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底,荷蘭上演了一出“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他們以為自己搶到了安世半導體的核心技術,卻發現留下的只是空殼,真正的“發動機”在中國。
當中國切斷供應時,整個歐洲汽車業瞬間窒息,與此同時荷蘭威脅不再購買中國工廠芯片,德國媒體表示歐盟已經忍耐到了極點。
荷蘭為何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歐盟如今還能破局嗎?
![]()
2025年9月底,荷蘭政府突然翻出一部冷戰時期的《物資供應法》,強行接管了中資控股的安世半導體。
他們凍結中方資產,暫停CEO職務,把一家運營得好好的民企,瞬間粗暴地“國有化”了。
這操作,堪稱21世紀的“火中取栗”,只是忘了自己是只手無寸鐵的貓。
荷蘭人賭中國會像過去那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低頭妥協,可惜,他們嚴重看走了眼。
![]()
中國的反應不僅快,而且精準到了可怕的程度。
短短幾天內,中國商務部宣布,對安世在中國的工廠實施出口管制,禁止特定芯片部件出口,這一下,直接掐住了安世的“命門”。
因為這家公司超過七成的封裝測試業務,都在中國的東莞工廠完成。
沒有中國的產線,它在歐洲的晶圓,就是一堆賣不出去的半成品!
![]()
更狠的是,中國還祭出了另一張“王牌”——稀土管控,全球重稀土九成來自中國,出口審查門檻一提高,從ASML到飛利浦,不少荷蘭巨頭頓時慌了。
這不是口頭威脅,而是動了真格的供應鏈“根骨”!
歐洲的汽車業最先扛不住了。
大眾、寶馬、雷諾、標致,這些熟悉的名字幾乎同時陷入零部件告急。
![]()
根據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的通報,很多車企的安世芯片庫存,最多只能撐三到四周!
大眾汽車甚至直接表示,高爾夫這款主力車型的生產已經受到影響,正面臨停產。
這可不是小事,高爾夫是大眾在歐洲銷量最穩定的產品,它出問題,影響的不僅是利潤,還有上下游成千上萬的工人和物流網絡。
![]()
這一切,要從六年前那樁被荷蘭政府如今視作“威脅”的收購說起。
2019年,中國聞泰科技通過正規程序收購安世半導體,過程完全合法合規,還得到了當時荷蘭相關部門的批準。
中國企業投入了大量資源,在東莞建設了芯片制造基地,帶動了當地的產業升級。
中國對此也并未隱藏,始終以開放合作的態度對待,尊重市場規則和契約精神。
![]()
但此次荷蘭政府的做法,卻是赤裸裸的上陣干預,用國家手段強行重新分配企業的控股權。
這種行為,在國際市場上都極少見,不管是從市場規則還是跨國投資的基本契約精神來看,都屬于極端的破壞行為。
更諷刺的是,荷蘭并沒有公開更多證據來解釋,為什么安世會突然變成“國家安全威脅”?
這反倒讓外界很難不懷疑,背后是不是有更大的政治背景,尤其是美國近年來對中國半導體發展的打壓策略,正在通過歐洲盟友進一步延伸。
![]()
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與歐盟高層通話時,明確提出“這件事不豁免、不談判”,這六個字,在外交語境中已經非常罕見,卻字字千鈞!
意思就是,這不是可以商量的事情,而是必須糾正的錯誤。
中國的反應,不是簡單的報復,而是在維護最基本的商業邏輯。
![]()
安世半導體事件的本質,是產權保護問題,荷蘭以國家手段奪取中企資產,這在任何國際商業規則下都站不住腳。
中方的反制,就是要告訴世界:你可以競爭,但不能搞政治掠奪。
這背后,其實是“全球化反噬效應”在起作用。
在深度相互依存的體系中,任何針對關鍵節點的破壞性行動,最終都會通過系統傳導,反噬到行動者自身。
![]()
眼見荷蘭陷入尷尬,歐盟不得不出面“擦屁股”,但擦的方式,卻讓事情更復雜了。
中歐高層通話剛結束,歐盟就宣布了新一輪對俄羅斯的制裁,其中還夾帶了對四家中國能源企業的限制措施。
也正是這種操作,讓人很難不聯想到,是不是歐盟內部在協調行動,對中國采取更強硬的貿易政策?
![]()
但歐盟的表態,并不能完全代表各個成員國。
要知道,歐盟內部其實已經亂成一鍋粥!
德國、法國這些大國,雖然在對華政策上聲音大,但他們同時又是受影響最直接的國家。
德國的車企、法國的高科技制造業,很多都和中國有深度合作,他們敢輕易斷鏈嗎?
![]()
更有趣的是,安世半導體對德國車企的重要性,已經被拿來對比“北溪天然氣管道”對德國工業的支撐。
這兩個關鍵點的共同之處在于,都曾是德國依賴的關鍵資源,而現在都出現了被切斷的風險。
像匈牙利、希臘這些國家,一直主張和中國保持合作,也不愿意讓地緣政治影響到本國經濟發展,歐盟想要達成一個統一的對華策略,談何容易?
有消息稱,中國已經把荷蘭列入了“不誠信貿易伙伴觀察名單”,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象征,而是意味著在未來的中歐投資協定談判中,荷蘭可能會被排除在外。
![]()
同時,中國企業在荷蘭的投資也會更加謹慎,因為一個國家如果連合法收購都可以被政府隨時接管,那商業環境的穩定性就無法保證了。
歐盟的這種“集體非理性”,只會讓他們自己陷入越來越麻煩的境地。
這場風波,對未來中歐關系可能帶來深遠影響。
![]()
短期來看,是供應鏈的中斷,企業受損,市場震蕩。
但長期來說,各國對跨國投資的信心、對市場規則的信任、對國際合作的預期,都會受到影響。
尤其是歐洲一些國家,嘴上喊著要吸引外資,卻又在政策上不斷收緊,這種矛盾的信息,很難不讓他們重新評估風險。
全球化時代的企業運營,早已不是單純的市場行為,而是與國際規則、政策走向緊密掛鉤。
![]()
眼下,歐洲的汽車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芯片短缺不是第一次發生,但這次是人為制造的供應鏈中斷,而且純粹是因為政治原因。
如果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解決,未來確實可能會有更多產業被波及。
而荷蘭,作為一個以開放經濟著稱的國家,這次的做法,是否會影響其在國際市場上的信譽,也需要時間來檢驗。
![]()
中國的立場始終沒有改變,不退讓,先糾正錯誤再談其他,這既是在維護自身權益,也是在維護一個更現實的全球合作秩序。
未來,荷蘭和歐盟如何調整態度,仍是關鍵。
如果他們繼續在意識形態的霧霾中決策,那么受到懲罰的,將不會只有安世半導體,而會是整個歐洲制造業。
畢竟,他們制裁來制裁去,最終都會發現,合作共贏,才是唯一的出路。
![]()
荷蘭搶奪中企資產,最終卻引爆了歐洲的危機,這就是全球化時代反噬的力量。
任何政治操弄都無法戰勝市場規律,破壞規則者終將被規則所反噬,這已成為鐵律。
當合作共贏成為唯一選擇,下一個問題便是:誰能率先走出意識形態的霧霾?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