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上霸權正在悄然轉向,一場前所未有的戰略收縮已經開始。
曾幾何時,美國海軍的戰艦在全球各大洋游弋,無處不在的軍事存在象征著美國的全球霸權。但這一幕正在改變——就在2025年10月24日,美國《國家安全雜志》刊發安德魯·萊瑟姆博士的文章,公然提出美國海軍應該停止“試圖同時出現在所有地方的戰略”。
這可不是普通的政策討論,而是二戰以來美國海軍戰略的最大轉變。
美軍不再追求全球無處不在的部署,而是要集中全部資源,不惜代價阻止中國獲得制海權。換句話說,美國不再當全球警察了,而是改當一條蹲點的狼,死死盯住中國。
![]()
01 戰略大轉向:從“全球警察”到“蹲點狼”
五角大樓的新戰略標志著美國海上根本性轉變。萊瑟姆博士在文章中明確提出,美國海軍應該采取 “紀律克制”戰略。
核心是放棄永久的、全面的全球制海權,轉而追求“暫時的、區域性的、基于任務的優勢”。
用大白話說,就是美軍不再要求自己時刻出現在世界每個角落,而是只在關鍵地區、關鍵時間,為關鍵任務集中出現。這不是認慫,而是為了把省下的子彈全部打在一個方向——中國。
同時,美國也將加速全球戰略收縮,敦促歐洲盟友承擔更多防務責任。美軍在歐洲的角色正從“前沿主導者”轉變為“后方督促者”。
02 背后真相:美國國力撐不住了
為什么不可一世的美國海軍會選擇主動收縮?答案很簡單:國力撐不住了。
過去的30年里,美國在中東砸了6萬億美元,結果把阿富汗變成了“爛尾樓”,把伊拉克變成了“火藥桶”。軍工復合體賺得盆滿缽滿,但美國國內醫保賬戶比伊拉克的和平進程還空虛。
產業空心化導致美軍造航母所需的鋼材竟然需要從日本進口。就連美軍的F-35戰機部分非核心民用級零部件,大多數也都是來自中國民企的供應鏈。
萊瑟姆博士的提案本質上是為美軍 “減負聚力”。他毫不避諱地指出,美國海軍與中國海軍交戰無異于“自取滅亡”。
原因不是艦艇數量,而是作戰目的的天然差別。美國海軍需要同時面對多個對手:太平洋的中國、北極和北大西洋的俄羅斯、海灣地區的伊朗,還有印度洋的印度。
而中國海軍的任務相對簡單,兵力可以集中,從而在局部形成優勢。
03 新舊戰略:全面對比
傳統的全球存在戰略要求美國海軍無處不在,隨時干預。這種戰略源自冷戰后的“全球干預”與“絕對主導”安全模式。
而新的聚焦關鍵區域戰略則強調重點部署,任務導向。其核心邏輯是“聚焦首要威脅、壓縮邊際義務、推動盟友分攤責任”。
傳統戰略下,美軍力量分散,疲于奔命。新戰略的目標很明確——集中力量對付“最優勢的對手”,即中國海軍。
04 全方位影響:歐洲擔憂,南海緊張
美國的戰略轉向已在歐洲引起巨大震動。據爆料,五角大樓甚至考慮放棄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職務。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這一職位便一直由美國人擔任。
如果美國放棄這一職位,歐洲會將其視為脫離北約的重要信號。曾擔任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的詹姆斯·斯塔夫里迪斯警告,這“將是巨大的政治錯誤”。
在亞太地區,美軍的行動卻越發活躍。近期,美軍在南海的軍事存在導致了意外發生——一架F/A-18F超級大黃蜂戰斗機和一架MH-60R海鷹直升機在30分鐘內相繼墜毀。
這些事件暴露了美軍在南海緊張行動的狀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如果美方請求,中國愿意提供必要的人道主義援助。
05 未來戰爭:無人裝備與分布式殺傷
在新的戰略框架下,美軍海軍建設思路也在發生重大變化。萊瑟姆博士提出,不再以艦艇數量來衡量實力。
而是轉向更加靈活、分散和以無人中心的力量,針對生存力和機動性進行優化。
具體來說,就是大力發展無人水面艦艇、水下航行器以及無人機系統等新興力量,建立分布式殺傷鏈。一支由有人和無人系統、有人和自主系統組成的力量將成為未來海軍的主力。
為什么強調無人裝備?道理很簡單——無人裝備更便宜,更容易生產。這本質不是技術進步,而是無奈的選擇,只因美軍的預算已經撐不起龐大的全球海軍。
06 中國視角:挑戰與機遇并存
面對美軍戰略轉變,中國又該如何應對?三種能力缺一不可:產能、鏈路和打法。
產能方面,要推進無人化、標準化、模塊化,像造家電一樣造艦載無人系統和反蜂群體系。
鏈路方面,建設多冗余通信,更多樣導航,更多層傳感,做到讓對手“打死一個節點冒出三個替身”。
打法方面,從“艦隊對艦隊”的浪漫,切換到“網絡對網絡”的冷酷,任務導向,窗口拿下就走,不戀戰。
更重要的是,中國不應被對方“避開全面戰爭”的表述迷惑。他們說避免全面戰爭,意思是更敢在灰色區域、更敢在邊緣操作,更敢打代理、打不可歸因的沖突。
---
美軍戰略轉向的背后,是國力衰退與戰略焦慮的混合體。一位美國博士坦言:“美國海軍與中國海軍交戰無異于自取滅亡”。這句話或許比任何分析都更能揭示問題的本質。
美國放棄全球戰略,不是放棄霸權,而是更專注地對付中國。而我們要做的,不是等風來,是先把自己的海上“抗阻斷能力”造到讓人下不去手。
海上博弈的下一幕,不再是巨艦對沖的老電影,而是大量無人節點在電磁空間廝殺,是算法和產線的持久賽,是誰的“可戰可再生”更扎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