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離場鎮也就不到500米的距離,以前趕場要繞3公里。現在橋通了,開車幾分鐘就到場鎮,方便多了!”10月27日,崇州市江源街道桅桿村村民劉術英高興地騎著“小電驢”通過沙子河橋。當天,桅桿村青羊河橋、沙子河橋同時竣工通車。
![]()
這兩座曾經困擾村民出行的“煩心橋”,如今成為群眾口中的“連心橋”。變化,僅僅在6個月的時間,這背后是崇州市政協“有事來協商?同心議崇事”小微協商平臺以院壩協商傾聽民聲、匯聚民智、化解民憂的生動實踐。
院壩協商:“出行難”成焦點
“青羊河橋、沙子河橋僅兩塊預制板承重,不僅汽車無法通行,騎電瓶車上去也危險。”
“橋不通,只能繞行,村里的道路本來就不寬,兩輛汽車都錯不開,電瓶三輪車和汽車都讓不過,隨時都在堵車、退車。”
4月初,江源街道桅桿村的一場院壩協商會成了村民的“訴苦會”。會剛開始,關于“修橋”的話題就接連提出。
據悉,沙子河小橋是江源街道大江路連接江源街道桅桿村和大劃街道劃石村的重要節點,由于種種原因多年未修建此橋。青羊河小橋位于江源街道桅桿村青羊河上,原有橋梁預制板鋪設,平時僅供人行走,不能通車。
![]()
建設之前的青羊河橋
“趕場要繞一大截,雨天還要看天出門,不然可能被堵在路上,濺一身的泥水。”村民黃永良的一句話,道出桅桿村1300余名群眾的共同煩惱。
委員協力:解決錢從哪里來
必須盡快修橋!市政協委員,江源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街道辦主任楊昉在參加院壩協商會后當場表態。但是,建橋的錢從哪里來,又是一大問題。
![]()
群眾需要什么,政協就協調“幫”什么。在收到江源街道報送的社情民意信息后,崇州市政協立即啟動小微協商快速響應機制。由市政協辦牽頭,市政協委組辦負責,組織市交通局、市水務局、市財政局等相關部門,下沉江源街道的市政協委員和群眾代表再次召開“院壩協商會”。很快,一份《關于支持江源街道桅桿村橋梁建設的協商紀要》形成。紀要明確,橋建成什么型、誰來主導建設、資金如何來、什么時候開工、完工。
隨后,在市政協的協調下,“兩橋”項目成功爭取到成都市級補助資金150.6萬元。
橋梁通車:惠及千家萬戶
6月1日,桅桿村青羊河橋和沙子河橋同步開工。市交通局將其納入“四好農村路”質量監管清單。
“每隔幾天,我就要來看看橋梁施工進展情況。”施工中,下沉江源街道的市政協委員謝武全說。作為項目“民間監理”,他要對用料、施工、驗收全程監督,確保橋的建設質量。
“每周向主席會通報一次項目進度。”在崇州市政協秘書長呂鵬的辦公桌上,擺放著一張施工進度表。基坑開挖、樁基施工、梁體現場澆筑、橋面鋪裝……每一步工序都按期進行。9月底,兩座寬5米,長20米的鋼筋混凝土橋呈現在青羊河和沙子河上。為保障群眾出行安全,新橋還加裝了防撞護欄。
2025年10月,橋梁工程通過第三方質檢,具備通車條件。
![]()
建成之后的青羊河橋
“兩橋通車后,桅桿村至場鎮通行時間由20分鐘縮短至5分鐘,每年可節約農產品運輸成本約40萬元。” 桅桿村黨總支書記文秀珍說。修通的不僅是兩座橋,更是通往群眾幸福生活的“致富路”。剛剛,桅桿村又新引進了一個200畝稻蝦共作項目。
來源|崇州市政協 文|夷菊 圖|劉朝偉
編輯|周紅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