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鵬NEXT P7已經上市一段時間了,外觀設計確實足夠大膽足夠科幻,不少消費者第一眼就被貫穿式尾燈的科技感吸引,但細看之下,這個設計卻藏著不少容易被忽視的隱患。從燈組尺寸到智駕燈布局,再到轉向燈的視覺提示,NEXT P7的尾燈設計在實用性與安全性上似乎打了個“折扣”。
![]()
最直觀的問題來自燈組尺寸。與傳統燃油車相比,NEXT P7的尾燈組寬度被壓縮至車尾寬度的三分之二,這種“纖細化”設計雖符合新能源車的簡約審美,卻有著幾個有問題的地方。首先尾燈長度超過后保險杠邊緣的設計,讓輕微追尾事故的維修成本大幅上升——后保險杠僅覆蓋車尾下沿,而尾燈模組卻延伸至車尾中部,一旦發生碰撞,保險杠的塑料材質雖能緩沖沖擊,但尾燈的LED燈帶和電路板極易損壞,單次維修費用可能超過3000元,是傳統車型尾燈維修成本的2倍以上。
![]()
智駕燈的位置設計則引發了更廣泛的爭議。NEXT P7將智駕狀態指示燈集成在車尾底部,距離地面僅30厘米,這一設計初衷是為后方車輛提供清晰的自動駕駛狀態提示,但在實際使用中卻暴露了致命缺陷。當車輛通過減速帶或非鋪裝路面時,智駕燈極易被濺起的泥水遮擋,甚至因石子撞擊導致燈罩破裂。由于智駕燈未納入國家強制標準,其亮度、顏色均無明確規范,部分車主反映夜間行駛時,智駕燈的淺藍色光線與倒車燈混淆,反而增加了后方車輛的誤判風險。
![]()
轉向燈的“存在感”同樣令人擔憂。NEXT P7的轉向燈采用直徑僅5厘米的圓形燈組,且未配備流光轉向效果,在白天強光下,后車駕駛員需貼近至10米內才能清晰識別轉向意圖。對比同級別車型,特斯拉Model 3(參數丨圖片)的轉向燈寬度達15厘米,且采用動態閃爍設計,識別距離超過30米。這種差異在高速變道時尤為明顯——有車主在車友群吐槽:“上次變道時,后車因沒注意到我的小轉向燈,差點撞上來,嚇得我手心全是汗。”
![]()
(現在沒有亮起來的地方是轉向燈,簡直是形同虛設)
從設計邏輯來看,NEXT P7的尾燈問題折射出新能源車“為科技而科技”的通病。當車企過度追求視覺沖擊力時,往往忽視了燈光系統的核心功能——安全提示。例如,貫穿式尾燈雖能提升辨識度,但若犧牲照明面積,反而適得其反;智駕燈雖能體現技術先進性,但若位置過低、無標準規范,則可能成為安全隱患。
![]()
對于消費者而言,NEXT P7的尾燈設計提醒我們:選車時不能僅被外觀吸引,更要關注細節處的實用性。畢竟,燈光不僅是車輛的“眼睛”,更是保障行車安全的關鍵防線。當科技感與安全性產生沖突時,或許該重新思考:我們需要的,究竟是一輛“看起來酷”的車,還是一輛“用起來安心”的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