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輯/南方健哥
俄烏沖突已從一場預期的“閃電戰”演變為一場曠日持久、消耗巨大的“絞肉機”式戰爭。在這場舉世矚目的對抗中,一個顯著的現象引發了全球軍事觀察家的深思:擁有龐大陸海空三軍、總兵力超百萬的俄羅斯,為何在烏克蘭戰場上如此倚重“瓦格納”集團等雇傭兵力量,而非完全依賴其國家正規武裝部隊?表面上看,這似乎是對正規軍戰斗力的一種不信任,但深入剖析后便會發現,這背后是一套基于國力、法律、政治和地緣戰略的復雜而精明的算計,甚至夾雜著許多無奈的現實考量。
![]()
一、 戰爭性質的演變:從“特別軍事行動”到長期消耗戰
最初,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被定義為“特別軍事行動”,這一定義本身就帶有局限性。它意味著行動的規模、投入的兵力以及宣戰的法律狀態都與全面戰爭有所不同。在行動初期,俄羅斯或許寄希望于通過精銳的空降兵、特種部隊和裝甲突擊力量快速達成戰略目標,從而避免陷入國家總動員的全面戰爭泥潭。
烏克蘭軍民出乎意料的頑強抵抗,以及西方陣營迅速且持續加碼的軍事援助,徹底打破了俄軍的速勝幻想。戰爭形態迅速轉變為一場在漫長戰線上進行的,以炮戰、陣地戰和城市巷戰為主的消耗戰。這種戰爭模式對兩大要素的需求是近乎無限的:資金 和 兵員。
面對這樣一個“填不滿的大坑”,任何國家都必須精打細算,思考如何以最低的成本、最小的政治風險來維持戰爭的進行。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雇傭兵作為一種“高性價比”和“低政治敏感度”的選項,其戰略價值便凸顯出來。俄羅斯并非放著幾十萬正規軍不用,而是這場仗打久了,早已成為燒錢又耗人的巨大負擔,啟用雇傭兵成了一種更為務實和無奈的選擇。
二、 成本效益的冷酷計算:雇傭兵的“經濟性”優勢
在戰爭經濟學中,人員的開支遠不止于工資。對于國家正規軍而言,其成本是一個完整的體系,而雇傭兵則更像是一種“即插即用”的消耗品。
一個俄羅斯合同兵(職業軍人)的月薪高達20萬盧布(約合13000元人民幣),這幾乎是俄羅斯普通民眾平均工資的五倍。但這僅僅是冰山一角。國家還需要為他們提供:
包括全面的醫療保險、住房補貼、子女教育支持以及退役后的養老金等。這是一筆伴隨軍人一生的長期承諾。一旦合同兵陣亡,國家需向其家屬支付巨額的一次性撫恤金,并承擔長期的烈士家屬撫恤責任。這不僅是財政負擔,更是一份沉重的社會契約。
還有就是維持一支現代化正規軍的運轉,涉及武器裝備的采購、維護、更新,以及龐大的后勤供應鏈。將一支重裝部隊投送到前線,從坦克出庫、鐵路運輸到油料彈藥補給,每一步都耗費巨資。
雇傭兵的“項目制”成本清晰可控
相比之下,雇傭兵的成本結構極為簡單,一名雇傭兵的月薪通常在2000至3000美元之間,對于來自經濟落后地區的應征者(如前瓦格納成員中的囚犯)而言,這是一筆極具誘惑力的收入。此外,合同中通常會約定高額的簽約獎金和完成任務后的額外獎勵。
雇傭兵與私人軍事公司簽訂的是商業合同。若在行動中傷亡,公司根據合同條款支付一次性賠償金后,與國家再無長期瓜葛。政府無需承擔后續的撫恤、醫療和社會安置壓力,極大地簡化了善后流程,也減少了輿論關注。
據公開數據,2023年俄羅斯國防開支激增至1430億美元,占GDP的6.3%;而2025年的國防預算預計將達到驚人的1450億美元,幾乎占到聯邦總預算的三分之一。在這種巨大的財政壓力下,通過雇傭兵來替代部分正規軍的職能,無疑是一種殘酷但“劃算”的省錢之道。這筆賬,克里姆林宮的戰略家們算得非常清楚。
三、 政治與輿論的“防火墻”:雇傭兵的緩沖作用
除了經濟賬,政治賬或許更為關鍵。正規軍是國家象征,其傷亡數字直接牽動著國內民眾的神經。
正規軍士兵是“自家子弟兵”,每一個傷亡通知單都可能引發一個家庭的悲劇,進而累積成社會的不滿情緒。如果陣亡名單上大量出現來自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的青年,勢必會加劇精英階層和城市居民的反戰壓力。而大量使用雇傭兵,則能有效“屏蔽”這種直接沖擊。雇傭兵的傷亡數據不列入國防部官方統計,其來源多為偏遠地區或社會邊緣人群(如招募的囚犯),他們的傷亡在國內引發的關注度和共振效應遠低于正規軍。這為克里姆林宮構建了一道應對國內輿論的“防火墻”。
![]()
在沖突初期,俄羅斯法律明確規定,義務兵不能出國作戰。在烏克蘭東部(頓涅茨克、盧甘斯克)地區正式“公投入俄”之前,大規模派遣正規軍進入該地區,在法律程序和道義上都會面臨更大挑戰。而雇傭兵作為非國家行為體,其行動具有高度的模糊性和可否認性,能夠以“志愿者”或“當地武裝”的名義進行活動,為俄羅斯提供了“灰色地帶”的行動選項,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國際社會的直接指責和法律追責。
四、 戰場需求的現實選擇:雇傭兵的獨特戰斗力
在具體的戰術層面,雇傭兵也展現出某些正規軍不具備的優勢。俄軍總兵力雖有百萬,但需要駐守全球面積最大的國土,從加里寧格勒到遠東,從北極到南高加索,戰略方向眾多。能真正投入烏克蘭戰場的兵力始終捉襟見肘。公開分析認為,俄軍能用于烏克蘭的極限兵力約為62.5萬人。當戰線拉長、戰事吃緊時,臨時征召和訓練新兵需要時間。而像“瓦格納”這樣的私人軍事公司,卻能在短時間內通過高額報酬招募到數萬擁有軍事經驗的人員(包括退役老兵和囚犯),迅速形成戰斗力,成為填補戰線的“救火隊”。例如,在2022年秋季烏克蘭于哈爾科夫和赫爾松發動猛烈反攻時,俄軍防線一度岌岌可危,正是瓦格納等部隊的緊急增援,幫助穩定了戰局。
![]()
雇傭兵,尤其是像瓦格納這樣紀律嚴明(在其體系內)、經驗豐富的集團,更適合執行高傷亡率的殘酷攻堅任務。巴赫穆特戰役是其中最典型的例證。這座被稱為“絞肉機”的城市,烏軍布置了重兵防御。如果派遣俄軍近衛坦克第4師這樣的王牌精銳去進行逐屋爭奪的巷戰,即使最終獲勝,也必然導致這支戰略預備隊遭受重創,得不償失。
而瓦格納部隊則采用了殘酷但有效的“人海戰術”結合小分隊突擊的戰術,先攻占北部的蘇勒達爾,切斷烏軍補給線,繼而三面包圍巴赫穆特,以巨大的傷亡代價一寸一寸地啃下了這塊硬骨頭。這場戰役雖然慘烈,但卻保全了俄軍主力正規部隊的骨干力量,實現了戰略目標。這種將高消耗任務“外包”的模式,在特定情境下顯得尤為“高效”。
五、 深遠的戰略考量:正規軍是必須留存的“戰略后手”
俄羅斯的最高戰略考量,絕不僅僅局限于烏克蘭一隅。其全球戰略態勢要求它必須保留足夠強大的正規軍作為戰略預備隊,以應對更嚴峻的潛在挑戰。
![]()
俄羅斯與北約的對峙是長期性的、根本性的。盡管北約聲稱不會直接派兵參戰,但其持續向烏克蘭輸送先進武器、提供情報支持、并不斷在俄邊境地區舉行大規模軍演的行為,讓莫斯科始終高度警惕。俄西部軍區的核心力量,如裝備最先進T-14阿瑪塔坦克的第1近衛坦克集團軍,其假想敵始終是北約駐扎在東歐的部隊。如果將這類王牌部隊全部投入到烏克蘭的消耗戰中,一旦北約在波羅的海或波蘭方向有所異動,俄羅斯將無兵可用,其西部核心地帶將門戶大開。這種風險是俄羅斯絕對無法承受的。
- 遠東方向:需要防范日本在北方四島(俄稱南千島群島)問題上的潛在動作,并平衡中國的影響力。
- 高加索方向:需要維持對格魯吉亞等國的威懾,并確保地區穩定。
- 北極方向:隨著全球變暖,北極航道的戰略和經濟價值日益凸顯,俄羅斯需要投入軍事力量維護其北極利益。
這些廣袤的國土和重要的戰略利益,都需要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正規軍去駐守和威懾。因此,將烏克蘭戰場的大量消耗性任務交由雇傭兵承擔,從而讓正規軍得以輪換休整、進行現代化改裝,并保持在其他戰略方向的戰備狀態,是俄羅斯維持其全球大國地位的戰略必需。
小編結論:
綜上所述,俄羅斯在烏克蘭戰場上大量使用雇傭兵,絕非簡單的“正規軍不行”,而是一套在殘酷戰爭現實下,綜合考慮了經濟成本、政治風險、戰術靈活性和宏觀地緣戰略的精明算計。這既是一種“省錢、省人、省麻煩”的務實選擇,也是一種在國內外多重約束下的無奈之舉。
通過這種方式,俄羅斯試圖達到一種微妙的平衡:以雇傭兵為“矛”,在烏克蘭前線維持攻勢,消耗烏克蘭及其背后的西方陣營;同時以正規軍為“盾”,牢牢守護本土核心安全,威懾潛在的更大威脅。 這種“雙軌制”的用兵模式,充分暴露了現代戰爭中傳統大國在面對高強度、長期代理人沖突時的困境與適應。然而,這種模式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如雇傭兵集團尾大不掉可能引發的政治風險(如瓦格納事件),以及戰爭倫理上的巨大爭議。無論如何,俄羅斯的實踐已經為世界各國的軍事戰略研究提供了一個極其復雜而又深刻的案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