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經貿談判達成初步共識,說明了什么?美財長強調,“美國不會改變針對中國的出口管制措施”,其中又釋放了怎樣的信號?
![]()
吉隆坡會談:握手言和的表象與沒攤開的分歧
這次磋商能拿出手的成果,主要集中在關稅和有限合作這兩塊。最讓市場松口氣的是關稅問題——原本11月1日就要落地的對華100%關稅加征威脅,這次算是徹底打消了。雙方說好把已經到期的對等關稅暫停期延長到2026年2月,相當于給貿易摩擦踩了次剎車。
另外,芬太尼問題上也有進展,兩國答應建立前體化學品進出口的聯合核查機制,這算是回應了美方一直念叨的安全關切。
值得一提的是船舶收費的爭議也有了松動。美方之前搞301調查,給中國船舶加征港口服務費,中方這次在談判桌上明確要求取消這個單邊措施。作為回應,美方承諾“不再擴大現有301調查范圍”,雖然沒完全退讓,但也算給了臺階。
![]()
中方談判代表李成鋼會后坦言,雙方討論得“非常緊張”,美方立場強硬,但中方維護利益的態度很堅定,最終形成的共識還得走內部報批程序。
可要是說到最核心的出口管制問題,兩邊壓根沒談攏。中方早就放話了,技術封鎖不符合全球化趨勢,甚至提出可以適度放寬稀土出口管制,換美方解除部分半導體設備限制。
但貝森特轉頭就翻臉,明確表示美國會繼續執行《出口管理條例》里的禁令,人工智能芯片、半導體制造設備這些關鍵物項的對華出口照樣卡得死死的,還計劃通過“實體清單穿透性規則”擴大管制范圍。
![]()
這種談判桌上說一套、轉身就另搞一套的做法,說白了就是美國鐵了心要在高科技領域卡中國的脖子。
出口管制的真面目:技術封鎖藏著政治算計
現在美國的對華出口管制,早就不是以前只盯著軍事技術那套了,已經把手伸到了民用高科技產業鏈的方方面面。核心目的很明確:切斷中國獲取先進技術的路子,拖慢產業升級的腳步。
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今年9月剛出的新規則里寫得很清楚,只要產品里中國成分占比超過50%,就有可能被納入管制。這一下直接攪亂了全球半導體、新能源這些關鍵產業的供應鏈,不少企業都開始發愁零件供應。
![]()
半導體領域的封鎖更是到了“全產業鏈圍堵”的地步。2024年12月那次清單更新,一下子把136家中國實體加了進去,北方華創、華大九天這些半導體設備和軟件企業全在里面。
不光是直接限制美國企業出口,還靠“長臂管轄”逼著ASML這些第三方企業不能對華出口EUV光刻機。更狠的是今年9月生效的“50%控股權規則”,哪怕是被制裁企業持股超過50%的子公司,照樣受管制,出口商還得做股權穿透調查,合規成本直接翻倍。
可即便這么堵,中國半導體產業也沒停下——2024年前11個月集成電路出口就突破了萬億元,同比增長20.3%,國產替代的速度超出美國預期。
![]()
美國還拉著盟友搞小圈子,聯合G7國家建“稀土聯盟”,想擺脫對中國稀土加工的依賴。可現實是中國握著全球90%以上的稀土分離技術,這個優勢短期內根本沒法替代。
更諷刺的是,這種封鎖反而傷到了美國自己。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報告顯示,對華出口管制讓美國企業市值蒸發了1300億美元,不少芯片企業因為丟了中國市場,只能裁員縮產,英特爾、高通這些巨頭多次游說政府放寬限制,但根本沒用。
這背后其實全是政治算計。眼看2026年大選要到了,特朗普政府把對華技術競爭當成了拉選票的重點牌,天天渲染“中國技術威脅論”鞏固保守派支持。
![]()
貝森特會談后放狠話,說白了就是給國內保守勢力遞投名狀,換他們對政府財政政策的支持。這種把經貿問題搞成意識形態對抗的做法,不光毀了中美互信,還把全球產業鏈拖進了地緣政治的漩渦里。
中方的突圍戰:從產業鏈反制到規則重塑
面對美國的步步緊逼,中國早就不是被動防御了,而是拿出了一套多維度的反制辦法,核心就是建自主可控的產業體系。
稀土領域的反制最直接——2025年10月剛收緊的出口管制里,首次把“中國成分占比0.1%”設為境外產品出口門檻,涉軍用途和先進芯片研發用的稀土,必須逐案審批。
![]()
這一下直接打在了美國軍工的痛處,洛克希德·馬丁都公開說,F-35戰斗機的生產可能因為稀土短缺延期。
技術領域的反制剛見成效,農業供應鏈的調整早就動起來了。美國原本指望靠農產品拿捏中國,可中國早就在找替代來源。2025年1到8月,阿根廷出口的123萬噸高粱里,122萬噸都賣到了中國,占比高達99%。反觀美國,同期對華高粱出口暴跌97%,幾乎歸零。
愛荷華州、伊利諾伊州這些大豆主產區的農民,倉庫里的糧食堆得滿當當,價格跌得底朝天,早就對政府的貿易政策怨聲載道。阿根廷還趁機取消了26%的大豆出口稅,搶訂單的速度比誰都快,美國農產品的市場份額被搶得所剩無幾。
![]()
半導體領域的突圍更能看出韌性。國內通過大基金二期、三期不斷給設備企業輸血,北方華創的刻蝕機、中微公司的離子注入機都已經量產,慢慢把進口設備換下來。
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也早有準備,北方華創自己說了,90%的營收都在國內,海外市場占比不到10%,核心零部件要么自主生產,要么有國產替代,影響有限。
不光靠自己練內功,還聯合俄羅斯、巴西搞“金磚國家半導體聯盟”,想在技術標準、專利共享上另起爐灶,跳出美國制定的規則。
現在中美博弈已經到了技術話語權搶奪的深水區。美國想靠“小院高墻”把技術捂在手里,中國則靠著新型舉國體制加速突破。短期看,關稅暫停期能不能撐到2026年2月還是個未知數——美國國內不少議員還在喊著大選前要對華加稅。
要是美方真敢撕協議,中方手里的牌可不少,擴大稀土管制、進一步限制美農產品進口都是選項。
長遠來看,全球治理的規則之爭會更激烈。中國在靠“一帶一路”、金磚擴員推多極化合作,美國則忙著強化“印太經濟框架”這種排他性小圈子,搞不好全球經濟會朝著“半球化”發展。
![]()
但美國這套封鎖打法其實是把雙刃劍,紐約聯儲都算過賬,對華管制讓美國半導體企業丟了大市場,市值蒸發上千億。反觀中國,集成電路出口破萬億、國產設備能頂上去,反而被逼出了自主創新的加速度。
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里,技術自主和規則制定權才是關鍵。中國用“自主創新+開放合作”慢慢打破壟斷,美國要是放不下冷戰思維,最后只會困住自己。未來的中美關系,恐怕還得在合作與對抗的夾縫里反復拉扯,找新的平衡點。
中國新聞周刊:“震蕩”之后,中美傳來好消息
![]()
路透社:美財長:中方推遲實施全面稀土管制,美不對華商品加征100%關稅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