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的利物浦港口,總能看見一群面色亢奮的白人圍著販奴船打轉。他們盯著船艙里密密麻麻的黑奴,眼里算得不是人命賬,而是 “貨物” 的斤兩 —— 畢竟把非洲黑奴倒手賣到美洲,利潤能翻十倍不止。
![]()
但船的載重就那么點,路上還總有人病死損耗,這群貪得無厭的販子早就琢磨出了個一本萬利的妙招:把黑奴的衣服扒得一干二凈。
這事得從 “三角貿易” 的生意經說起。當時歐洲的工業品運到非洲換黑奴,黑奴運到美洲換蔗糖、煙草,再拉回歐洲賣錢,這條三角形航線藏著西方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臟水。
利物浦本是個荒涼漁村,就靠這生意發家,1771年城里三分之一的船都在干販奴的勾當,18世紀經這港口運走的黑奴多達150萬。可販子們永遠嫌賺得不夠,一艘297噸的 “布魯克斯號” 能塞幾百人,還總琢磨著再多塞幾個。
![]()
衣服成了第一個被盯上的 “眼中釘”。黑奴身上的破爛布衣看著不起眼,幾十上百人加起來重量可不輕。18 世紀的販奴船載重有限,多一斤衣服就少帶一個黑奴,這可是白花花的銀子。
有販子算過賬,一艘船裝四百個黑奴,光衣服就得占去一百多英鎊的載重成本,這錢能買十個黑奴了。
更絕的是,扒了衣服還能省管理成本 —— 衣服破了黑奴要問、丟了要找,水手們還得處理這些瑣事,搞不好還要加薪,資本家哪能容忍這種 “浪費”?干脆一刀切扒光,一了百了。
![]()
減少 “貨物損耗” 才是這操作的核心。跨大西洋航行要倆月,船艙夾層高度不足一米二,黑奴堆得跟沙丁魚似的,屎尿混在一起,極易生病。而黑奴衣服上的塵土病菌,正是傳染病的溫床。
販子們可不會花錢治病,生病的黑奴要么掉價要么直接扔海里,鯊魚總在船后跟著撿便宜。1753年利物浦坎列夫家族的四條船,運1210個黑奴就損耗了不少,后來他們學乖了,扒光衣服加塞人數,反而賺得能再買12艘船。
據 “跨大西洋奴隸貿易數據庫” 統計,1514到1866年間被販運的1250萬黑奴里,不知有多少是靠這法子 “節省” 出來的。
![]()
這招還藏著心理控制的陰狠。1839 年 “阿姆斯塔德號” 黑奴起義,就因為當時他們還穿著衣服,有行動能力也有尊嚴念想。
販子們吸取教訓,扒光衣服讓黑奴徹底沒了羞恥心 —— 男女混住,連塊遮羞布都不給,只剩零碎帆布裹下體,反抗的念頭慢慢就被磨沒了。
到了美洲市場,赤裸的身體更方便 “驗貨”,買家像挑牲口似的掰牙看腿,涂了橄欖油的肌肉亮閃閃,衣服反而成了 “遮丑布”。奴隸販子巴波特在日記里直言不諱:烙完標記就扒光上船,這樣的 “貨” 才聽話好賣。
![]()
埃里克?威廉姆斯說大英帝國的大廈建在黑奴的勞動上,這話半點不假。馬克思也早點破,非洲變成獵獲黑人的場所,正是資本主義曙光的標志。
那些扒衣服的算盤聲里,藏著利物浦的繁榮、歐洲的工業革命,更藏著千萬黑奴的血淚。直到今天,當年奴隸輸出最多的非洲地區,仍是最貧窮的地方,這道傷疤,從來沒真正愈合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