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山海
別信什么“2025年半年報”和400億市值,那些都是吹出來的。
源杰科技的真故事,是創始人張欣剛這個前美國貝爾實驗室(后來的朗訊/杰爾)核心研發,放棄高薪回國,開著破車死磕光芯片,硬生生從0干到了科創板。
![]()
這事兒的關鍵,不在于股價翻幾倍,而在于他選了最難走的路。
現在都說AI算力,算力靠光模塊,光模塊的核心就是激光器芯片。
十幾年前,這玩意兒95%以上都得靠進口,主要是美國和日本的公司,比如Lumentum、Coherent(原II-VI)、博通。
![]()
國內不是沒人做,但大多擠在低端市場,或者搞“設計”,讓別人代工。
張欣剛偏不。
他搞的是IDM模式,就是從最上游的材料(外延生長)到設計、制造、封測,一條龍全自己干。
![]()
這模式跟英特爾、三星一樣,燒錢、費時、技術難度極高。
但好處也顯而易見:工藝完全自主,不怕人卡脖子,而且能保證高端產品的穩定性和迭代速度。
他那個“雙85”測試(85℃高溫、85%濕度)其實是行業標準,但他把這套電信級的嚴苛標準用在了所有產品上,就算客戶催著要貨也不妥協。
![]()
華為哈勃投資投他,看中的就是這種近乎偏執的質量控制和全流程自主的技術底氣。
至于去美國建廠,更多是表達一種姿態:要殺進別人的主場,跟國際巨頭搶客戶。
畢竟光通信這圈子,核心客戶和標準制定者都還在歐美。
![]()
你不去哪兒,永遠是外圍選手。
源杰科技的市值根本沒到400億,股價也是大起大落,遠非一帆風順。
2023年營收也就5個多億,跟國際巨頭還差得很遠。
![]()
但這恰恰說明了硬科技創業的真實面貌:沒有一夜暴富,只有漫長的技術積累和工藝打磨。
所以,開“破奧拓”不是窮,是把每一分錢都砸進了設備和研發里。
這故事給人的啟發是,互聯網那套“快速迭代、模式創新”的玩法,在半導體這種硬核領域行不通。
這里需要的是“慢”功夫和笨功夫。
源杰科技的突圍,是中國高科技產業升級的一個縮影——不靠風口,靠的是實打實的技術壁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