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23日,德國資深媒體人加博爾·施泰因加特在焦點在線網站上發的一篇評論。他直戳德國對華政策的痛點,說德國現在最大的毛病就是覺得中國對德國沒啥用了,還老想著去懲罰它。
這話聽起來挺刺耳,但里面有不少實打實的道理。施泰因加特不是在拍中國馬屁,他更多是在給德國自己把脈,提醒大家別再這么自亂陣腳了。
要知道,德國作為歐洲經濟老大,一直靠出口吃飯,中國市場對它來說可是金飯碗,可現在政策搞得這么別扭,到底是為啥呢?
施泰因加特這篇文章的導火索是德國新任外長約翰·瓦德富爾,本來計劃在10月26日首次訪華,結果行程直接黃了。瓦德富爾是基督教民主聯盟的人,今年年初上任,之前在議會外交委員會干了不少年。他這趟訪華本來是想談貿易和安全話題的,可還沒出門就出岔子。
企業界的大佬們接到邀請后,干脆不去了,選擇在家處理自家事兒。北京那邊也反饋說高層有其他安排,沒法全面接待。最后,瓦德富爾團隊只能在10月24日宣布推遲。這事兒在德國媒體上被當成外交尷尬來報道,焦點在線等平臺都跟進分析了。
為什么會這樣?瓦德富爾在出發前幾天開了新聞發布會,公開指責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支持俄羅斯,還說中國有全球影響力追求。這些話傳到中方耳朵里,自然不高興。
10月23日,中國外交部就召見了德國駐華大使,表達了對這些言論的不滿。大使那邊記錄了要點,回使館報告給柏林。這下子,瓦德富爾還沒出門就先栽了個跟頭。
作為歐洲大國外長,這面子掛不住。施泰因加特在文章里就把矛頭對準了瓦德富爾,說他這外交完全是亂來,沒學到前總理安格拉·默克爾那種在利益間周旋的本事,反而繼承了前外長安娜萊娜·貝爾伯克的風格,老愛把道德原則掛嘴邊。
貝爾伯克在2023年時就制定了對華戰略,強調減少風險,瓦德富爾繼續這套路子,結果搞得關系更緊張。
施泰因加特分析得挺準,德國的問題不是中國變了,而是德國人看中國的眼光變了。從前,中國在德國眼里是合作伙伴,制造業成本低,市場大,德國企業蜂擁而上。大眾、西門子這些巨頭在華建廠,出口額年年漲。
那時候,中德貿易是共贏的典型,德國幫中國發展基礎設施,自己也賣出更多高端產品。可現在呢?德國開始把中國當成戰略對手,過去欣賞中國的發展速度,現在只覺得惶恐。
供應鏈上依賴中國,本來是優勢,現在卻被當成風險。施泰因加特列出一堆對比:過去希望中國強大,好打開市場大門;現在卻想方設法拖慢中國腳步,哪怕這對德國自己沒啥好處。
![]()
這種心態轉變直接影響政策。歐盟現在跟著美國步伐,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2024年10月,歐盟就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額外關稅,德國雖然投了反對票,但也沒擋住。
結果呢?德國作為出口大國,吃虧不小。聯邦統計局數據,今年前8個月,中德貿易額達到1634億歐元,比德美貿易多了6億,中國又成了德國最大貿易伙伴。可德國還在那兒加碼限制,商會報告顯示,對華投資意愿下降了,企業開始調整供應鏈,成本直線上升。
![]()
施泰因加特說,這不光傷中國,也傷德國自己,尤其是汽車和化工行業,本來就靠中國市場續命,現在卻在自斷臂膀。
這篇文章戳中了德國痛點。心態扭不過來,政策就亂。德國覺得中國沒用了?數據擺在那兒,前8個月貿易額證明中國還是頭號伙伴。可還想著為難它,加關稅、搞指責,只會自討苦吃。
西方焦慮源于模式動搖,但懲罰解決不了問題,只會加深困境。德國得學著放下架子,像過去學美英那樣學中國,否則就等著經濟衰退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