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戈壁,到“林草繞城鄉,碧水映青山”的生態畫卷,榆林用七十余載光陰,在黃河“幾字彎”書寫了一部波瀾壯闊的生態“逆襲史”。作為國家“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關鍵節點,榆林承載著全省99%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重任,其毛烏素沙地治理模式被譽為“中國乃至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跡”。

為全景展現榆林在防沙治沙、國土綠化、林業產業融合領域實踐成果,生動傳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跨越,10月13日至15日,榆林市林業和草原局聯合陜西日報傳媒集團共同啟動“守護綠水青山 書寫榆林綠色答卷”采訪活動。17家中央及省市級主流媒體深入靖邊、神木、佳縣、榆陽,走進生態保護區、林草建設現場、產業示范基地,以鏡頭定格綠色變遷,用文字書寫治理成效,讓榆林生態建設經驗成果“走向”更廣闊舞臺。
靖邊
科技護綠育享共生 繪就高原生態新圖景
治沙造林是刻在榆林發展基因里的使命。七十多年來,榆林市始終堅持“黨政引領、全民動員,科學施策、系統治理,治用結合、產業賦能”,在荒漠上一寸一寸“拓”出綠洲。
![]()
靖邊縣馮家峁林場育苗大棚。
榆林治沙造林不僅聚焦“增量”,更注重“提質”與“守護”——靖邊縣海則灘萬畝常青園,便是這場“精耕”中的亮眼答卷。走進萬畝常青園,一座烽火臺式的瞭望塔矗立其間,作為榆林北部森林火災高風險區綜合治理建設項目關鍵基礎設施,該塔自2021年投用以來,精準破解傳統人工管護短板,為大面積林草資源安全管理提供有力保障,進一步鞏固區域生態安全成果,有力推動靖邊荒漠化防治工作向科學化、精細化水平提升。
除了生態管護,種苗培育也同樣關鍵。靖邊縣馮家峁林場保障性苗圃內,現代化的育苗場景讓人眼前一亮。這家成立于1952年的國有林場,2024年被列入全國種苗基地試點林場單位,2025年全新建成3072平方米智能溫室大棚、2880平方米空心棚,同步發展200畝大田育苗,首次引入穴盤基質集約化育苗技術,通過“人工操作+自動化設備”協同推進,精準播種、灌溉,搭配數字化系統實現育苗全流程管理,可有效規避移栽時根系損傷問題,苗木成活率較傳統模式提高25%—40%,節約40%人工成本,降低30%—50%培育投入。
作為靖邊生態變遷的鮮活見證,五臺森林公園有著同樣清晰的發展脈絡。2010年,靖邊縣林業局按照“財政投入為主、林業自籌為輔、適度招商引資”模式啟動建設,累計投資1.5億元,將6000畝土地(核心區域2000畝)打造成國家3A級旅游景區。如今的五臺森林公園綠化面積近2萬畝,保存各類喬木樹種約160萬株,長城烽火臺、得月湖、博物館等景點錯落分布,高峰期日接待游客超8000人次。
神木
黃土披綠產業興民 奏響綠富同興新樂章
面對黃土丘陵溝壑地貌帶來的生態治理挑戰,神木從沿黃區域修復的基礎工作抓起,同步推進森林康養產業培育,走出一條生態與產業協同發展的新路。
![]()
神木市水磨河林場。
神木水磨河林場大莊森林康養基地是神木近郊最大的國有人工林區。20世紀60年代開始,一代代林業工作者在這里栽樹護林,用汗水澆灌出1.81萬畝的綠色海洋,森林覆蓋率超80%。2021年該基地獲評“陜西省自然體驗基地”,2022年入選省級森林康養試點基地,2024年申報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近年年均接待游客10萬人次以上。
林旅融合釋放生態價值的同時,神木將沿黃土石山區修復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整體布局,緊扣國家戰略部署在馬鎮鎮太子山作業區推進專項工程,以項目實效承接上級生態治理要求。面對立地條件差、水源短缺、苗木運輸難等問題,施工團隊創新采用現代化技術手段,用無人機運輸苗木解決山路崎嶇難題,靠空壓機鑿石坑突破土層淺薄瓶頸,通過人工換填土、遠距離抽水保障苗木存活。目前,作業區規劃治理面積4512畝,完成栽植喬木14.4萬株、灌木106.5萬株。
佳縣
精管增收古棗煥新 激活產業富民新動能
生態是底色,富民是目標。近年來,榆林市林草局始終堅持“兩山”理念,推動森林“水庫、錢庫、糧庫、碳庫”聯動發展,通過特色經濟林、林旅融合、林業碳匯等路徑,實現“生態得保護、群眾得實惠”雙贏局面,讓生態資源真正轉化為發展優勢。
![]()
黃河岸邊,林草治理讓黃土高原漸披綠裝。
在佳縣,紅棗產業承載著當地農民的增收希望。泥河溝村現存36畝古棗園內有1100株古棗樹,其中一株距今1300余年,2013年該棗園成為全國首批、陜西第一個“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14年被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依托該遺產核心區,佳縣推動82萬畝紅棗產業升級,從鮮銷轉向深加工,開發30余種產品,構建多元產業鏈,既提升農民收入,又傳承紅棗文化,成功實現文化保護與經濟效益同步向好。
佳縣大會坪村有機紅棗基地則通過模式創新實現提質增效。基地采用“企業+村集體+基地+農戶”模式,企業優先聘用周邊農戶,讓農戶獲得“流轉費+務工收入”雙重收益。依托《佳縣棗園管理年歷》等技術指導,開展土肥水管理、科學修剪、無人機病蟲害防治,使紅棗畝產從700斤提升至1000斤以上,優果率從25%提高到60%,輻射周邊308戶738人受益(含46戶98名脫貧戶)。
榆陽
濕地添彩沙海變綠 鋪就生態修復新畫卷
作為毛烏素沙地南緣生態治理的前沿陣地,榆陽區始終錨定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目標,立足陜蒙兩省區交界的地理區位與風沙地貌特征,以濕地修復守好生態本底、以沙地治理拓展榆林綠色空間。
![]()
林草治理與現代化發展協同共進。
濕地是生態系統的“天然水庫”,更是動物們賴以生存的“幸福家園”。榆陽區河口水庫濕地作為陜西省重要濕地,水域面積達9512畝、庫容7000萬立方米,每年春秋遷徙季,上萬只天鵝在這里停歇,潔白的羽毛映著藍天碧水,構成一幅幅動人的生態畫卷。
為守護這份生態凈土,榆陽區林業局系統施策,在岸邊營造柳樹、楊樹等耐水樹種護岸林,筑牢水土流失防線;設立保護碑牌明確范圍與禁令,劃清生態保護紅線;組建專業巡護隊伍定期巡查,及時救助受傷野生動物。
如今的河口水庫濕地,水清草綠、鳥鳴陣陣,是市民休閑觀鳥的好去處,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注腳。
在馬合鎮流動沙地、半固定沙地治理點,昔日黃沙漫天、寸草難生的6160畝荒漠,如今已被沙蒿、檸條、花棒等植物連片覆蓋,徹底告別了“沙進人退”的歷史困境。作為榆陽區陜蒙兩省區邊界線最大流動沙地,這里創新采用“人工修復+自然修復”“工程固沙+生物固沙”雙結合模式,通過搭設沙障固定流沙、造林種草提升植被覆蓋、圍欄封育促進自然恢復,率先實現全域治理,為區域生態安全筑起堅實屏障。
隨著沙地治理等生態修復基礎任務落地見效,榆陽區主動將工作重心轉向生態價值轉化,重點推進林業碳匯市場化探索。當前,榆陽區CCER項目即將掛牌交易,該項目可通過碳票發行與交易,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收益,為生態治理提供可持續資金支持。
站在“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謀劃的交匯點,榆林市林草系統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持續深化生態治理,在荒漠化綜合防治和黃河“幾字彎”攻堅戰中勇當先鋒,用更扎實舉措、更豐碩成果,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篇章,讓綠色成為榆林高質量發展最鮮明底色。(馮英杰 武鳳 李嘉怡 文/圖)
![]()
成片紅楓在黃土高原山梁上絢爛“綻放”。
來源:群眾新聞網
編輯 謝婷 校對 劉雅嬌 責編 李治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