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這1年,作為「新品牌」,大眾安徽的突圍路遇到很多困難!
盡管國內市場的新能源滲透率突破了50%,但合資新能源至今滲透率還沒過10%;彼時,大眾、小鵬的合作剛上馬,可用于上車的智能化技術基本處在停滯階段...很多人不說,但心里清楚:這1年,讓大眾安徽形成差異化的競爭優勢,是不可能的!
如今,新品計劃公布,依附者很快變成獨立者。人們很難再用“漠視”眼光看待這家企業的一舉一動,甚至不得不重新再審視大眾安徽——這家跨國車企現地化發展中,唯一專注于新能源領域的外資品牌,不僅完全依照本土節奏大幅縮減研發周期,還恪守全球最高環保的生產標準。
走完這段路,大眾安徽用了還不到3年!
30年前,跨國車企涌向中國,「合資經營」的概念普及!有人說,合資,是顧名思義,經營的背后才是跨國車企的早有預見——想在本土化進程中收獲成果,必須隨行就市、趨利避害。30年后,人們又說,成功企業從來沒有固定的套路和樣子,但如今再看,調整最快,動態能力最強的似乎還是大眾。
文|鍋斯傅
編輯|李佳琪
圖片來源|網絡
1
「透過」小鵬,大眾安徽究竟能看到什么?
2025年的中國新能源競爭,圍繞“智能進化”迭代出了2種怪相!一種是「應用」成了企業價值釋放的新戰場!軟件垂直應用端大幅增長的背后,是廠家簡單的把應用和功能堆砌在產品上,給用戶制造出一種“偽升級”的現象;另一種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合作變得更頻繁,智能仿佛通過嫁接,很容易就在車上得到實現,尤其當華為、Momenta、大疆成為相繼來到新型Tire1的深水區,帶來的是產品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人們無法想象對于這些汽車公司來說,未來一段時間留給它們除了“代工”還有什么新出路?
![]()
相比之下,大眾安徽卻成了市面上為數不多,按照底層架構重新梳理和打造產品的汽車品牌。基于集團與小鵬共同開發的架構,CEA是跨國車企歷史上首個「以中央計算單元+以太網作為共同方式」的電子架構體。算力高,智能功能穩定,數據更安全,最重要的是它具備夸動力平臺的兼容性,適配全動力車型。
曾經不止一個人問,大眾與小鵬的合作究竟能給大眾安徽這個品牌帶來什么?很多人不知道如何作答,說不出個所以然。畢竟,小鵬的座艙、智駕創新性更高。但大家別忘了,技術的適配要看應用場景的,而大眾在中國,是具備基于既有的產品特點和用戶需求,來迭代應用的。簡單說,就是自己很快開發針對性的應用,而不再像今天大多數企業對市面上已有的產品聽之任之。
![]()
例如「與眾07」,不僅智駕、座艙能夠通過政策OTA進行優化,電池管理、動力分配系統,車輛的充電速度、動力性能...也都有可以升級改進的空間。這是為什么當市面上的產品都在拼應用數量,大眾安徽給了明年即將問世的3款車直面硬鋼國內競品的底氣,背后都是技術驅動帶來競爭方式的改變。
但如果大眾安徽也拿采買來的功能去置入,就會面臨和很多企業類似的情況,很難在短期圍繞原架構去移。因為不同的模塊和功能存在不兼容的情況。可如果換到同一個電子電器架構上,消費者想體驗什么功能,大眾就能結合自己的產品需求去匹配功能。這或許是與小鵬合作后,大眾最希望拿到的結果!
![]()
當然,作為與小鵬聯姻的載體,很多人看不到,大眾安徽能有什么預判未來市場格局的戰略眼光!但大家別忘了,與小鵬合作簽約之初,除了股權,大眾還在小鵬的董事會預留了一個「觀察員席位」作為合作權益!這一個細節意味著,大眾不僅非常清楚小鵬的戰略決策和產品布局。甚至已經站在小鵬這家企業新勢力代表企業的立場上,把未來3-5年國內圍繞技術、功能迭代的方向做足了吸收和預判。
![]()
所以千萬別小看大眾安徽在新一代產品展現出的產品優勢!因為模塊化造車的精髓,就是要圍繞一款產品在底層技術上打磨極致后,再通過不斷迭代最終實現領先的,大眾甚至從不缺乏通過一些產品的“變種”來把產品的生命周期進一步拉長的經驗!
太陽底下從來沒有秘密,通過對外合作換來最終的商業成功,早就是這樣一家企業的商業經營法則。所以如果只拿功能水平來看安徽大眾接下來的產品,很多人的理解一定是不完善的!之所以在產品同質化現象異常嚴重的中國市場,大眾安徽會成為國內市場為數不多、挑重擔子、啃硬骨頭、接燙手山芋的的企業,目的就是代表大眾在中國,要做好源頭尋因,謀長效的樣本,要檢驗大眾還是否具備在中國長遠發展的可能。
2
人,是大眾安徽換回成果的「第一要務」!
「一家高素質企業,人永遠是第一發展力!」是李書福常掛在嘴上一句話。有著黃埔軍校之稱的吉利也用事實證明了:一切技術的落地和完善,離不開人才的支撐!近兩年,隨著消費型企業殺進汽車,現實卻時刻警醒輿論,甚至一次次向世人重新詮釋「法比人大」的另一層含義!但如果撕開包裝的濾鏡,那些接近L4、行業最低風阻的背后,又是人數不過幾十的研發人員,扛起一家聰明企業的殘酷現實。然而在合肥,大眾安徽卻死磕著所謂聰明人看不上的笨辦法。
![]()
熟悉大眾在安徽布局的人或許清楚,截至目前共有4家主體已經在合肥開展相關業務。分別是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VCTC)、大眾汽車(安徽)數字化銷售服務有限公司(DSSO)、大眾汽車(安徽)零部件有限公司。其中,VCTC與DSSO作為智能網聯汽車的研發機構和聚焦于智能電動化車型的銷售及服務的2家大眾的全資子公司。變相證明了圍繞研發、銷售,大眾嘗試掌握在華發展主導權的過程里,大眾安徽都是唯一載體。
據大眾規劃,2026年前后,VCTC將陸續擴充至3000人的研發團隊。事實上,從2024年4月開始,就有600人搬遷至合肥的云谷創新園,開始負責起大眾在合肥的研發工作。據不完全統計,預計先期入駐研發人員約1200人,在運營水平不斷提升后,員工總規模在年內已經達到2000人以上 。截至2025年9月12日,大眾安徽的員工總數也已經超過2100人。如果以智艙、智駕作為主要任務目標,目前大眾在安徽的人才規模,僅次于華為、比亞迪,與小鵬不相上下。
![]()
當然,數量不足以支撐大眾圍繞新架構在合肥的落地。從公開報道來看,過去1年左右的時間,還有有大量技術型人才在向大眾安徽靠攏甚至遷徙。有來自寶馬、博世、上汽大眾等企業的員工跳槽至大眾安徽,也還有來自狼堡總部、一汽大眾以及墨西哥大眾工廠的員工加入。就在此前大眾安徽在上海舉辦的招聘會上,公司HR接受了一定數量來自北美特斯拉的員工積極遞上的簡歷。
這或許變相解釋了,「與眾06」從設計到量產的周期為什么只有1年!都知道效率是考驗一家汽車企業生命力的第一標準,卻不知道,1年原本只是大多數車企圍繞生產進行調試的時間。因為對很多企業來說,在1年完成一款產品的生產全過程,幾乎就是件不可能的事兒!
![]()
比亞迪在新能源的產品迭代節奏快,海豹07的開發周期也用了23個月。產品從概念草圖到量產下線是21個月,就連特斯拉Model3的改款產品從立項到交付也用了22個月!但就在1年里,大眾安徽不僅圍繞研發、生產、供應鏈、物流體系完成了磨合,甚至完成了對既有渠道和對服務流程的改建和制定。這些背后的儲備,是大眾安徽在今天中國市場來能對手時間換空間的關鍵籌碼,也是后續產品能夠快速銜接的第一生產力。
3
「憋住」這口“打硬仗”的氣!
銷量,從來不是考驗一家企業綜合能力的唯一標準!因為簡單的數字,往往不能說明太多東西!作為一項投資性業務,持續發展才是「真功夫」。今天大家逢人會問,大眾安徽這家企業拼的到底是什么?多數人答案是:產品!這看上去沒什么問題,產品是基礎。但大家忘了,像大眾這樣的企業,補齊短板,產品上到底會和國內同類企業有多大差距呢?
看過大眾安徽與小鵬合作后即將推出的3款產品后,幾乎所有人對產品的感受,都是大眾趕上趟了!差別無非都是風格和功能特點上不同。這說明,相比產品本身,大眾安徽這家企業真正的含金量,就藏在過去這1年多的發展過程里!一位接近過合作項目的供應商說:“大眾安徽原本是要按照集團意愿堅持自己的電子電氣架構,但為了和小鵬的智能化優勢快速結合,專門成立了一個「聯合攻關小組」”,這個小組,每周三雷都要打不動要開“架構評審會”,與之有關的所有技術團隊包括中、德工程師在內,過去1年都在顆粒度級的研究小鵬的用戶OTA升級邏輯。
![]()
從首款產品「與眾06」推出,大眾安徽圍繞合肥攻破了現地化發展的供、產、銷、服4條關鍵鏈路!這說明,接下來新產品的推出,大眾安徽將實現從實驗產品向聲量產品的過渡。有意思的是,在2025年一整年,市場圍繞價格戰、輿論戰鬧翻了天,大眾安徽卻沒有被任何市場雜音破壞既有節奏,反而圍繞既有規劃,不斷去做體系的調整和適配。更有意思的是,這段時間里大眾安徽沒有再像傳統合資企業那般「坐、等、靠」去混日子,而是在保證既有產品品質的原則下,開始對創新型產品的無縫銜接。
![]()
去年底,大眾安徽已經開始針對原有生產線進行柔性化改造。把原計劃半年的沖壓、焊裝車間智能化升級壓縮在4個月內完成。如果在這段時間關注過國家專利局的注冊總數的人,還會發現,大眾安徽在新增的12項電動車相關專利中,就增加3項涉及“基于小鵬Xmart OS底層架構的車機交互優化”包括語音控制響應速度提升算法,以及2項則聚焦“800V高壓平臺與小鵬自研電池管理系統的兼容性測試”。
![]()
目的很簡單,對任何一家汽車企業:變,是為了更好的適應需要;不變,是為了履行承諾!接任大眾安徽CMO,陳競從金融業務重新回到前端的市場工作,連他自己都說,工作時長翻了幾倍還要多,但他卻堅持,沒有結果的努力不值得炫耀!和所有合資企業只“為結果論”不同,陳競希望大眾安徽更要重視過程!陳競要求,所有市場工作也必須充分結合產品,要技術發起。因為他很清楚,「造好車,賣好車」都要有前提條件,市場的工作不是和誰斗狠勁兒,但自己不能沒狠勁。1年內3款戰略產品,一家企業最終能不能承接住后面的成功,最后比的是一家體系的綜合能力,拼的是一絲不懈的狠勁、是精氣神!
「困難」往往是對一家企業、一個體系最好的壓力測試!熟悉大眾體系,也了解市場的真實需求的陳競,并不擔心大眾安徽,眼下是別人眼里那個所謂“無米之炊”空檔期,相反他看到,現在是大眾安徽可以從產品和技術上找出路,去總結經驗的好時候。大眾安徽也需要提前預演好路徑,不打沒準備的仗,道理更簡單,預則立,不預則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