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梧桐樹下寫代碼,風貌區內搞科研,咖啡館里開晨會,煙火氣中聊創新。
文 |阿布
梧桐樹葉和老房子是屬于上海的秋天的。今年,在這突如其來的深秋中,一座百年別墅限時開放,不容錯過。
10月27日,“城市邂逅鄔達克”主題展覽在上生·新所的孫科別墅內正式拉開帷幕,展覽將持續至11月23日。
![]()
孫科別墅
這是一座由鄔達克親手設計的建筑,傳說中他曾想自己入住(后來售予孫科)。在這樣一棟房子里參觀鄔達克主題展覽,就像是一次“回家”之旅。
![]()
展覽海報
設計大師的“宜居之地”是什么樣?
走進長寧區延安西路1262號,上生·新所的時尚與活力中,孫科別墅以一種優雅的姿態靜立一隅。紅色的筒瓦坡頂、螺旋形的煙囪、圓拱形的券廊……這座落成于1931年的建筑,散發著濃郁的西班牙風情,同時又在細節處融入了巴洛克式的華麗。
![]()
孫科別墅
本次展覽由長寧區文化和旅游局主辦,以建筑為媒,城市為舞臺,巧妙地將展陳內容與建筑空間本身的敘事節奏融為一體。
策展團隊以音樂的結構為靈感,設置了“序曲”“奏鳴”“變奏”“回響”與“合唱”五個章節,引領觀眾循序漸進地走進鄔達克的內心世界。
展覽的開篇“序曲·一曲初識”,將時針撥回1918年。
那一年,剛剛25歲的鄔達克,一個來自匈牙利的建筑師,在經歷了戰爭的顛沛流離后,逃亡至上海。這座正處于現代化進程中的東方都市,成為了他生命的轉折點和建筑生涯的真正起點。這個章節回答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鄔達克為何而來?他又為上海帶來了什么?
緊接著的“奏鳴·長寧私語”,則將宏大的城市敘事轉向了更為私密的個人生活。
如果說國際飯店、大光明電影院是鄔達克為上海譜寫的激昂交響,那么他在長寧的三座自宅——利西路宅、番禺路宅以及如今我們所在的孫科別墅,便是他與這片土地之間的私語。在這里,觀眾會看到一個作為“上海居民”的鄔達克,如何將生活美學一磚一瓦地砌進自己的家中。
展覽的核心章節“變奏·理想構曲”,則將視野從個體住宅擴展到一個完整的社區——哥倫比亞生活圈(Columbia Circle)。
回想20世紀初,上海城市擴張劇烈,鄔達克的前瞻性思考在此得以完整體現——他所構想的“宜居之地”,不是一棟棟孤立的別墅,而是一個包含了住宅、社交、休閑、娛樂等多元功能的有機社群。這個展廳集中呈現了哥倫比亞圈內十余種不同風格的花園別墅設計,讓人們看到鄔達克的“理想生活”。
展覽的后半部分,“回響·城市新生”與“合唱·眾聲‘安可’”,則將歷史的接力棒交到了今天。前者將鄔達克的歷史建筑與今天長寧的城市更新地標并置,用“光柵”形式凸顯巨大轉變;后者展出了“鄔達克建筑”主題長三角美術、攝影、文創大賽的獲獎作品,展現了當代藝術家們的再創。
![]()
2025“鄔達克建筑”長三角地區美術、攝影、文創設計大賽,攝影類獲獎作品 一等獎;作品名:息焉堂/作者:王志強
這不僅僅是一場關于鄔達克生平與作品的回顧展,更是一次關于城市文脈如何傳承與新生的深度探討。
鄔達克鏡頭下的“黃金時代”
要真正理解鄔達克,除了研究他的建筑圖紙,更需要走近他的日常生活。
本次展覽的亮點之一,便是珍貴影像資料的首次亮相。這些由鄔達克本人及其家人拍攝、珍藏的影像,如同一臺時光機,將我們直接帶回了上世紀。
展覽中,一段由鄔達克親手拍攝的DV影像尤為珍貴。這位建筑大師,同時也是一位敏銳的生活記錄者。在他的鏡頭下,我們看到上世紀20年代上海街頭的車水馬龍、市井百態。也看到了一個脫下建筑師光環,饒有興致地觀察著這座城市的鄔達克。
![]()
鄔達克結婚照
另一組重磅展品,來自鄔達克之孫的家族珍藏——一批拍攝于30年代的彩色照片。經過現代數字技術的精心修復,首次公開亮相。照片中,或許是鄔達克自宅花園里盛開的玫瑰,或許是午后陽光下家人們閑適的身影,又或許是他設計的建筑剛剛落成時的模樣。這些飽含溫度的色彩,讓我們得以窺見鄔達克生活中那些溫情而柔軟的瞬間。
展覽還完整展出了45幅哥倫比亞洋房的建筑圖。這些是鄔達克“理想社區”構想的直接證據。這些影像、圖紙和故事,共同證明了,鄔達克與上海這座城市之間,早已超越了建筑師與項目業主的關系。他將自己最好的年華、最成熟的設計理念,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全部向往,都毫無保留地獻給了這里。
![]()
長寧區《鄔達克XIN遇見地圖》
鄔達克為什么選擇長寧?
縱觀鄔達克在上海近30年的生涯,他三度遷居,最終都落腳于當時的“西區”,也就是今天的長寧區一帶。他最重要的私人住宅作品——哥倫比亞生活圈,也規劃于此。這不是偶然,而是他建筑理念與生活理想的必然選擇。
![]()
鄔達克哥倫比亞路57號舊居舊影
上世紀20年代,隨著上海市區的急劇擴張和人口密度的增加,鄔達克和當時許多中產及以上階層一樣,開始向西尋找更為靜謐、舒適的居住環境。當時的西區遠離市中心的喧囂,擁有更優越的自然環境和更寬裕的土地,這為他實踐“花園洋房”的居住理念提供了畫布。
他在這里設計的自宅,無論是利西路宅的英國鄉村風格,還是番禺路宅的西班牙風格,都強調建筑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擁有寬敞的庭院和良好的采光通風,這正是他對“家”的理想定義。
而哥倫比亞生活圈的誕生,則標志著他的思考從“理想的家”躍升至“理想的社區”。他不再滿足于設計一棟完美的房子,而是要創造一種全新的社區生活方式。他借鑒了當時西方最先進的“田園城市”規劃理念,試圖在上海打造一個集居住、社交、文化、體育于一體的高品質國際社區。社區內配套了哥倫比亞鄉村總會,設有游泳池、網球場、餐廳等設施,為居民提供了充足的公共空間。
這在當時的上海是一種創舉。它將西方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與上海的在地文化相結合,創造出一個既有私密性、又有社群感的居住范本。
![]()
昔日哥倫比亞生活圈內的泳池,至今保留在“上生·新所”
近一個世紀過去,長寧這片土地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鄔達克當年播下的“理想生活”的種子,卻以一種新的方式生根發芽。他設計的哥倫比亞生活圈建筑群,如今以“上生·新所”的名字獲得了新生,成為集文創辦公、商業休閑、文化藝術于一體的城市新地標。游泳池依舊碧波蕩漾,老洋房里飄出咖啡香氣……
“梧桐樹下寫代碼,風貌區內搞科研,咖啡館里開晨會,煙火氣中聊創新。”——這就是當下的長寧,也是對鄔達克理想最好的回應。他當年構想的那個可棲居、可交流、可共生的活力社區,在今天的長寧,以一種更開放、更多元的面貌得以實現。
![]()
新民一周 | “迎接統一,和平就來了”
“嚴重違背家庭人倫”!23歲男子伙同二人駕車撞死母親騙保
“歡喜哥”許紹雄因器官衰竭去世,幾天前還與愛女談笑風生
版權說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臺稿件, 未經正式授權一律不得轉載、出版、改編,或進行與新民周刊版權相關的其他行為,違者必究!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