再只是簡單的生產轉移,而是在中國建立起包括研發、生產、銷售在內的完整業務體系。
皮爾磁家族在選擇中國建廠時,曾請第三方公司在四五個城市進行評估,最終選擇了金壇區。"經過評估,金壇的區位優勢、產業優勢以及營商環境最終讓我們做出了這個決定。"公司工廠經理表示,中國工廠生產的產品質量絲毫不遜色于歐洲工廠,逐漸贏得了全球客戶的信賴。
![]()
從制造轉移到創新合作
值得關注的是,德國企業的"東移"并非簡單的生產轉移,而是一場深度的產業融合,這種融合體現在多個層面。
寶馬"新世代"電動車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與中國企業在動力電池、智能駕駛、"軟件定義汽車"等領域的合作,德國的技術積累與中國的市場需求形成了完美互補。
在人才培養這塊,德國有名的 “雙元制” 教育模式,也在中國落地生根了。金壇中等專業學校和德國手工業行會合作開了 “中德班”,專門為當地精密制造領域培養了大批技能人才。
![]()
在常州,30多家德企參與了當地新能源產業供應鏈體系,拉動新能源產業鏈年產值近800億元,帶動200家本土企業為德企配套服務。
勞施保施集團的決策更具前瞻性,這家高端汽車電磁閥領域的全球"隱形冠軍",不僅將生產基地設在中國,更是將最先進的汽車全主動懸架系統2.5版本項目首發地選在了中國。"集團的研發中心會放在中國,頂尖研發資源正在向金壇公司傾斜。"
![]()
雙贏格局
德企 “東移” 這股熱潮,說到底是全球制造業格局在發生深刻變化的信號。從現在中德合作的成果來看,雙方其實是互相受益的,德國企業能在中國找到穩定的生產環境,還能蹭上巨大的市場紅利。中國則借著引入德國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實實在在推動了自己制造業的升級。
今年的慕尼黑車展上,300多家德國企業和110多家中國企業一塊兒參展,直接成了展會的兩大主力。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希爾德加德?穆勒都坦言:“就算全球地緣政治有不少阻力,德中汽車產業還是貼得很近,尤其在智能網聯、自動駕駛和電動出行這些關鍵技術上,一直在穩步往前走。”
![]()
再看國內的蘇州工業園區,已經吸引了 150 多家德資企業來扎根,專門做智能傳感、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這些領域。近幾年,博世、SEW、恩德斯豪斯、蔡司這些德國大集團,要么在園區開新廠,要么追加投資、擴大產能,活脫脫成了中德技術和產業合作的樣板。
眼下,德國政府正推經濟振興計劃,打算砸 5000 億歐元搞基礎設施升級和數字化轉型。中國也在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朝著 “制造強國” 使勁。兩國在綠色轉型、數字化、人工智能這些領域,還有很多合作的空間。
![]()
往未來看,中德制造業的合作肯定會更深入。這種合作不光能幫兩國企業應對各自的難題,還能給全球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添把力。
就像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說的,中德汽車產業的 “雙向奔赴”,正在變成推動全球行業轉型的強大引擎。
而 17.6 萬德企選擇中國,背后其實是全球化時代產業合作的必然 —— 在變化里找機會,在合作里實現雙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