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Jorland
圖片丨XTERRA、Jorland
當朋友問起XTERRA張家界武陵源越野賽的體驗時,我發現很難用“好”或“不好”來簡單概括。它不像國內大多數賽事那樣給你一場熱鬧的狂歡和保姆級的照顧。相反,它極簡、克制,甚至有些“高冷”。
但跑完之后,我卻想為它寫點什么。因為在國內賽事趨于同質化的今天,它呈現出一種截然不同的氣質——一種需要被“讀懂”的氣質。
最初注意到XTERRA,是因為刷到了阿拉善站的照片。在千篇一律的賽事宣傳中,那組沙漠里的照片顯得與眾不同,拍得很美,有一種簡潔而克制的高級感。用一個跑者的大白話說,就是“不土”。
這激發了我的好奇心。我特意去了解了一下XTERRA這個品牌,結果越看越模糊:這到底是個國內牌子還是國外牌子?是賣東西的,還是賽事品牌?這種定位上的模糊,反而讓我覺得它跟之前跑過的比賽都不太一樣。
它的視覺呈現很極簡,但理念感很強。比如官網顯眼位置的“山野無痕”,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貫穿始終的項目。這點難能可貴,很多賽事都在講環保,但大多數的環保都是一次性的,比賽結束后環保也結束了,很少能看見一個賽事品牌,在比賽之外的時間里,持續不斷地跟進這件事。
看多了賽事的浮夸宣傳,我決定親自去體驗一次,畢竟“百聞不如一見”,尤其是比賽。一場賽事從賽前溝通、現場體驗、賽道設置到賽后服務,只有完整經歷過,才知道它到底好不好。
于是,我從北京出發,來到了張家界。
![]()
靜默的開場:沒有群聊的比賽
從報名成功到出發去張家界,我經歷了一段非常“奇特”的賽前體驗。有些比賽贏在熱鬧,而XTERRA 贏在沉默。
![]()
▲賽前的EXPO里并沒有其他品牌的產品,只有XTERRA自己的攤位
如今國內的比賽,但凡報名,第一件事就是被拉進一個幾百人的選手群。群里每天上千條信息,@所有人無數次,各種通知、閑聊、曬裝備,信息過載,嘈雜不堪。而XTERRA竟然沒有選手群。所有的信息,都靜靜地躺在官方小程序里,從賽事手冊、行程安排到物資領取、交通信息,一切都井井有條,邏輯清晰。只要你具備基本的閱讀理解能力,就能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
這也是我最欣賞的一點。它像極了國外的賽事組織方式,通過官網和郵件與選手溝通,極少打擾,充分尊重選手的獨立性。它默認每一位參賽者都是一個成熟的、能夠為自己負責的成年人。我覺得XTERRA 的做法更接近國際賽事慣例,這在國內尚屬少見。畢竟,太多人習慣了“保姆級”的服務,習慣了把賽事方當成客服,隨時解決自己的各種問題。
這背后或許是一種理念的自信:賽事方選擇將精力更多專注于賽事本身的核心體驗,而不是在照顧選手的情緒上。
![]()
參賽包里的長期主義
這種極簡理念,其實也反應在了參賽包里。
我路上就聽到有人吐槽,說這比賽的物資太“寒酸”了——就是一個包,一件T恤,和國內動輒送水壺、能量膠、本地特產的“大禮包”風格截然不同。
這恰恰是最能體現品牌分野的地方。沒有玲瑯滿目卻最終閑置的贊助商小樣,但那件T恤和參賽包的質感卻出奇地好。懂設計和材質的人能一眼看出,它們的顏色、剪裁和用料都經過了精心選擇,是那種你會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反復使用的物品。而不是那種跑完一次就壓箱底,或者印著巨大logo、丑到你不想再穿的衣服。
這是一種長期主義的體現。
當下的賽事環境,很容易陷入“大禮包”的軍備競賽。你送的多,我就要送的更多。但那些喜歡花里胡哨、喜歡大禮包的選手,是很容易流走的——只有下一次別人的禮包更好,他就走了。
![]()
▲完賽后的木質獎牌
XTERRA的這種做法,和國際賽事理念接軌:強調環保,強調理念,而不是用一堆花里胡哨、最后大概率被丟棄的東西來堆砌“性價比”。
它篩掉那些只追求“大禮包”的選手,而留下的,一定是那些能讀懂這份質感,認同這種環保、簡約理念的忠實粉絲。就像他們在官網上重點宣傳的“山野無痕”一樣,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已經融入到品牌血液里的行動準則。喜歡的人會極其喜歡,這或許就是一種同頻相吸吧。
![]()
賽道:于細微處見真章的用心
終于到了比賽日。鳴笛出發,我一頭扎進了張家界的山林里。
來之前,我以為在國家森林公園里的比賽,賽道大多會是修繕完好的石板路。但我很快發現自己錯了。即便是我參加的30公里組,賽道也涵蓋了土路、石階、密林、溪流等多種地形,是一條名副其實的“全地形”賽道。它的設計充滿了巧思和野趣,能看出勘路者和設計師的用心。
然而,賽道本身的設計,還不是最讓我震撼的。最讓我震撼的,是它的安全保障。
我可以用“夸張”甚至“發指”來形容。賽道上,圍擋和警戒繩的密集程度,是我前所未見的。在一些相對危險的路段,他們甚至拉起了防護網。安全員和醫護人員的數量,多到讓我覺得不可思議。我跑過很多比賽,有些比賽真的會讓你有“死在路上都沒人知道”的無助感。就在今年上半年,我還經歷過一場泥巴大戰,其中一段路,即便對我這種有登山經驗的人來說都極其危險,我不敢想象普通跑者在入夜后通過那里會是怎樣的情景。
![]()
![]()
▲我在賽道上看見的路繩和路網
而在XTERRA的賽道上,這種擔憂完全是多余的。密集的醫護人員,手里拿著云南白藥噴霧隨時待命。更讓我覺得有趣的是,賽道中間,而非CP點,竟然設置了好幾個打卡員。我當時還開玩笑地問他們:“你們是怕我們跑丟了嗎?”這種近乎“冗余”的安全配置,背后是對每一位選手生命安全的極致尊重。我也看到有人在網上吐槽某段路危險,我心里只想說:“朋友,你是沒參加過更野的比賽啊。”
![]()
![]()
▲比賽中的補給
當然,賽道也有槽點。最后的兩三公里,出現了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奪命”樓梯。那樓梯又陡又窄,臺階小到我懷疑人生,我當時一直在罵街:“這是給貓走的吧?不是給人走的!”加上當時下著雨,路面濕滑,那段路簡直像個滑梯。不過,這種在終點前“搞點事情”的設計,似乎是很多越野賽的“共識”,也算是一種獨特的儀式感吧。
![]()
▲雨后泥濘的路面
值得一提的還有攝影。我曾極力推薦朋友去跑清邁的比賽,因為那里的比賽,與其說是跑步,不如說是去拍“越野寫真”。攝影師們會提前踩好點,甚至在光線不好的地方布光,讓你感覺像是進棚拍攝。這次XTERRA的攝影,頗有幾分清邁的感覺。照片數量多,質量高,出片率驚人。我甚至記得有一段不到一公里的路,密密麻麻地站了八到十個攝影師,拍到我表情都僵了,只能笑著問他們:“還用擺姿勢嗎?”這種對視覺呈現的追求,也是XTERRA高級感的重要來源。
![]()
最后,是那些隱藏的福利。
賽前我就在賽事手冊里看到,選手免張家界4天門票,纜車半價。我去的路上,出租車司機還在說門票很貴,不相信真的能夠免票。我提前一天去逛,發現從公園門口的保安,到售票窗口的員工,都拿到了一份完整的選手名單,所有人都知道這個半價和免票政策。
![]()
![]()
![]()
![]()
▲張家界的景區,雨天帶著一點朦朧。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這意味著組委會提前把所有細節都溝通到位了,你只要去了,就一定能享受到這個服務。這看似是小事,但國內有多少賽事承諾的“福利”最后在執行層面打了折扣?這種細節的妥帖,會讓人覺得很舒服。
![]()
XTERRA:一場被低估的理想主義
沖過終點線,回味整場比賽,我腦海中浮現出幾個關鍵詞:極簡、質感、純粹、用心。
![]()
XTERRA像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它不像某些賽事那樣財大氣粗,把選手當寶寶一樣照顧;也不像另一些老牌賽事那樣,擁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和無可挑剔的執行經驗。它像一個“小而美”的品牌,帶著一份不變的情懷和初心,在中國這片略顯浮躁的越野跑市場里,小心翼翼地踐行著自己的理念。
它的理念,或許有些陽春白雪,需要能“讀得懂”的人才能心領神會。它吸引的,一定是那些對品質有要求,對設計更敏感,認同“山野無痕”,并且享受獨立自主參賽體驗的跑者。我甚至覺得,這個品牌的調性,會特別吸引追求質感的女性跑者和高端用戶。
在朋友圈里我曾寫道:馬拉松是大街上的集體狂歡,鐵人三項是精英們的俱樂部游戲,而越野賽,則更像是中年人最后的倔強。在XTERRA的賽道上,我看到了各種各樣的人,他們走進山野,本身就是一場了不起的自我突破。
我能感覺到,XTERRA想做的,不僅僅是一場賽事,而是在構建一個品牌,一種生活方式。從高品質的參賽服,到精心選擇的、風景秀麗又各具特點的比賽地,再到對親子和家庭氛圍的強調,這盤棋下得很大,也注定會很艱難。因為在一個追求短平快的時代,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投入。
很慶幸,我能通過自己的雙腳,讀懂了這場比賽想要傳遞的“密碼”。它或許還很稚嫩,但它的質感在線,審美在線,初心在線。
在張家界的山霧里,我第一次體會到:跑步不止是抵達終點,更是重新理解“質感”這件事。它值得被更多同頻的人看見。而我,已經開始期待他們的下一場比賽了。■
![]()
Jorland
畢業于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考古專業在讀
足跡遍布全球的戶外愛好者
實地走訪55國的博物館科普博主
個人小紅書帳號:
有點東西的Jorland
投稿、應聘兼職作者,請聯系
trailrunner@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