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工程系列報道
我市織密社會救助兜底保障網
“現在每個月有低保金,基本生活有保障了。”10月27日,新河縣荊莊鄉賈村村民賈冬說。9月初,荊莊鄉民政助理在入村走訪、排查風險時發現,賈冬因病生活陷入困境,便立刻啟動核查程序,幫助提交申請,為她辦理了低保。
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的兜底性、基礎性制度安排。自2023年,我市連續3年將社會救助擴圍增效工作列入20項民生工程,加大困難群眾幫扶力度,及時將符合條件的納入救助范圍,兜牢兜好基本民生保障底線。截至9月底,全市保障城鄉低保對象20.8萬人,城鄉特困供養人員2.4萬人,低保邊緣家庭7.9萬人,實施臨時救助7000余人次。
為實現群眾“找”政策向政策主動“找”人的轉變,市民政局不斷完善早發現、早報告、早救助工作機制,定期安排民政工作人員深入農村、社區走訪摸排,了解群眾困難情況,對符合低保、特困、低邊和剛支條件的困難家庭及時落實救助政策、對突發臨時遇困人員實施臨時救助。
剪指甲、洗衣服、掃院子……在寧晉縣北河莊鎮西沙良村村民高拴起家中,民政服務站服務人員李春燕、連立省為老人提供社會救助家政服務。多年前,因一場疾病,高拴起雙目視力只有0.01,起居生活很不便,被納入困難群眾幫扶體系。詳細了解他的需求后,寧晉縣民政局為他安排了專門的服務人員。
隨著社會救助工作不斷深化,其內涵也在從“兜住底線”向“提升質量”拓展。我市積極探索“物質+服務”綜合救助模式,分類編制服務清單,提供多樣化、差異化服務,內容涵蓋了醫療護理、健康咨詢服務、陪護服務、基本生活護理、家政服務、康復保健等各方面,社會救助服務保障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持續提升。
近年來,我市多地積極探索符合本地實情的救助服務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新河縣、臨城縣高標準完成省社會救助“物質+服務”試點工作、寧晉縣高質量完成全國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工作。
作者:邢臺新聞傳媒中心記者周林 通訊員吉同帥
來源:邢臺新聞傳媒中心
編輯:范永吉 韓亭亭
↓關注我們,了解更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